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男人飲食營養與食療1(1 / 3)

第六章男人飲食營養與食療1

心血管病患者的飲食要求

1控製熱量、保持理想體重:保持體內熱量平衡防止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導致肥胖,加重心髒負擔。要控製脂肪攝入量,限製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將膳食中脂肪的熱量控製在占總熱量的25%以下,脂肪攝入量應少於50克,並盡量使植物油與動物脂肪的比例控製在2∶1;膽固醇的攝入,每日控製在300毫克,即可維持體內代謝平衡;盡量避免食用含膽固醇高的動物腦髓、脊髓、內髒、魚子等,但不要禁食雞蛋,一般每天吃1~2個雞蛋較為適宜。

2保證有足夠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入最好以每日每公斤體重12克為宜。應多食優質蛋白,可適量選用動物蛋白,約占總蛋白量的20%~30%,最多不超過50%。動物蛋白的選擇以多吃魚、少吃肉;多吃禽類肉、少吃畜類肉。植物優質蛋白以豆類食物最佳。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品,如海參、泥鰍、鱔魚、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3提供含豐富維生素的食品:每日吃500克新鮮蔬菜,即可滿足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應多選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及維生素E的食物,多吃含葉酸的食品,對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有重要作用。富含葉酸的食物有紅莧菜、菠菜、蘆筍、豆類、酵母、蘋果、柑橘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豆類、核桃、香菌、玉米、紅薯、香蕉、胡蘿卜、禽蛋、豬肝等。

4補充適量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無機鹽中的鉀、鈣、鎂和微量元素鋅、銅、錳、硒、鉻、碘等均對心血管有好處。要增加含鉀、鈣、鎂豐富的食品,其中含鉀較多的有菠菜、油菜、芹菜、大蔥、青蒜、土豆、西紅柿、胡蘿卜、豌豆、青豆、黃豆、綠豆、黑豆、蠶豆、南瓜、蘿卜、海帶、紫菜、雞肉、牛奶、杏、柑橘、香蕉、葡萄、柚、芒果、桃、草莓、甜瓜以及玉米麵、蕎麥麵等;含鎂較多的食物有菠菜、茄子、蘿卜、土豆、豌豆、蠶豆、葡萄、香蕉、檸檬、桔子、海參、黑魚等;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脫脂)、海帶、紫菜、發菜、蝦皮、豆類、芝麻醬等。

5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及其製品、禽類、魚類等,因卵磷脂是一種強乳化劑,能使血中膽固醇顆粒變小,並保持懸浮狀態,從而有利於環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可使血中膽固醇下降,有利於防治高血粘症及高脂血症。

6戒煙少酒:少量飲酒有益心髒的觀點已被人接受,尤其飲少量葡萄酒和啤酒對心髒有益。但是心血管病的患者飲酒應慎重,尤其不能飲烈性酒和過量飲酒。過量飲酒,會使血紅細胞受損,影響血紅細胞的粘合力而引起血栓。

7常飲茶:對心血管有益,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為茶中含有豐富的茶色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其中茶色素已被證實有降血脂、降血粘度的作用;茶中還含有豐富的黃烷醇,能改善血液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減少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所含兒茶素與咖啡堿,可使血管壁鬆弛,保持足夠的彈性,增加血管腔徑,保持心髒的供血量。

8保證充足的飲水: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水分逐漸減少,如不及時補充充足的水分,造成體內水失去平衡必然引起血液中水分減少,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緩慢,血流不暢,機體各組織獲得的氧和營養物質減少,體內廢物也難以排出。尤其夏季人體排汗多,是血粘度最高的時期。因此,夏天為預防心血管病更應多飲水,防止血粘度增高。

9對心血管病有益的食品有:

(1)魚:含有極其豐富的優質蛋白,富含甲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及牛黃酸等,具有改善血管彈性、促進鈉鹽排泄的作用。魚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抑製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魚油能降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的水平。冠心病患者每周吃兩次魚大有裨益。大量吃魚的日本千葉島漁民和愛斯基摩人,患冠心病的極少。

