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防治篇1(1 / 3)

常見病防治篇1

一、一般內科病症

1發熱

正常人的體溫是比較恒定的,保持在37℃上下的範圍內(口溫362℃~372℃),不因外界溫度的差異而有所改變。由於進食、活動等所致的代謝變化影響,一日內的體溫有一定幅度的波動,一般不超過1℃~12℃。

當口溫高於373℃或肛溫高於376℃,或一日間的體溫變動超出12℃時,即可認為有發熱可能,此時應重複測量體溫,以明確是否有發熱。低熱(38℃以下的發熱)的診斷更不能根據一次體溫測量的結果,需作長期觀察。

測體溫的操作方法必須正確。測溫前應休息10分鍾,至少半小時內未作劇烈運動。測口溫時,半小時內不能進食或飲水,口唇應緊閉,測溫時間為3分鍾。測腋溫時先擦幹腋窩,時間不得少於6~7分鍾。測肛溫時采取屈膝臥位,測溫時間3分鍾。肛溫較口溫高03℃~05℃,口溫比腋溫高02℃~04℃。

汞溫度計為常規使用的體溫計,電子和化學藥品溫度計價格較貴,兩者適用於不能合作的病人和兒童。應用液晶測量前額皮膚溫度的結果不可靠。

發熱性疾病一般可分為兩大類: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真菌(黴菌)、螺旋體、原蟲(如瘧原蟲)、蠕蟲(如血吸蟲)等病原體侵入人體後,由於病原體本身、病原體的毒素或代謝產物,以及病原體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病變皆可引起發熱。感染所致的發熱最為常見,也可見於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惡性腫瘤(如肝癌)等。甲狀腺功能亢進、抽痙、癲癇等疾病持續發作,可使身體產生熱量增加而導致發熱。廣泛的皮膚病或皮膚疤痕以及心髒病伴有心力衰竭時,可使身體散熱發生障礙,體溫上升。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直接受到損害時,也可出現發熱,而且一般多為高熱。此種情況可見於中暑、中風(腦溢血)、顱骨骨析和體溫調節中樞附近的腫瘤等疾病。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低熱也屬於非感染性發熱。

發熱有高熱(39℃以上)和低熱(38℃以下)之分。高熱主要見於各種急性傳染病,如肺炎、敗血症等。引起低熱的原因很多,如慢性肝炎、結核病、風濕病或其他結締組織病、慢性腎盂腎炎、慢性盆腔炎、副鼻竇炎等。由植物神經紊亂所致的功能性低熱是長期低熱常見的病因,多發生於女性,除低熱外尚伴有乏力、頭暈、心跳、氣短、多夢、失眠等神經衰弱症狀。低熱可於每年夏季出現,也可終年持續,而於夏季加劇。熱度一般在下午較高,勞累後更為明顯,休息後則可降低或消失。低熱常連續數年,但病人一般情況較好也是功能性低熱的特征之一。

發熱的類型有以下幾種:稽留熱。體溫常在39℃以上,每日波動範圍不超過l℃。見於傷寒、斑疹傷寒、大葉性肺炎等;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但每日波動甚大,體溫可降至常溫以下,亦稱消耗熱或敗血症熱。見於敗血症、膿毒血症、膿腫等;間歇熱。發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淋巴瘤等;回歸熱。高熱驟起,持續數日後驟退,間隔無熱數日,高熱又出現,可反複數次。見於回歸熱;波狀熱。熱度逐漸上升,達高峰後又逐漸下降,以後再度上升和下降,呈波浪狀,見於布氏杆菌病;雙峰熱。一日間熱度上升、下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相差1℃左右。見於革蘭陰性杆菌敗血症、黑熱病、急性血吸蟲病;不規則熱。每日熱度高低不等,呈不規則波動。見於阿米巴肝膿腫等。

