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天成看著嚴正,此刻兩個人已經從睡夢中醒過來了,寧天成開口說道:“其實這個組織是有來頭的,你知道嗎,可能你不知道,但你絕對聽過一個很有名的幫派,在中國近幾年很有名。”
嚴正摸了摸下巴說道:“是不是青幫,隻有這個幫派算的上是百年根基,是這些年來最大的幫派。”
寧天成接著說道:“這個幫派是在清朝,青幫,原名安清幫、清幫,又名安慶幫、三番子,源於清朝天地會,創建於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創始人為翁雍、錢堅、潘清(有的野史寫為翁麟、錢保、潘安),青幫內部尊稱翁、錢、潘“三老”。青幫設4個總堂口和6個職能部門,4個總堂口的首位頭領,被稱為“四少”。 最初,主要成員是承運清政府漕糧的船工,分布在杭州至通州的大運河沿線。青幫中最早的一派是以安慶為中心的“江淮四派”,或稱為“江淮泗派”。隨著其成員的增多,勢力的擴大,按照各個不同河段,劃為若幹勢力範圍,逐漸形成江淮四派和嘉白、嘉海衛、杭三、興武四、興武六等6派,即江湖上稱謂的青幫6大幫派。青幫在各地的支係稱為“旗號”,又名“堂口”,其所在地稱為“碼頭”。清末民國初,運河淤塞不暢,河運逐漸被海運所代替,再加上政局動蕩,青幫轉向沿海、長江中下遊和南方各省發展,勢力進一步擴大,人員成份更加複雜。抗日戰爭爆發後,沿江沿海人口大量內遷,青幫亦隨之開始在川黔設堂口、收徒弟。由於袍哥組織的勢力在川黔比較雄厚,分布地區廣,青幫滲入後,與其密切勾結,沆瀣一氣,許多袍哥大小頭目,也是青幫成員。 ”
嚴正接著說道:“那這麼高的幫派是怎麼入,才行。”
寧天成回答道:“入幫手續,加入青幫稱謂“進家”,入幫儀式稱謂“擺香堂”,其程序十分繁瑣。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以及招收的徒眾愈來愈濫,至三四十年代,已逐漸簡化,據興隆場原青幫小頭目猶仲吾回憶,大致有以下程序: 首先要呈交“門生帖”,用紅柬帖或紅紙端正地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時辰和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名字,找青幫骨幹成員作介紹人(幫內稱謂“引見師”)引見拜師父(幫首),呈上已寫好的“門生帖”,同時,呈獻“押帖禮”(又名“拜師禮”),禮物厚薄或禮金多寡,根據不同家庭的境況而定。40年代,區境幫徒呈交“門生帖”時所獻“押帖禮”,一般為銀元3元。 得到所拜師父應允之後,舉行拜師儀式——“開香堂”(又名“上小香”)。先擺香堂,點燃香燭,以優質白紙,上繪紅花綠葉、下畫白藕和翁、錢、潘“三老”的神位,懸掛香堂正中。紅花象征紅幫(又名“洪門”),綠葉表示青幫,白蓮藕代表“天理教”(清代白蓮教的一支),三者繪在一起,青幫稱謂“紅花綠葉白蓮藕,三教九流是一家”。並用黃裱紙分別書寫申請人所拜的師父(稱謂“本命師”)和引見師、傳道師以及師祖、太師的姓名,製成牌位,放在“三老”神位和紅花綠葉白蓮藕畫下,師父坐在香堂當中,其他幫首和“趕香堂”的幫眾分立兩旁,然後由引見師將申請人引進香堂,向神位、牌位叩頭,並向師父、引見師、傳道師叩頭,所拜師父和傳道師對他講解青幫的曆史淵源、幫規、隱語等,誡勉他必須嚴格遵守。至此,表明已結束入幫程序,正式“進家”,“趕香堂”的幫眾紛紛向收徒的幫首賀喜,經濟條件好的堂口,“開香堂”後,安排聚餐助興。徒弟從入幫之日起,逢年過節(主要是春節、中秋、重陽3節),需給師父送禮,師父生日,必須前往祝壽。 幫徒入幫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得到幫首同意,可以舉行“大上香”儀式,獲得開山門、收徒弟的資格。屆時,設置香堂,本命師坐在香堂正中,待徒弟叩頭後,將其雙手向左右拉開,表示準許他放手收納徒弟,未經舉行“大上香”儀式的青幫成員,無資格收徒。
幫首老了,可以收納一個比較理想的對象做“關門弟子”,舉行“關山門”儀式後,停止收徒。”
嚴正不禁感歎道:“當時候就有這樣嚴格的製度,看來這青幫的壯大是肯定的,那他們在當時有幫規與暗號,備份嗎?”
寧天成回答道:“有,在當時,青幫是一個隻有縱的上下關係的封建幫會組織,有嚴格的入幫手續和幫規,實行家長式的專製統治。幫首在幫內被稱為“老頭子”、“當家的”,具有至高的權威。成員之間,是師徒、師兄弟的關係,如同父子、手足。青幫內部論資排輩、認輩排位。從清朝雍正年間至1949年解放,200餘年期間,其輩份共有“清淨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來自性、圓明行禮、大通悟覺”(或“學”)24個字輩,俗稱前24字輩,三、四十年代,已傳至最後的“大通悟覺”(或“學”) 4個字輩,即幫內習稱的“念一”(廿一,江浙人把“二十”讀作念)、“念二”(廿二)、“念三”(廿三)、“念四”(廿四)輩,萬盛區境的青幫,多為“悟”字輩,屬第二十三代。 根據青幫的「家譜」記載,青幫的輩份可分為前廿四代、後廿四代及績廿四代派等叁個輩份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