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防治篇5(1 / 3)

常見病防治篇5

6腦血栓

腦血栓是在腦血管、血液成分及血液動力學等改變的情況下發生的。

本病常見於高血壓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中老年人。60歲左右發病率較高,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50%。某些顱內感染和頭頸部外傷等,也可引起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起病一般比較慢,病前數日常有頭痛、頭暈或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以後逐漸出現偏癱、說話不清、失語、口角歪斜、共濟失調等表現。腦血栓形成一般在腦血流緩慢、血液粘度增高的情況下發生,因而病人常在安靜或睡醒時發現肢體不靈,一般神誌清楚。有時也可呈急性發作,甚至昏迷。一般發病後幾天內病情趨於穩定,由於側支循環建立,病變區水腫消退,症狀逐漸減輕。如果被堵塞的血管繼續發展下去,又無良好的側支循環,腦組織就會發生變性、軟化和壞死。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經CT檢查,就可明確診斷;進行腰椎穿刺,可見腦脊液清晰無血,這是與腦出血鑒別的要點。

除一般護理外,發病早期正確而又合理的治療,對減少後遺症和縮短病程非常重要。

治療中要注意調整血壓及原發病的處理。及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7~10日;或複方丹參液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7~10日為1個療程。若能同時用胞二磷膽堿250~500毫克靜脈滴注,則療效更好。在急性期尚未發生腦水腫前,或發病24小時內,可適當給予血管擴張劑,輕症而無腦水腫者,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如起病24小時至2周內有腦水腫、血壓下降或有血壓下降趨勢者,禁用血管擴張藥。常用的血管擴張藥有罌粟鹼30~6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7~10日。煙酸、山莨菪堿也可酌情使用。有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者可用甘露醇、山梨醇,快速靜脈輸注;抗凝劑肝素、雙香豆素應慎重使用;溶栓酶製劑如鏈激酶、尿激酶、清栓酶等可酌情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

另外,在恢複期可選用維腦路通、腦益嗪、抗栓丸等。特別要注意加強護理和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等對癱瘓肢體功能的恢複也有極好的療效。

7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是腦部或供應腦的頸部動脈的病變引起的腦局灶性血液循環障礙,而致意識障礙及(或)腦局灶症狀(言語障礙、麵癱、肢癱)。因其發病急驟而命名為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者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其中以腦血栓形成最為多見。

腦血管意外是中年以上的急性疾病,也是老年人最多見的神經係統疾病。其中腦出血、腦血栓形成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多數是由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多因腦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引起。腦栓塞多見於中青年有心髒病的患者,如心髒瓣膜病、心肌梗塞栓子脫落堵塞腦血管而成。

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殘率高,而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男性多於女性。本病的常見症狀有: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行走不穩、輕度偏癱、流涎、語言不清、吞咽不暢等症狀之一或一種以上,多在短時間內消失,一般持續數分鍾到30分鍾,最長不超過24小時,多無意識障礙。

(2)腦血栓形成病前多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常在睡眠中或安靜時發作,可有頭暈肢麻、暫時性神誌不清等前期症狀,逐漸產生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症狀,症狀逐漸加重,數小時至數天達高峰。

(3)腦栓塞突然出現頭痛、嘔吐,或抽搐、偏癱、失語,意識障礙較輕,多在短時間內恢複。

(4)腦出血多在活動中,如勞動、用力排便以及情緒激動時發病。可出現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數分鍾至數小時內發生口眼歪斜、肢體偏癱、意識障礙等。

(5)蛛網膜下腔出血在勞動或日常生活中,突然劇烈頭痛,迅即出現脖子硬、惡心嘔吐、煩躁、怕光、怕聲、少語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和飲食療法。

(1)西醫藥醫療。

腸溶阿司匹林片:每次03克,每日2次,口服。

維腦路通:每次02~04克,每日3次,口服。

以上兩種藥物用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腦栓塞。

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可應用對症治療,如降壓、止血等。

(2)中醫藥治療。

①風痰阻絡型:起病較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舌苔白膩,脈濡數或滑。治宜祛風通絡。可服小活絡丹。

②氣虛血瘀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不仁,肌肉鬆弛,酸軟無力,懶言少氣,舌淡苔白,有瘀點或瘀斑,脈沉細無力。治宜補氣養血、化瘀通絡。可服人參再造丸、化佗再造丸等。

③陰虛陽亢型:麵紅頭暈,目眩耳鳴,半身不遂,肌肉酸痛或麻木不仁,煩躁易怒,大便幹燥難出,舌紅少苔,脈弦細。治宜補益肝腎、滋陰潛陽。可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3)飲食療法。