(2)牛奶:能抑製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從而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合成。牛奶中含有較多的鈣質,也可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經過發酵的活性乳酸菌含有豐富的抗膽固醇因子,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3)雞蛋:過去認為雞蛋含膽固醇多,多吃易患冠心病。現代研究證實這是誤解。事實上雞蛋含有卵磷脂,是一種很強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質保持懸浮狀態,而不沉積在血管壁上,並可透過血管壁為肌體所利用,從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雞蛋中還含有保護動脈和強壯心髒的微量元素硒、鋅、鉻。因此,每天吃1~2個雞蛋,血中膽固醇不會增高,無需忌食蛋黃。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醫學界已經取消了心血管病人忌吃雞蛋的禁令。

(4)蜂蜜:含有豐富糖類、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有機酸等,能降血壓、營養心肌防止血管硬化。

(5)牛肝:含銅元素極豐富,銅是人體膠原酶的主要成分,膠原酶又是促進心血管基質及膠原彈性硬蛋白合成的必需物質,而基質膠原的作用是將心血管肌細胞牢固地連接起來,彈性蛋白又可保持血管彈性,故常吃一點牛肝,可保護心血管。

(6)深海魚油:含有亞麻酸,即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對維持人體細胞膜的正常代謝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深海魚油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減少血小板聚集,從而減少血栓形成。深海魚油還能增強細胞的變形能力,EPA在體內可以增強血管舒張能力,因此,深海魚油具有抗血栓、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心律不齊、心肌梗塞、腦栓塞等有幫助。

(7)海帶:含有豐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膽固醇;含褐藻酸,也可抑製膽固醇的吸收,促進其排泄;海帶的鈣不僅抑製膽固醇吸收,還可降低血壓。

(8)大豆:是迄今發現最有效降低膽固醇的食品,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磷脂和維生素E,有較好的降脂作用;大豆蛋白質進入人體能抑製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使血清膽固醇下降,而且體內膽固醇越高,大豆降脂效果越大,不會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可遏製對人體有害的甘油三酯的升高。因此,大豆製品是一種“抗心血管病的利器”。有心血管病的人應多吃大豆、少吃肉。每天約食用大豆蛋白質60~100克,約有90%的高膽固醇患者明顯好轉。

(9)燕麥:為高營養糧食之一,含有極豐富的亞油酸和豐富的皂甙素、卵磷脂和B族維生素等。對人體內分泌紊亂和營養失衡形成的高脂血症有顯著降脂效果,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並可清除沉積在血管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我國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與北京18家醫院合作進行幾年的研究,證實燕麥對高血壓有防治效果。患者每天早餐食用50~100克燕麥粥,兩個月後膽固醇可下降145%、甘油三脂可下降173%、低密度脂蛋白下降1597%毫克。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燕麥能降低血糖,因燕麥內含有多糖物質—葡萄聚甙糖,溶解後產生高粘滯性,粘附在腸壁上,阻止糖分吸收。

(10)玉米:含有豐富的鈣、磷、硒等元素和卵磷脂、維生素E,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11)西紅柿:含有番茄紅素,是抗氧化劑,可保護機體細胞免遭破壞,具有結合人體膽固醇代謝產物生物堿的作用,從而阻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的發生。

(12)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功能;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除降血脂外,能增強纖維溶解酶的活性,可促使血凝塊溶解。動物實驗表明,吃洋蔥後能使粥樣硬化斑塊消除一半左右。冠心病患者常吃洋蔥對健康有益。

(13)大蒜:含有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大蒜素對血小板聚積有抑製作用,常吃大蒜,有化淤抑栓、預防心肌梗塞的作用。每天吃3克大蒜,可使血脂、膽固醇明顯下降。日本專家稱大蒜是“人體清道夫”,能預防動脈硬化。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大蒜中含有15種以上抗氧化劑,可以修複動脈損傷,使動脈硬化逐漸消失,其中分離出一種比阿司匹林抗血栓效果更為顯著的物質,可以對抗血栓的形成。

(14)胡蘿卜:含有胡蘿卜素和B族維生素,有較好的降壓功效。

(15)茄子:含較多維生素P,能增強細胞粘著力、促進細胞新陳代謝、保持機體正常功能、保護血管彈性、提高微循環功能,對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有一定作用。茄子還含有維生素E,能加強細胞膜的缺氧化作用,抗拒自由基的破壞,防治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病。

