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篇4(1 / 3)

中醫中藥篇4

5十四經穴主治病症

穴位的主治範圍是掌握和運用針灸的主要關鍵,但是由於穴位很多,主治非常複雜,掌握比較困難,如果能夠掌握十四經穴的主治病症,對穴位的主治規律也就可以很快的掌握了,現介紹如下。

手三明經

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主要治療喉、胸、肺部疾病,其中尤以治肺病為主;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主要治療胸、心、胃部疾病和神誌病,其中尤以治胃病為主;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主治胸、心部疾病和神誌病,尤以治心病和神誌病為主。上述三經的穴位,都主治胸部疾患。

手三陽經

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主治頭、項、眼、耳、鼻、喉病、神誌病和熱病,以治項肩(背麵)部疾患為主;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主治頭、眼、耳、喉、胸脅部疾病和熱病,以治耳病(側麵)為主;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主治頭、項、眼、鼻、口齒、喉部疾病和熱病,以治麵、口、齒部疾病(正麵)和熱病為主。以上三經的穴位,都能治頭部疾患。

足三陽經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主治頭、項、皮、鼻、腰、背、後陰部疾患、神誌病以及熱病,而以治身體背麵疾患為主;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主治頭、眼、耳、鼻、胸脅部疾病以及熱病,而以治身體側麵疾病為主;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主治頭、麵、鼻、口、齒、喉部疾患、胃腸病、神誌病和熱病,而以治身體正麵疾病以及胃腸病為主。

以上三經穴位,主治頭、麵、五官疾病,以足部穴位為主;主治身軀髒腑的穴位大都在膝以下。

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以治胃腸疾病為主,其次是生殖器和泌尿器方麵疾患;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以治生殖器疾病為主,其次是泌尿器和胸部疾患;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主治生殖器、泌尿器、腸和肺部疾病。以上三經穴位,都治腹部疾患。

任警二脈

穴位都在頭部和身軀上,所以除了某些穴能治療全身病以外,一般尚能治神誌病、髒腑病和婦科病等。

穴位主治重點

每個穴位都能主治局部病,同時它的主治範圍又或大或小的都能主治鄰近部位的疾病。在頭麵軀幹方麵的穴位,幾乎全部以主治局部或鄰近部疾病為主,如胸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胸部(包括內髒)疾病,腹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腹部(包括內髒)疾病,麵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麵部疾病,頭部的穴位、麵部近耳區的穴位分別可以治頭部和耳部疾病,胸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治胸、腹部疾患……等等;四肢的穴位,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穴位,除了具備上述的主治局部和鄰近部疾病的功能外,同時還具有治療遠距離的頭麵及軀幹部位疾病的效能,這種特殊功能是和經絡的作用分不開的,例如手三陰經的四肢穴位可以治療胸部的疾病、手三陽經的四肢穴位可治頭部疾病等。

治療配穴方法

上麵介紹了很多穴位,它們的主治功能很多,到底應該怎樣選穴呢?一般約有以下三種方法:循經取穴。凡病症呈現在某經循行所及的髒腑、軀幹或頭麵時,就采用某經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鼻病取合穀等,名為循經取穴。這種取穴法,對於急性病症的療效最顯著;局部取穴。凡病症呈現在某部,就在某部取穴,如眼病取睛明等,名為局部取穴。這種取穴法,對於慢性病,療效最好;鄰近取穴。在患部的上、下、左、右附近部位各經上取穴,如耳病取下關等。以上三種配穴方法,可單獨用,也可結合使用。

6拔火罐法

早在晉代葛洪的《肘後方》中就載有拔火罐療法。當時叫“角法”,因拔火罐工具由牛角做成。起初用於外科手術後吸毒排膿,以後逐步發展到治療風寒痹病、虛勞喘息等外感內傷疾患。其質料也由牛角逐步改進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本法常同針灸配合使用。

火罐的種類

竹火罐:用直徑3~7厘米粗細的竹子逐節鋸斷,一端去節做口,一端留節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樣的圓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術的部位加以選擇。

陶火罐:由陶土做成,口底平滑,形似木缽或瓷鼓。這種罐的吸力大,但易跌碎。

玻璃火罐:肚大口小,口邊外翻,有大、中、小三型。這種火罐的優點,在於其質料透明,可以從外麵看到吸著麵皮膚的變化,易於掌握拔罐後局部反應的程度。

拔火罐的方法

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紙片)燃燒後投入罐內,隨後將罐口罩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適於側麵橫拔。

閃火法:用鑷子挾著燃燒的酒精棉球,在罐子內壁繞一下,隨將棉球抽出,迅速將罐口罩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著。

貼棉法:用約1厘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置於95%酒精內浸濕,貼於罐內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罩於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不受體位的限製,但棉花上所含酒精不宜過多,以免酒精燃著下滴,燙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