①毛冬青燉豬腳:毛冬青150克,豬腳1隻,除毛洗淨,放入藥鍋內,加生薑、蔥、食鹽、紹酒、清水等適量,用文火燉4小時即成。食用時加味精少許。適用於風痰阻絡型,20日為一療程。

②炒蛇片:烏蛇1條,去皮、頭尾和內髒,洗淨切成薄片;將茶油放鍋內,燒至七成熱時,將蛇肉片倒入,反複翻炒,八成熟時,加入食鹽、紹酒、生薑、蔥、胡椒粉等適量,繼續翻炒至熟即成。適用於風痰阻絡型。

③歸參芍山藥豬腰:豬腰500克,剔去筋膜,洗淨,放在藥鍋內;黨參25克,當歸、赤芍、山藥各15克,裝放紗布袋內紮緊,放入藥鍋內,加清水適量,燉熟,撈出豬腰,切薄片,放盤中加醬油、醋、薑絲、蒜末、芝麻油、味精等適量即成。適用於氣虛血瘀型。

④人參蓮肉湯:白人參10克,去心蓮子10枚,丹參25克,加水適量泡發,再加冰糖30克放入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喝湯吃蓮肉,剩餘人參、丹參,次日再加蓮子如法蒸燉,服用人參,棄渣。連用3次。適用於氣虛血瘀型。

⑤何首烏粥:製何首烏30克,放入砂鍋內,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100克、紅棗3枚、冰糖少許放入鍋內,用文火熬熟即成。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⑥天麻燉豬腦:天麻15克,浸泡後切薄片,豬腦1個,洗淨放入搪瓷盆內,加入薑片、蔥段、味精、食鹽、水適量,隔水燉熟即成。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8老年腦出血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的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多由於高血壓、動脈硬化所引起。冬季發病較多。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有頭痛、頭昏、眩暈、肢體麻木無力等前驅症狀,或高血壓腦病等表現,常在用力或情緒激動情況下突然發病。

腦出血起病急驟,往往危及生命。臨床上症狀依出血的部位、數量、速度而定,可概括為局灶性症狀和顱內壓增高症狀。起病時常有劇烈頭痛、嘔吐,隨之意識喪失。一般昏迷較深,顏麵潮紅,鼾聲,血壓上升,脈搏快而有力,常有小便失禁或抽搐。輕者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最常見的出血部位是兩側大腦,約占80%;約20%發生在腦幹和小腦。病情嚴重者的神經係統症狀表現比較突出,當出血量大、累及對側時,可出現四肢癱瘓,消化道可發生應激性潰瘍而引起胃腸道出血,嘔吐物呈咖啡色。若突然出現深昏迷、高熱、呼吸加深加快繼而變淺,瞳孔由極度縮小而變為瞳孔逐漸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血壓下降等,則是病危征兆。

腦出血時由於血液流到血管外,可引起血管周圍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多時可形成顱內血腫,顱內壓增高而引起腦疝。所謂腦疝,是在顱內壓增高時,腦的某一部分被擠壓向周圍的腔隙內造成的。腦疝可使生命中樞受到損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發生腦出血後,患者親屬和周圍的同誌不要驚慌失措,禁止隨便搬動病人,以免加重出血。要保持環境安靜,隨時注意血壓、呼吸、脈搏和瞳孔變化情況。要及時清除口咽、鼻腔內的分泌物,取下假牙,頭部稍抬高,側向一方,頭部給予冷敷,保持呼吸道通暢,並給予吸氧。必要時給予氣管切開,並酌情使用降壓、止血及降低顱內壓的藥物,注意維持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發病當天應禁食,24小時後如無嘔吐可給鼻飼流質軟食。液體攝入量每日應控製2000毫升左右,以免加重腦水腫。並視情況就近醫療或轉院治療。

腦出血患者一般經過2~3周治療後,病情趨於穩定,應抓緊時間進行恢複期的病因治療和康複鍛煉,絕大部分病人癱瘓的肢體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要鼓勵患者盡可能自己進行鍛煉,鍛煉時活動量宜逐漸增加,除了進行各關節的伸屈外,還要作一些旋前、旋後、外展、內收等動作,防止肌肉萎縮和肢體發生畸形,要盡早練習起坐、站立和步行等。活動時對患者要加強保護,防止摔傷和發生骨折。與此同時,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理療等方法進行治療。隨著肢體功能的改善,患者的語言功能也會得到相應的恢複。語言功能的恢複主要在於患者主動鍛煉,被動訓練,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可以讓患者從單字、單詞、短句、日常用語和簡單的對話開始練習,循序漸進。