(16)蘑菇:常吃蘑菇能給人體補充硒,硒能起到調節心肌中輔酶Q維持在適當水平上的作用,若缺乏輔酶Q,心肌產生的能量就會下降。因此,血液中硒保持一定量,可以修補心肌、防止心肌梗塞。

(17)黑木耳:可抑製血小板凝聚、抑製血栓素A2形成。冠心病患者常吃黑木耳,可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脂,減少冠狀動脈血凝塊的形成。黑木耳中的活性物質是水溶性、低分子量的,在小腸可完全吸收,又能抑製血小板凝集的腺苷。因此,可防治腦血栓的形成和心血管疾病。

(18)生薑:含有一種油樹脂,具有明顯的降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動物實驗證明,薑可抑製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使血清膽固醇降低。

(19)葡萄:能阻止血栓形成,葡萄汁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因葡萄中含有黃酮類物質,能減少血小板凝聚的活性。科研人員試驗,每天喝一杯紫葡萄汁,能使血小板粘度下降約40%。

(20)桔子:含有大量維生素,常吃可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可提高肝髒的解毒能力,加速膽固醇轉化,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和血脂的含量。

(21)香蕉:含有較多的鎂,有輔助降壓作用,對膽固醇高的人也有益。

(22)蘋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抑製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類黃酮還能抑製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防止血管栓塞,發揮抗動脈硬化、抗血栓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有益。

(23)菠蘿:含有一種酶,可抑製人體血管內血凝塊的形成,而且可使血凝塊消散,國外研究人員試驗發現,菠蘿可防治心髒病。

(24)柚子:通過降低膽固醇可預防心髒病。柚子含有果膠,是一種粘性物質,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減少動脈壁的損壞。

(25)紅棗:含有尼克酸和維生素P,有降血壓、降血脂和防止血管破裂的作用。

(26)山楂:含有黃酮類物質、檸檬酸、甙類及維生素C。山楂能清除脂質、軟化血管、擴張冠狀動脈,具有加強和調節心肌、增大心髒收縮幅度、增加心髒供血量的作用。

(27)堅果類:所含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尤其含有人體必需的亞油酸、亞麻酸等,可降低體內膽固醇。核桃、板栗等堅果含有豐富的鎂,人體缺鎂時,很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

(28)花生:有抑製血小板在血管內堆積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最新研究發現花生含有白藜蘆醇化物,有助降低心髒病的發病率。

(29)菊花:含膽堿、腺嘌呤、菊甙、揮發油、黃酮、氨基酸等,有降血壓、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減慢心率、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血輸出量的作用,可預防心腦血管缺血和血栓形成。中老年人應經常飲用菊花茶,尤其對患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更為有益。

(30)醋浸泡食品:祖國醫學記載,醋有散淤、止血、解毒等功效。現代醫學發現醋浸泡的食物有防治疾病的效果。尤其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有特殊作用。如醋泡花生,可減少膽固醇堆積、降低血壓、軟化血管;醋泡黃豆,可防治高血壓,降血脂、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31)巧克力:科學家研究證實,巧克力可幫助動脈血管壁避免栓塞,減少患心髒病的危險。研究人員發現巧克力含有苯酚物質,這種物質可防止血液中的脂蛋白發生氧化,沉積在血管壁上。因此,可預防心髒病。雖然螃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含膽固醇甚多,食用會加重心血管病的發展,所以心血管病人不宜吃螃蟹。

腦血管病患者的飲食要求

1適當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在日常膳食中必須保持足量的蛋白質。尤其中年人由於對蛋白質的吸收代謝功能差,所以供給的蛋白質食品必須是優質蛋白,而且是易於消化的食品,如魚、蝦、瘦肉、雞蛋、牛奶以及豆製品等。動物蛋白改善顱內動脈營養與結構,起到預防中風的作用。每日攝入蛋白質總量要占總量的15%,而動物性蛋白要占蛋白質總量的一半,牛奶不僅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易於被人體吸收,而且還含有一種特殊成分,叫做吡咯喹啉苯醌,有保護腦血管的作用,堅持每天適量飲用有益健康。

