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篇2(1 / 3)

醫療常識篇2

二、嬰幼兒醫療保健

1新生兒護理

(1)眼睛的護理

新生兒的眼部要保持清潔,每次洗臉前應先將眼睛擦洗幹淨,平時也要注意及時將分泌物擦去。如果眼部分泌物多,可滴氯黴素眼藥水,每眼每次滴藥1滴,每日4次。在滴眼藥水前一定要先看清眼藥瓶上的標記,核對藥名、濃度,把手洗淨,輕輕分開新生兒上、下眼瞼,滴入1~2滴眼藥水後,將眼皮輕輕向上提一下,以便藥液在眼內停留片刻,同時應及時清除外流的眼藥水,以防流入耳內。

出生後3個月左右,孩子在早上起床時,有時眼角或外眼角有眼屎,或眼睛裏總是淚汪汪的,這多是因睫毛倒向眼內,觸到眼球的緣故。倒睫毛刺激了角膜,所以流淚或有眼屎,對此不必太緊張,用手將眼皮輕輕撥開,使眼睫毛離開眼球就行了。半歲後,孩子麵部不再過於豐滿時,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除。

(2)鼻子的護理

新生兒隻能用鼻子呼吸,一旦及時堵住就會影響呼吸,嚴重的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要經常注意孩子的鼻孔,及時為他(或她)取出鼻垢和清除鼻涕,要用手固定好孩子的頭部,用棉簽輕輕在鼻腔裏轉動清除汙物,不要過深。遇到固結的鼻垢和鼻涕,不可硬撥、硬扯,而應設法吸出,可滴1滴奶水進鼻腔,待鼻痂軟化後用棉簽粘出,切不可碰傷孩子的鼻腔黏膜。

(3)耳朵的護理

耳道內的汙垢要采用棉簽旋轉的方法取出,但不能插進過深,防止損傷鼓膜和外耳道。

(4)皮膚的護理

很多父母喜歡在給孩子洗澡後或洗臀部後擦上一些爽身粉或鬆花粉,並且在腋下、大腿根部等身體皺褶處還要多擦些粉,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嬰兒皮膚。其實這樣做適得其反,因為小嬰兒代謝快,出汗多,尿也頻,過多的粉遇到汗水或尿能結成塊狀或顆粒狀,當孩子活動時,身體皺褶處的粉塊或顆粒摩擦小嬰兒嬌嫩的皮膚,引起皮膚紅腫糜爛,因此不主張用爽身粉或鬆花粉。為防止孩子皮膚紅腫糜爛,應經常給孩子洗澡,大小便後要洗臀部,洗後特別是身體皺褶處一定要用幹毛巾擦幹。如孩子皮膚有潮紅,可用煮沸冷卻後的植物油或紅黴素軟膏塗擦。

(5)臍帶的護理

嬰兒的臍帶殘端是個創麵,無皮膚覆蓋,臍部又凹陷,易積水、積垢,不易幹燥,容易感染。臍炎如擴大感染,通過血管可發生敗血症,通過腹壁能發生腹膜炎。

新生兒的臍帶常在生後5~7天脫落,臍帶未掉以前,要注意避免沾濕或汙染,不要隨便打開看。洗澡時要避開臍部,尿布最好不要蓋在臍帶上,以免濕尿布上的尿液汙染臍帶。如果臍帶包布已經沾濕,必須更換,並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酒消毒,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另取無菌紗布重新包紮。處理時,碘酒不可沾著小兒皮膚,以防止灼傷。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根部有痂皮,應讓它自行剝離。痂皮脫落後,如果臍孔潮濕,或有少量漿水滲出,每天用75%的酒精將臍帶孔擦淨,滴2%的龍膽紫,數天後即愈。如果臍孔有肉牙組織增生,可用75%的酒精消毒後,再用10%的硝酸銀液或硝酸銀棒點灼,點灼後用鹽水洗淨再塗上龍膽紫消炎粉。如果臍部周圍紅腫,並有膿性分泌物,這是臍炎表現,應及時找醫生治療。每個初當母親者要護理好嬰兒,不要使嬰兒臍帶感染。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患兒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厘米,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二塊膠布剪成6厘米×9厘米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麵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6)生殖器官的護理

①男嬰生殖器的護理。男嬰睾丸內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組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較弱,一旦遭受損傷,會影響成年後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輻射、放射線及有害化學物質等汙染的地區去,並應預防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感染。

男嬰陰莖包皮長而且外口較狹小,包皮內層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內,使細菌在此處繁殖,發生感染。父母應經常為孩子清洗,一旦發現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龜頭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