目前有資料認為,約有30%的患者可在3~5年內複發,且複發時的類型、部位不變。近期複發較遠期複發多見。血壓持續增高,波動範圍較大,動脈硬化進展快等,都是造成複發的因素,要及時消除。對高血壓者,應注意經常檢測血壓,堅持服用降壓藥物;急躁易怒、睡眠不好者,要給予適量鎮靜劑;患糖尿病、高脂血症要服用降糖、降脂藥物,適當控製飲食,以防止動脈硬化進一步發展;要加強體育鍛煉;血粘度較高時應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如潘生丁、腸溶阿斯匹林等。總之要嚴密觀察病情,發現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就醫。

條件允許時,可設立家庭病床,醫務人員定期上門,指導患者進行恢複期的治療和康複鍛煉。上述方法同樣適用於腦血栓形成後遺症患者。

9心絞痛

心絞痛常發生在繁重的體力勞動、長途跋涉、情緒激動、飽餐之後,或天氣突變寒冷之時。患者感到心前區疼痛難忍,並常常放射到左臂、左肩以及頸部或左側背部。疼痛帶有壓榨、沉悶、緊縮之感,少數病人甚至伴有恐懼及死亡來臨的感覺,麵色蒼白,冷汗淋漓。這種疼痛一般僅持續2~3分鍾,最多也不超過15分鍾。

當遇到發生心絞痛時,首先要就地休息,這樣可以減少心髒的負擔,使心髒對氧氣和營養的需要量減少,同時使用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的藥物,常用的有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1片,10~60秒鍾即可見效,持續15~30分鍾,嚴重心絞痛也可嚼碎口服。如能在發生心絞痛之前數分鍾用藥效果更好。舌下含服以坐位較適宜,如含化時出現嚴重頭痛或顏麵潮紅,可改為吞服以減少吸收;或用消心痛片舌下含服5~10毫克,1~2分鍾生效,維持1小時,口服則吸收較慢,約30分鍾生效,維持2~4小時,由於作用時間長,常用作預防發作;或者服用速效救心丸、冠心蘇合香的一種l~2丸,也可奏效。

一般經休息和用藥,心絞痛發作會很快消失,如果休息用藥後,疼痛仍不緩解,並且加重時,應考慮心肌梗塞的發生,要速請醫生前來急救。患者避免走動。

10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致使相應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壞死,為冠心病的嚴重類型。

部分患者於發病前數日至數周出現神倦乏力、心痛區或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症狀。

疼痛為最先出現的症狀,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更劇烈、多呈難以忍受的壓榨、窒息、甚至“瀕死感”。伴有大汗淋漓及煩躁不安。或有全身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等。並可伴有頻繁的惡心、嘔吐、上腹部脹痛、腸脹氣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休息:一般臥床休息2周,防止焦慮及不良情緒刺激;急性期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2~4周,保持大便通暢,注意心理調節,消除恐懼心理。

②吸氧:最初數日內宜間斷或持續經鼻管麵罩吸氧。

③解除疼痛:度冷丁5~10毫升或嗎啡5~10毫升,皮下注射。

④心肌再灌注:

溶栓療法:尿激酶、鏈激酶使閉塞的冠脈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

⑤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50~100毫克靜注,繼以每分鍾1~3毫克靜滴維持。

(2)中醫藥治療。

①痰熱痹阻:胸前劇痛,心悸憋氣,煩躁不安,重者胸痛如窒,汗出淋漓,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丹參30克,瓜蔞、鬱金各15克,半夏、枳殼、川芎、陳皮、薤白各10克,竹茹、甘草各6克。

②心脈瘀阻:心前痛甚,胸悶心悸,氣短頭暈,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滑。治宜活血化瘀、宣痹止痛。

方藥:桃仁、紅花、五靈脂、蒲黃、鬱金、當歸、赤芍各10克,丹參、元胡各15克,檀香3克。

③陽氣衰微:持續胸痛,氣短胸悶,汗出肢冷,口幹尿少,麵色不華,舌淡胖,脈細弱無力。治宜益氣溫陽、活血止痛。

方藥:人參12克,桂枝、幹薑、製附片、川芎、當歸、赤芍各10克,丹參30克,炙甘草6克,山萸肉8克。

11先天性心髒病

先天性心髒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由於胎兒的心髒在母體內發育缺陷或部分停頓所造成。病孩出生後即可發現有心髒病。本病根據病孩是否有紫紺,可分為無紫紺和紫紺兩型。

我國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有: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空間隔缺損、單純肺動脈口狹窄、法魯氏四聯症等。