2多吃含鉀、鎂、鈣的食物:控製食鹽攝入量,增加鉀、鎂、鈣等物質的攝入,對維持血壓正常,可起到積極作用。含鉀豐富的食物很多,如黑麥、燕麥、麥麩、可可粉等含鉀量最高;其次是海魚、海蝦、紫菜等;在蔬菜中有土豆、西紅柿、黃瓜、菠菜、洋蔥、生薑等;水果中的香蕉、柚子、柑橘、甜橙、葡萄、梨、荸薺以及花生、杏仁、葵花籽等。鎂可阻止細胞外的鈣流入細胞內,維持腦細胞內礦物質平衡而保護大腦。含鎂多的食物有豆類、小麥、玉米、西紅柿、海帶以及綠色蔬菜。含鈣食品很多,牛奶中含鈣量高,且吸收率高,多飲牛奶有助平穩血壓。

3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最新研究發現,血中維生素C含量高的,其血壓低,而且維生素C有保護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免遭體內有害物質破壞的作用。維生素B6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預防腦血栓的形成。多食富含葉酸的食物,如紅莧菜、菠菜、龍須菜、蘆筍、豆類、酵母及蘋果、柑橘等,如果體內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6、維生素B12會使血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因此,多食含葉酸的食物,對降低中風的發病率有重要作用。蔬菜中富含鉀鹽,能夠預防高血壓和減少中風的危險;蔬菜、水果還含有大量的果膠,它在腸道中能阻止對脂肪、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達到預防腦血管病的目的。蔬菜中的菠菜、胡蘿卜、洋蔥都有抑製腦血栓的作用,其中以洋蔥的效果最好。

4攝食天然抗凝與降脂的食物:此類食物有助減少缺血性中風,抑製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如黑木耳、洋蔥、大蒜、青蔥、茼蒿、菠蘿、西紅柿、紅葡萄、桔子、山楂、胡蘿卜、螺旋藻、海帶、紫菜、核桃以及橄欖油、芝麻油等。

5常飲綠茶:綠茶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我國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以乳肉為主食,但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比其他地區少,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少數民族地區有天天飲綠茶的習慣。茶葉中有延緩和防止血管內膜脂質斑塊形成的作用。特別是綠茶作用最強。日本長崎大學專家認為,導致中風的病理之一是體內產生了有害的活性酶,這種酶的克星是有抗氧化性能的物質,如維生素E等。而茶葉中的鞣酸,有相當於維生素E的效果,故常飲綠茶能阻止中風發生。

因為心腦血管病人一般伴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狗肉熱性大、滋補強,食後會促使血壓升高,甚至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因此,心腦血管病人不宜吃狗肉。

冠心病的飲食療法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狹窄和冠狀動脈功能改變(痙攣),可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髒病。

冠心病的形成,不僅與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有關,而且與飲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1限製動物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動物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多,所以冠心病患者應少用或不用動物脂肪;植物脂肪中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加重的作用,所以冠心病患者應盡量選用植物油烹調,尤其是菜油、茶油、芝麻油、玉米油。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飲食中要限製膽固醇的攝入,尤其是各種動物的腦、肝、腎,蛋黃,蝦、蟹黃,魚子等高膽固醇食物。

2限製食鹽的攝入:鹽可以增加血容量,並通過內分泌和體液等因素使血壓升高,加重動脈硬化,增加心髒負擔。尤其是發生心力衰竭時,更應限製食鹽的攝入。通常情況下,每日進食的食鹽量應控製在5克左右為宜。

3多吃富含維生素和食物纖維的食物:新鮮蔬菜、水果、粗糧是維生素和食物纖維的豐富來源。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對脂類代謝有一定的影響,它能加快膽固醇轉變成膽酸的速度,增強對膳食中膽固醇的吸收。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主要是綠葉蔬菜、橘子、廣柑、紅果、大棗等。食物纖維可防止便秘,並可促使酸從糞中排出,以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從而起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4多吃植物蛋白類食物:多吃大豆蛋白,可使血膽固醇下降。因此,我們在既要求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又要一定營養時,就必需使每日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攝入量的比例控製的3:1左右為宜。