根據發熱熱程的長短可分為短期發熱和長期發熱。短期發熱多見於各種急性感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風疹、猩紅熱等出疹性急性傳染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肝炎、痢疾、某些細菌性食物中毒、尿路感染等。中暑、藥物熱、異性蛋白性發熱等非感染性發熱皆屬短期發熱。短期發熱多為一周左右,也有短至1~2天者。長期發熱指熱程在2周以上者,見於傷寒、結核病、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白血病、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等。

發熱常伴有其他症狀。若伴有頭痛、嘔吐、昏迷等神誌改變時,應考慮中樞神經係統的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各種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等;若伴有咳嗽、咯痰、胸痛或氣急時,應想到肺、胸膜等疾病;若伴有腹瀉,有菌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等腸道感染的可能性;若伴腹痛時,要考慮肝膽係統的感染;若伴有腰痛、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時,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存在。

發熱伴有黃疸時,指示肝膽係統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皮膚或粘膜的出血點多見於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或血液病。發熱伴淋巴結腫大多見於某些急慢性感染、腫瘤和血液疾病。應注意它們的大小、部位、堅硬度和出現日期,是局限性還是全身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和周圍有無壓痛、腫脹、發紅、化膿或竇道形成以及與周圍組織有無粘連等,皆有助於鑒別診斷。當遇有原因不明的發熱時,應對全身各器官和組織,如口腔、中耳、乳突、副鼻竇、膽囊、前列腺、盆腔器官等加以詳細檢查,以發現局部病灶和炎症。

實驗室檢查對發熱病人來說是必需的。發熱病因診斷的確立常依賴實驗室檢查結果。血常規檢查簡而易行,且具有重要診斷價值。白細胞增多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見於化膿球菌感染、敗血症、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白細胞正常或減少,多見於病毒性或革蘭氏陰性杆菌感染,以及某些原蟲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性肝炎、麻疹、傷寒、布氏杆菌病、瘧疾、黑熱病等;白細胞計數高度增高者,見於各種白血病;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百日咳、結核病和某些病毒感染;嗜酸粒細胞增多見於寄生蟲病和過敏情況,如急性血吸蟲病、絲蟲病、結節性多動脈炎、過敏性肺炎、藥物熱等。何傑金病病人的嗜酸粒細胞亦見增多。嗜酸粒細胞在急性細菌感染中大多顯著減少或消失,其出現或計數若正常一般可以排除嚴重細菌性感染如各種敗血症、傷寒、細菌性肺炎、化膿性腦膜炎等。

瘧疾和回歸熱的診斷,需依靠血塗片中找到瘧原蟲或螺旋體。尿和糞便檢查要注意紅、白細胞,同時在糞便中要仔細尋找阿米巴原蟲和各種蟲卵。血、骨髓、尿、糞便、腦脊液等其他體液和咽拭培養(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皆可酌情選用。以明確病原學診斷、免疫學檢查、X線、超聲波、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放射核素掃描等皆為輔助診斷的方法。

由於造成發熱的原因甚多,因此對發熱病人不可貿然應用退熱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或抗菌藥物治療,以免改變原有熱型或其他症狀,使診斷困難,延誤必要的治療。

發熱病人應及時就醫,進行必要的檢查,明確診斷,然後按病因作相應治療。高熱病人,疑為感染性發熱,而且病情嚴重時,可在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各種培養標本采集後,根據臨床擬診,使用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發熱原因不明、熱度不高、病人一般情況尚好時,不一定要用退熱劑,更不要濫用抗生素。在重症中暑、嬰幼兒高熱、手術後高熱或高熱伴有譫妄等情況,降溫應列為緊急措施。降溫有物理和藥物兩種方法。常用的物理降溫法為冷敷,以冰袋、冷水袋或冷水毛巾置於前額、腋窩或腹股溝部。酒精或鹽水擦浴也有較好效果,在處理重症中暑時,可將病人浸入冷水或冰水浴盆中,擦洗皮膚,以加速散熱,同時可加用電風扇吹風、冰水灌腸等。藥物降溫應謹慎,退熱劑可使體溫突然下降,大量出汗而導致虛脫。退熱劑宜多次小劑量用服,並多飲水或靜脈補液。小劑量退熱劑作穴位注射既可降溫,又可避免體溫突然下降和大量出汗,值得應用。對長期低熱病人除結核病或局灶性感染(如饅性尿路感染)外,不能無指征地濫用各種抗感染藥物,應先進行檢查,尋出原因,再作相應治療。屬功能性低熱不伴感染者,也無需應用抗感染藥物。