清潔男嬰外陰部,可用一塊溫布或棉球把殘留在龜頭內的尿液清除,從大腿皺褶向陰莖的方向清潔,不要將包皮往後拉。

用一隻手握住嬰兒雙腿,並提起來,清潔其臀部,直至幹淨。握小兒雙腳時注意,要用一個手指墊在他的兩足跟之間,以防他的兩內踝相互摩擦。

如果尿布弄髒要換,可先用尿布幹淨處盡量將糞便擦掉,使用棉球蘸上洗劑或油擦拭。棉求用完要扔掉,不能重複用。擦後要洗手。

②女嬰生殖器的護理。女孩子的尿道較短,如果不注意衛生,細菌可以經較短的尿道進入膀胱,引起泌尿係統炎症,而陰道口也時常留有少量分泌物,若不加清洗,將為細菌繁殖創造有利條件,引起生殖器官炎症。

女孩清洗外陰部一般在就寢前或者大便後進行,具體方法是:備一盆溫水,用濕毛巾自前向後清洗,即先清洗尿道口、陰道口,最後清洗肛門口。如果方向相反,由後向前,很容易將肛門部糞便殘渣中的細菌帶入尿道口或陰道口,引起尿道及陰道部的炎症。外陰部一般用溫水清洗即可,但如伴有濕疹,則應在溫水中加入少許高錳酸鉀(溶化後成淡紅色)或者潔而陰作局部清洗或坐浴10~15分鍾,以達到消炎的目的。但注意不宜用熱水洗外陰部皮膚及黏膜,因為水溫太高容易燙傷,同時,雖可暫時止痛,但刺激了炎症反應,反而使濕疹加重。有條件的應將洗腳布與洗外陰布分開,母親的用具和女孩的用具分開。

2嬰幼兒護理

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必須在兒童時期,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就打好基礎,使他們從小就有良好的體質與心理,充沛的精力,充分發揮生長潛力而成為體魄精神均健全的人才。影響小兒生長和健康的因素很多,除遺傳因素外,營養、生活環境、護理、教養、疾病等都可影響小兒成長。因此,嬰幼兒護理工作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合理喂養

嬰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時期,不但要供給足夠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還應注意各種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的合理搭配。如果營養不足,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抵抗力降低,易患各種疾病,得病後症狀較重,恢複也慢。但如果營養過量,不僅會影響小兒食欲,而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肥胖症。因此,需要合理喂養。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嬰幼兒的飲食應遵循定時定量的原則,不要無節製地進食,也不可過分抑製。除此之外,嬰幼兒更應培養良好進食習慣,飯前應收起玩具,然後坐好進食,不要邊吃邊玩,每次不要給過多的飯菜,寧可吃完再添。應保持小兒進餐時情緒愉快,避免過度興奮,也不要吃飯時責備孩子,否則都可能影響食欲。如發現小兒不肯好好進餐,應查找原因,切勿因進餐不好而補充零食。配製小兒食物盡量更換花式,防止養成偏食和挑食的習慣,成人也要做出榜樣,不在飯桌上挑剔飯菜。

注意清潔衛生

從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以減少感染的機會。應做到有個人生活用具,如臉盆、毛巾、腳巾、手帕、碗、杯等。嬰幼兒皮膚嬌嫩,易受汗水、奶水、大小便等刺激而發生糜爛,尤其在皮膚皺折處,如頸項、腋下、臀部等,因此要勤清洗,常洗澡。嬰幼兒頭皮有時有皮脂溢出,呈鱗狀汙垢,可隔夜塗些煮過冷卻的植物油,第二晨用肥皂洗去。小兒能自己進食時,可培養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衣褲和尿布等要勤換勤洗,晴天盡量利用陽光曝曬消毒。

保持口腔衛生

嬰兒口腔不必擦洗,可在進食後喂些開水,也可起清潔口腔的作用。2歲以後,在晨起和睡前用溫開水漱口。3歲後乳齒都長全,可開始訓練用小牙刷刷牙。4歲後應每日早晚刷牙。

正確穿衣

嬰幼兒服裝要求式樣簡單,穿脫方便,質地柔軟,容易洗滌,最好采用柔軟而吸水性強的棉布,顏色以淺色為宜,易發現汙穢,毛線衣不要貼身穿以免刺激皮膚。服裝大小要適體,使小兒活動不受限製,小兒上衣最好用背後開襟或斜襟式的,要用帶子不要用鈕扣,但帶子不要繞胸緊係。褲子最好用背帶,盡量不用褲帶或鬆緊帶緊束胸部,以免妨礙呼吸運動和胸廓的發育。當小兒不用尿布時,要訓練穿滿襠褲,可以避免冬季受寒或女孩坐地玩時汙染外陰而得尿路感染,還可以避免玩弄生殖器的壞習慣。