患者病情輕重與病變所引起的血液動力學改變程度密切相關。輕型者可無分流或有由左向右分流者,可無或僅有輕度症狀,且症狀出現較晚;重者早年即可出現症狀,表現為:發育差、心悸、氣短、易患呼吸道感染、易疲勞、頭暈等。有由右向左分流者,常有下蹲動作、口唇紫紺和杵狀指(趾)等表現。心髒聽診可聽到典型雜音,胸廓畸形也較常見。

先天性心髒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目前主張手術宜早不宜遲,有部分先天性心髒病經手術治療可以治愈。

預防要做到注意妊娠衛生,妊娠時避免感冒。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本病,及早治療。

12肺源性心髒病

肺源性心髒病簡稱肺心病,是由於各種胸肺及支氣管病變而繼發的肺動脈高壓,最後導致以右室肥大為特征的心髒病。大部分肺心病是從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遷延、發展而形成,少部分與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有關。肺源性心髒病多於冬春季節並發呼吸道感染而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較高。本病患者應根據身體狀況,平日加強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積極治療支氣管及肺部疾患,防治感冒;宜進食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忌煙酒。限製食鹽及水的攝入量;生活規律,順應自然,秋冬時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誘發或加重病情。

本病肺心功能代償期表現主要有咳嗽、咯痰、活動後心悸、氣短、紫紺、乏力等,即以原發胸肺疾患的表現及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的體征為主;常出現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心悸氣促、惡心嘔吐、腹脹納差、下肢水腫、心率增快等。重者可有明顯紫紺、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出現嗜睡、神情恍惚、譫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腦病表現。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控製呼吸道感染:青黴素,每日200~400萬u,分次靜脈點滴,並加用鏈黴素,每次05克,每日2次,肌注。過敏者改用紅黴素15克加氯黴素1~2克,靜脈點滴,每日1次。

②保持呼吸道通暢:包括平喘、化痰、吸氧及適當應用呼吸興奮劑等措施。平喘多用氨茶堿025克稀釋後靜脈點滴。化痰可用必嗽平,每次16毫克,每日3次。

③控製心力衰竭:根據病情,適當使用小劑量、短療程、作用緩和的利尿劑和強心甙。如雙氫克尿塞,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速尿20~40毫克,每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①寒痰壅盛:咳嗽痰多,短氣喘息,痰白質稀,惡風易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肺化痰、降氣平喘。

方藥:茯苓30克,半夏、白術、蘇子、陳皮、當歸、厚樸、前胡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②痰熱壅肺:咳嗽痰黃,不易咯出,身熱口渴,胸悶煩躁,大便幹燥,苔黃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

方藥:生石膏30克,瓜蔞20克,桑白皮、黃芩、半夏、萊菔子、杏仁、貝母各10克,炙麻黃、甘草各6克。

③肺腎氣虛、痰濁壅盛:咳喘不止,動則尤甚,痰多質稀,腰酸腿軟,畏寒乏力,舌胖質暗、苔白滑脈弦細。治宜溫腎納氣、肅肺化痰。

方藥:茯苓、熟地、山藥、澤瀉各15克,丹皮、山萸肉、蘇子、萊菔子、白芥子、款冬花各10克,肉桂、製附片各6克。

④脾腎陽虛、水濕浸漬:咳喘心悸,不得平臥,麵色晦暗,四肢清冷,浮腫少尿,舌胖質淡、苔滑膩脈滑細。治宜溫陽利水、健脾化痰。

方藥:車前子、澤瀉、茯苓、白芍各12克,白術、豬苓、陳皮、半夏、貝母、桔梗各10克,桂枝、幹薑、製附片各6克。

13風濕性心髒病

風濕性心髒病係指由風濕性心髒炎經過發炎、損害、愈合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心髒瓣膜病變。但由於風濕活動容易複發,慢性心瓣膜病形成後,活動性心髒炎仍可繼續存在和發展。風濕性心髒病的主要受累瓣膜為二尖瓣,其次為主動脈瓣。

有以下臨床表現:

二尖瓣狹窄:呼吸困難為其最主要症狀,重者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端坐呼吸等。患者呈二尖瓣麵容(兩顴紫紅,口唇紫紺),心髒聽診第一心音亢進,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隆隆樣雜音及二尖瓣拍擊音。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

二尖瓣關閉不全:心悸、乏力、呼吸困難,活動後加重。心髒聽診:心尖區可聞及響亮的全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左側臥位時,雜音向左腋下傳導。肺動脈第二音亢進。