2頭痛

頭痛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症狀,一般是顱底部以上頭顱內部疼痛的感覺。但常與顏麵和頸部疼痛相互聯係和影響。誘發的原因各種各樣,雖然頭痛可以是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早期症狀,但大多數頭痛並非器質性疾病,一般預後良好,在發作早期應用鎮痛劑可使頭痛緩解。隻有很少數突然發作的劇烈頭痛,伴有危險信號者,應當及時找神經專科醫師處理,避免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

頭痛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諸凡引起顱內外血管擴張、牽引等刺激因素均可引起頭痛;顱內腦組織炎症、受壓、牽拉可引起頭痛;頭顱、頸部的神經、肌肉組織受壓、牽拉、攣縮等可引起頭痛;神經和精神活動障礙可引起頭痛;顏麵部五官(眼、耳、鼻、喉)疾病擴散和放射也可引起頭痛。

從發病情況來看,頭痛又有下列不同區別:

(1)急性發作性頭痛,一般指初次出現的劇烈頭痛,多數由器質性病變引起。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溢血、高血壓腦病等顱內血管疾病;腦炎、腦脊髓膜炎等顱內炎症;也可由急性青光眼、副鼻竇炎、三叉神經痛引致。

(2)惡急性頭痛,病程經過數日、數周甚至數月,逐漸加重,多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病因與急性發作性頭痛大致類同,表現和演變過程遷延時日。

(3)慢性持續性頭痛可持續數月或數年,多由病情較平穩的慢性疾患引起,如肌緊張、高血壓、頸椎病、腦動脈硬化、慢性肺疾患。有時則為心理因素引起的心源性頭痛。

(4)慢性反複發作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血管緊張性頭痛、偏頭痛在老年較少見。

(5)一過性頭痛往往由全身急性病誘發,如發熱、醉酒、一氧化碳中毒等。

頭痛發作的部位往往能反映出其病因所在:顏麵部的青光眼、副鼻竇炎表現為臉麵部頭痛;後頭部頭痛可見於肌緊張、頸椎病、高血壓、顱內出血或腫瘤;偏側性頭痛可見於患側三叉神經痛、中耳炎、顳動脈炎;兩側彌漫性頭痛多為心源性、肌緊張性頭痛;頭痛呈跳動性,往往是血管性頭痛的特征;束縛樣持續頭痛可見於心源性和肌緊張性頭痛;劇烈頭痛可見於三叉神經痛或顱內出血。

頭痛有時是一種危險信號。下述症狀應引起重視,及時就診。

(1)突然發作的劇烈頭痛,尤其是初發。

(2)進行性加重頭痛。

(3)伴隨意識障礙和神經係統體征,如複視、抽搐、癲癇樣發作、全身發熱等。

(4)早晨或夜間頭痛引起易醒或醒後頭痛,伴有高血壓者。

(5)1~2月前有頭部外傷(輕度摔倒等)出現頭痛,伴精神症狀或半身不遂等。

(6)眼部、耳朵或單側顳部到顏麵部劇痛,應注意青光眼、耳部疾病或顳動脈炎、三叉神經痛的可能。

引起頭痛的病因眾多,治療可分為對症治療和對病因治療。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頭痛,應根據病因治療其原發疾病。對日常多數的功能性障礙頭痛,可采取對症措施,解除痛苦。

