正文 男校女校還是男女同校?(1 / 1)

男校女校還是男女同校?

生活方式

作者:克佐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去世之後,她的中學母校—英國著名女校凱斯蒂文和格蘭特姆女子中學(Kesteven and Grantham Girls School)曾在官網上發布吊唁。低調的吊唁掩飾不住作為母校的自豪。正好我在關注男女分校的話題,忍不住想:這位意誌堅定、成就斐然而又充滿爭議的女性領袖,單性別學校給了她什麼樣的教育?

根據2007年英國政府機構的一份大型調查,接受單性別教育(Single-sex Education)的女生表現明顯優秀,畢業後工作薪酬較高。接受單性別教育的男生也有類似表現,但是不如女生明顯,而問題好像更大,比如結婚後離婚率較高。

20世紀之前,男女分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漫長的重男輕女的人類教育史中,單性別教育對男性成長的影響如何,因為缺乏比較,其實很難評判。建立女校的初衷與其說是為了區別教育,不如說是為女孩提供教育的機會。最初能上學的女生家境優異,資源豐富,她們的成就也很難成為單性別成敗的證明。

20世紀以後,男女合校成為主流。在各類學校中,男生在各方麵繼續遙遙領先,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問題。直到最近十來年,女生在世界各地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多地超越男生,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男女分校重新成為一個話題,這一次,是為了幫助男生。

“男孩危機”是中國輿論的一個熱門話題,體現為男孩女性化,缺乏責任感,不能擔當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未來。

中國多家媒體都對“男孩危機”做了憂心忡忡的報道。有些專家甚至認為,社會脊梁必須由男孩擔當,男孩危機降低了國家競爭力。由此,從幼兒園到大學,各地都出現重視男孩教育的趨勢,“父親班”、“男生班”應運而生。

上海市八中前年9月開設了兩個男生班,表示還要繼續擴大。一個15歲的李姓男生接受法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到了男生班以後,他不再害羞。“這個項目讓我們認識到,男生並不比女生差。”

德國也有同樣的情況。我就此做了一些詢問,得知德國中小學普遍男不如女,關於分校的討論也很多。一些專家認為,由於基層大多是女教師,可能存在對男生的歧視。同等情況下,女教師會給男生更低的分數。中國一位女權主義朋友聽了這個情況哈哈大笑,驚喜於底層女性意識的覺醒。即便是在德國,女生長大了在就業和社會評價方麵,也飽受歧視。她說,這些女教師果真如此,也不失為一種矯正。

中國的情況不一樣,無論基層多少女教師,或者家裏多少女性,男孩始終是寶貝兒,女性歧視現象比較嚴重。盡管女生入學率上升較快,但仍然顯現出教育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現象。2009年女生在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52.4%、48.9%、49.3和34.9%。女性無論是在招聘、錄用、下崗、解雇,還是在培訓、晉升、福利待遇等方麵,都明顯處於劣勢。

上海市八中盧起升校長對這種輿論早有準備,他一再強調開設男生班與性別平等沒有太大的關係,目的是為了探索男生全麵發展的教育經驗。很多中國家長大概也不在乎什麼性別歧視,隻要男生成績好就行。你看人家英國貴族中學伊頓公校,不就是專門生產社會精英的男校嗎?法新社的一篇報道中就語帶諷刺地說,中國家長以為單性別學校能夠幫助他們的孩子進入上流社會。

《科學》雜誌201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單性別學校鼓吹者的觀點缺乏有效的、科學的研究,“充滿了曲解、不科學和對公眾的嚴重誤導”,並沒有證據表明單一性別教育對學生的成績有正麵影響。那些學生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擁有社會資源。伊頓公校不僅學費昂貴(富裕家庭通常占用更多的教育優勢),而且筆試麵試千裏挑一,這樣的學生放到哪裏都不會太差。

《科學》雜誌還強調說,倒是有證據表明,單性別教育“會造成性別歧視合法化、體製化”。至少凱斯蒂文和格蘭特姆女子中學沒有幫助瑪格麗特·撒切爾建立更平等的種族觀念。澳大利亞外長卡爾在哀悼之餘揭露撒切爾曾發表“不加掩飾的種族主義言論”,她陳舊的觀念使其與社會脫節,這可能是導致她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保守黨逼宮下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