風濕性心肌病患者無顯著症狀,心功能良好者不需要特殊治療,僅需注意勿受涼,勿受潮濕,及時治療感冒以防風濕活動,避免過度疲勞及劇烈活動;有風濕活動者,抗風濕治療;有心衰、心律失常者,治療心衰及心律失常;平時可據情況選服柏子養心丸、人參歸脾丸、濟生腎氣丸等。

患者應積極防止風濕熱的再發生及複發。注意避免劇烈活動和過度疲勞,預防感冒受涼,防止風濕活動避免心髒損害加重。注意藥物副作用,忌亂用藥,對強心藥和利尿藥的調整,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14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組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的非炎症性病變為主的心髒疾患。臨床上以心髒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血管栓塞為其主要特征。一般分為擴張型、肥厚型及限製型心肌病等3型,但以前兩型為多見。

擴張型心肌病,病理上以心肌變性、纖維化、心腔擴張為突出,其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縮功能障礙,進而發生心功能不全。病人容易合並各種心律失常及栓塞,甚或發生猝死。患者多有心悸、氣急、胸悶、心前區憋痛不適等症狀。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非對稱性肥厚,心室腔縮小為顯著特征。患者可有心悸、氣促、胸悶胸痛、勞力性呼吸困難等症狀。重者發生頭暈及暈厥。

限製型心肌病,以心內膜纖維增生為主,致使心髒的收縮及舒張功能都受影響。患者以右心回流障礙、右心衰竭為顯著特征,可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浮腫、頸靜脈怒張、肝髒腫大及腹水等表現。

本病患者應多休息,根據心功能情況,適當活動,但切忌不可過累。飲食宜清淡,應控製鈉、水的攝入,生活有規律,避免受寒而使症狀加重。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病因防治:積極治療各種病毒感染,以去除誘發因素。

②促進心肌代謝:可給予肌苷、大劑量維生素C和極化液等藥物治療。

③控製心力衰竭:應用利尿劑及強心甙,劑量應由小至大,逐漸增加。

④糾正心律失常:根據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選擇抗心律失常的藥物。

(2)中醫藥治療。

①氣陰雙虧:心悸氣促,神倦乏力,胸悶不舒,自汗口渴,舌紅少津,脈細數或有結代。治宜益氣養陰。

方藥:太子參30克,天冬、麥冬、生地、五味子、石斛、白芍各10克,炙甘草8克。

②陽虛水泛:心悸胸憋,神疲氣短,形寒肢冷,浮腫少尿,動則氣喘,苔白,脈沉細。治宜溫陽利水。

方藥:茯苓20克,豬苓15克,製附片、白芍、白術、黨參、丹參各10克,桂枝、幹薑各6克。

③陽虛欲脫:心悸氣急,不能平臥,汗出淋漓,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極弱。治宜回陽固脫。

方藥:人參15克,製附片12克,龍骨30克,牡蠣20克,山萸肉、麥冬、生地、丹參、當歸、黃芪各10克。

15風濕熱

風濕熱是一種與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以心髒和關節受累顯著。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多數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和中度發熱,伴大量出汗,疲乏無力;典型者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關節。關節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複;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心動過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間,與體溫不成比例。心髒增大,第一心音減弱,常伴有舒張期奔馬律,甚至出現心力衰竭;皮膚受損時可出現環形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幹,時隱時現,或出現皮下結節(如豌豆大小、質硬、不痛,多附著於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見於5~12歲兒童,尤以女童多見。表現為肢體和軀幹不自主無目的不協調的動作,常伴有肌肉軟弱和行為異常。

風濕熱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無心髒炎者臥床2~3周;有心髒炎者,應臥床4~6周;有心衰者應絕對臥床至心力衰竭完全糾正,然後逐漸起床活動。

治療本病可選用如下藥物:

(1)阿斯匹林:用於無心髒受累或心髒輕度受累者。每日100毫克/公斤體重,分4次飯後服。4~6周後逐漸減量,每月遞減05克,直到05克每日3次服。總療程不少於一年。

(2)腎上腺皮質激素:適用於中、重度心髒炎者。強的鬆初始1~15毫克/公斤體重/日(每日量<60毫克),清晨1次頓服。2~3周治療有效後,漸減量,每3天減25毫克,直至每日10毫克維持,總療程8~12周。停藥前2周內加服阿斯匹林,劑量及療程同前。

(3)青黴素:一般用80萬單位,每日2~3次肌注,重者給400~800萬單位靜滴,每日1次,2周後改用苄星青黴素120萬單位,每月肌注1次,長期維持。青黴素過敏者改紅黴素口服,12歲以上每次025克,每日4次服,12歲以下,每日20毫克/公斤體重,分4次服。2周後漸減至每次025克,每日2次長期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