(1)一般治療:輕度頭痛可用阿司匹林1~2片或百服寧1~2片口服,也可加上一杯咖啡。其他止痛劑,如撲熱息痛、去痛片、安乃近等均可用。劇痛時口服可待因30毫克,或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曲馬多、強痛定等。

(2)肌肉緊張性疼痛或心源性頭痛:針對病人顧慮,解說本病的性質,取得病人配合,建立信心。對枕部、頸部肌肉可按摩、熱敷、理療和針灸(取風池、風府、肩井、天柱、太陽、合穀、外關、足三裏等穴)。必要時加用鎮痛劑。

(3)偏頭痛:可服用阿司匹林、百服寧等止痛劑。或可待因30毫克口服。也可用麥角胺咖啡因製劑,每次1/2片至1片口服,需要時隔半小時後重複一次。麥角胺類藥物如果劑量過大時會引起心髒冠狀血管的收縮,故老人服用此藥時應注意心髒情況。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流感有流行性,可以散發或流行。其流行特點是突然發生,發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過程短並能多次反複。流感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帶有流感病毒的涕、痰液通過咳嗽、打噴嚏等排出體外,在易感人群中傳播。當帶有病毒顆粒的飛沫吸入呼吸道後,可破壞呼吸道表麵的纖毛上皮細胞,使之變性、壞死和脫落,產生炎症反應和全身毒血症樣反應。

流感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組的人群,男女發病無差異。一般情況下預後良好。

流行性感冒的常見症狀為:起病急,病程短,有接觸史。常有發熱,體溫有時高達39℃~40℃,一般持續2~3天後漸退,發熱常伴畏寒、乏力、頭痛、全身酸痛。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幹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也可與高熱畏寒同時出現,部分輕型流感可僅有上感症狀。胃腸型流感以惡心、腹痛、腹瀉、嘔吐等胃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

本病的治療分中成藥療法和飲食療法。

(1)中成藥療法。

①風寒型: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無汗或少汗、鼻塞打噴嚏、流清涕、咳痰稀白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數。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可服用風寒表實感冒衝劑、川芎茶調口服液、柴胡飲衝劑、杏蘇二陳丸、杏蘇止咳衝劑等。

②風熱型:發熱、微惡風寒、汗出、頭痛咽痛、口幹欲飲、鼻塞涕濁、咳痰黃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治宜清熱解表,化痰止咳。可服用風熱感冒衝劑、感冒退熱衝劑、銀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銀黃口服液、清金止嗽丸、羚羊清肺丸、板藍根衝劑、菊藍抗流感片等。

③濕困脾胃型:多發生於夏秋之季。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重、口淡無味、胸悶納呆、或惡心嘔吐、腹瀉或大便幹,苔膩,脈濡數。治宜解表清暑退熱。可服用暑濕感冒衝劑、霍香正氣丸、藿香正氣水、暑熱感冒衝劑、清涼衝劑、千金茶、甘和茶、萬應甘和茶等。

④虛證感冒:發熱但熱勢不甚、陣陣惡寒、甚至蜷縮寒戰、四肢不溫、全身乏力、語音低怯、自汗,苔白,脈浮無力或沉細無力。治宜扶正解表。可服用防感片、參蘇防感片、參蘇理肺丸、屏鳳丸、荊防敗毒丸、複芪五汗衝劑等。

(2)飲食療法。

①薑糖飲:生薑10克,切細絲,沸水衝泡並加蓋5分鍾,小火熬3分鍾,加紅糖,頻服。或生薑5片與紫蘇葉9克,水煎服。

②蔥豉薑湯:鮮蔥白5節,淡豆豉、生薑各9克,水煎服。

③蔥豉粥:淡豆豉10克,粳米50克,蔥白若幹。先煎豆豉,去渣留汁,加米煮粥,臨熟下蔥白,空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