5日常可多吃些有利於降血脂和改善冠心病症狀的食物:如大蒜、洋蔥、山楂、柿子、香蕉、淡菜、西瓜、葵花子、黑芝麻、黑木耳、大棗、豆芽、蕎麥、冬瓜、鯉魚、蜂蜜等食物。冠心病患者應禁吃刺激性食物和脹氣食物。濃茶、咖啡、辣椒、咖喱等刺激性食物,會加重心髒病變,應禁吃;茶葉有降低膽固醇作用,但不宜喝濃茶;同時應禁煙忌酒;冠心病患者因消化吸收能力差,易引起腸脹氣或腹瀉,因此,應少吃脹氣食物,如白薯、蘿卜等。

6少食多餐: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氣候寒冷,劇烈的體力勞動,精神緊張和大便之後,皆可能促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飲食過飽也可誘發本病。

人體胃腸道的血管極其豐富,進食後由於消化和吸收的需要,心血輸出量增加,腹腔內的髒器處於充血狀態。心髒功能不好的病人飽餐後,可因心血輸出量過多而加重心髒負擔。膨脹的胃將橫膈向上推移,進一步影響心髒功能。進食過飽,迷走神經便高度興奮,會導致冠狀脈持續性痙攣和收縮,很容易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患有嚴重冠心病的患者,應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則盡量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避免進行劇烈的體力勞動。

7冠心病患者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1)山楂荷葉茶:取山楂15克,荷葉12克。將山楂、荷葉共切細,加水煎湯,取濃汁即可。每日1劑,不拘時代茶飲;

(2)洋蔥炒肉片:取洋蔥150克,瘦豬肉100克,醬油、鹽、油、味精各適量。將植物油少許倒入鍋內燒至八成熟,放入瘦豬肉煸炒,再將洋蔥下鍋與肉同炒片刻,倒入各種調料再炒,少時即成,可佐餐;

(3)長命包子:取馬齒莧、韭菜等量,蔥、薑、油、醬油、鹽、味精、雞蛋各適量。將馬齒莧、韭菜分開洗淨,陰幹2個小時,切碎末;將雞蛋炒熟弄碎,和前2味拌勻,加調料為餡,和麵製成包子,放在蒸籠上蒸熟食用;

(4)柏子仁燉豬心:取柏子仁10克,豬心1個。先將豬心洗淨,納入柏子仁隔水燉熟,加調料,服食;

(5)田七燉鴿肉:取田七2克,肉鴿1隻,精鹽、味精、生薑末各適量。將肉鴿宰殺後去毛和內髒,洗淨,和田七、調料入鍋加水1000毫升,文火燉熟,食肉飲湯;

(6)雙耳湯:取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冰糖15克。將黑、白木耳溫水泡發,放入小碗,加水、冰糖,置蒸鍋中蒸1小時。飲湯吃雙耳;

(7)玉米粉粥:取玉米粉、粳米各100克。將粳米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500~800毫升,武火煮至米開花後,調入玉米粉,再用文火煮沸片刻即成;

(8)陳皮兔丁:取兔肉250克,食油50克,陳皮5克,調料適量。將兔肉洗淨切成丁,入碗中,加食油及料酒、蔥、薑等拌勻,幹辣椒切成絲;陳皮溫水浸泡,切成小塊;味精、白糖、醬油加水兌汁。鐵鍋置火上,倒入食油燒至八成熱,放入幹椒絲炸成金黃色,下兔丁炒,加陳皮、薑、蔥,繼續炒至兔肉發酥,烹汁和醋,將汁收幹,起鍋裝盤即成。

高血壓病的飲食療法

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症候群。正常人的血壓在不同生理情況下有一定波動,通常情況下,收縮壓波動較大,年齡每增加10歲,收縮壓增加約133千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當收縮壓等於或高於213千帕、舒張壓等於或高於127千帕時,兩者有一項明確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到目前為止,高血壓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遺傳因素、精神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另外還與飲食不當有關。因此,飲食的科學性對此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1節製飲食:在高血壓患者中,肥胖和體型高大者居多,肥胖者脂肪過多,壓迫心肌,增加心髒負擔。因此,首先要節製飲食,控製體重,體重減輕,血壓也會降低,所以宜常采用低熱量飲食,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1255~1464焦耳。另外,需采用低脂肪飲食,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增多時,血漿膽固醇可下降,因此,應盡量食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菜油、茶油,尤其以玉米油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