小兒尚不會走路時,鞋子要用軟底布鞋;等會走路後,鞋的質地要堅韌,鞋幫要稍高,鞋底要稍寬大些,並做成腳弓形分左右側。

穿衣應避免過多,可根據氣溫隨時增減。最好從小養成不怕冷的習慣,夜間被子也不宜過厚,過厚易使小兒睡眠不安和踢被受涼。

訓練良好睡眠習慣

最好從出生後就開始訓練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次喂奶後將小兒放在床上,讓他自己入睡。不要養成抱、拍、搖等不良習慣。夜間最好和大人分被睡,能單獨睡更好。每日應規定睡眠時間,睡前不要使小兒太興奮,更不可用恐嚇小兒入睡。臥室空氣要流通,但避免對流風,新鮮空氣可以促使入睡,而且睡得較熟。睡前先把窗關上,待脫去衣服蓋好被子再開窗。起床前也需把窗關上,以免起床時受涼。冬天可開一氣窗或每日開窗幾次,以助空氣流通。小兒睡眠時間應根據年齡而異,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次數也越多。但個體差異較大,不必作硬性規定,可靈活掌握。

開展早期培育工作

為了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必須重視開展早期培育工作,可根據神經係統發育的規律,適當安排培育活動以促進動物和智能發育。如1~3個月小兒,應發展聽、注視和抬頭動作。3個月時,在睡前或起床時,取俯臥位抬頭1~2分鍾。此時如能發出笑聲,為語言開端,母親可在每次哺乳後加以逗引。4~6個月可取俯臥位訓練撐胸、抓取物品和翻身動作,並逗引發聲。7~9個月開始發展軀幹和腰部動作,如爬行、自己坐起來、獨自坐穩和攀扶東西站起等。並訓練模仿發聲。1歲左右主要發展下肢動作,如獨自站穩和學走路,並逐步理解成人簡單的語言和指點,學習叫人和說短名。6個月後,可訓練定時大小便,1歲半到2歲自己坐盆大小便和自己拿小匙吃東西。3~4歲即可訓練自己穿脫衣服、洗臉、刷牙等。在遊戲中可結合啟發嬰幼兒的創造力與思考力的內容,以促進智力發育。

多做戶外活動

呼吸新鮮空氣,照射陽光,可促進小兒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並可減少呼吸道感染和佝僂病的發生。因此,從小就應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在暖和季節出生的小兒,滿月後就可每日抱到室外去走走,到了冬天中午無風時,也可抱到室外去呼吸新鮮空氣和曬太陽,開始時5~10分鍾,以後逐漸延長到1~2小時。較大小兒,根據年齡和季節,可在室外進行各種活動。

注意安全保護

小兒生性好奇,又不太懂事,還不能保護自己,容易發生意外,應注意預防和保護。幼小嬰兒不要蒙被睡,以免熟睡後發生窒息。較大嬰兒喜歡抓東西往嘴裏送,應避免接觸有尖頭的小物件,如別針、釘子、碎玻璃、小石頭、鈕扣、硬幣等。小兒哭鬧時,不要喂吃糖塊、花生米和豆類。進食時切忌逗笑,以免食物嗆入氣管。待會爬行和走動後,小兒喜爬高、愛活動,容易發生跌傷事故,這時在小床邊、窗戶、陽台等處要設置欄杆。熱水瓶、熱粥、熱湯等要放在小兒碰不到的地方,以避免燙傷。電插座最好放高處。家中如備有存藥,不論外用或內服都需妥善收藏,以免小兒誤服。

及時進行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能提高小兒對某些傳染病的抵抗力,必須按時足量完成。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小兒滿月後即可到附近兒童保健門診定期進行測量和健康檢查,1歲內小兒1~3個月1次,1~3歲每3~6個月1次,4~6歲1年1次。以便及時了解小兒體格發育和智能發育的情況,較早發現生長發育中偏離正常情況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以便早期接受保健指導,同時能早期發現疾病,做好預防,使小兒健康地成長。

3母乳喂養

掌握嬰兒需要乳量

從解剖學上來看,所有母親都適合喂養她們的嬰兒,母親的乳汁最適合嬰兒。乳房產生的乳汁是嬰兒的天然食物,嬰兒不會拒絕食用。就身體而言,母親是完全能夠喂養她的嬰兒的:乳房的大小和可產生的乳量無關。乳量乃取決於嬰兒的攝食量多少,因此,供給和要求也是如此。嬰兒攝食的乳量越多,母親的乳房產生乳量也越多。

新生兒需要的乳量為:每450克體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個3公斤的嬰兒每日需要400~625毫升。母親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時後產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產奶720~950毫升是足夠的。

掌握開始喂奶的時間

母親第一次給小兒喂奶叫“開奶”。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人們大多強調母親產後非常疲勞,需要一段時間休息,所以一般應在嬰兒出生後6~12小時才開始喂奶,好像這樣才有利於母親。

其實,早開奶有利於母子的健康,產後盡早讓孩子吮吸母親乳頭,新生兒強有力吸吮是對乳房最好的刺激,喂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個小時是敏感期,而且生後20~30分鍾內,嬰兒的吸吮反射最強。因此,母乳喂養的新觀點提倡產後1小時內即開奶,最晚也不要超過6小時。早開奶存在許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