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防治篇9
7瞼緣炎
瞼緣炎俗稱“爛眼圈”,是瞼緣皮膚及睫毛根部的亞急性或慢性炎症,是臨床上常見的眼病之一。臨床上分為鱗屑性瞼緣炎、潰瘍性瞼緣炎、眥部瞼緣炎3種類型。
(1)鱗屑性瞼緣炎:瞼緣充血,睫毛及瞼緣表麵附有上皮鱗屑。因瞼緣點狀皮脂溢出聚集於睫毛根部,形成黃色臘樣幹痂。鱗屑及痂皮去除後暴露出充血的瞼緣表麵,其上無潰瘍,睫毛容易脫落,但可再生,病人可無明顯症狀或僅有瞼緣局部刺癢,日久不愈者瞼緣逐漸變形增厚,由於淚點外翻而發生淚溢現象。
(2)潰瘍性瞼緣炎:為一種較嚴重的瞼緣炎,多見於營養不良、貧血或有全身慢性病的兒童,此型患者分泌物較多,幹後結痂將睫毛粘著成束,去除痂皮可見睫毛根部有出血性小潰瘍及小膿瘡。睫毛易脫落且不能再生而形成禿睫,或雖能再生但因毛囊附近形成瘢痕收縮,導致睫毛亂生,刺激眼球。病久者,瞼緣肥厚變形,導致淚溢,周圍皮膚濕疹,甚至下瞼外翻等。
(3)眥部瞼緣炎:病變常為雙眼,炎症限於眥部,外眥部多見,瞼緣及附近皮膚充血糜爛,眼部刺癢不適。
本病頑固易複發,需長時間堅持治療。安定情緒,消除思想負擔,忌煙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眼部各種刺激。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鱗屑性瞼緣炎:首先尋找並消除病因及一切誘因,局部用3%碳酸氫鈉液洗眼,去除鱗屑及痂皮,塗黃降汞眼膏等,每日3次。為防止複發,病愈後2周內繼續用藥。
②潰瘍性瞼緣炎:用溫鹽水或3%碳酸氫鈉液濕潤局部痂皮,消除痂皮後塗2%黃降汞、抗菌素或5%磺胺眼膏。病情好轉後應持續用藥1~2周,以防複發。
③眥部瞼緣炎:用025硫酸鋅溶液點眼,塗黃降汞或抗菌素眼膏。
(2)中醫藥治療。
①銀翹散加減:薄荷、蟬蛻、竹葉、牛蒡子、生甘草各10克,杭菊花、生地、連翹、丹皮、二冬各15克,銀花20克。
②除濕湯加減:黃芩、黃連、古參、陳皮、防風、生甘草各10克,連翹、銀花、茯苓、丹皮、滑石、薏苡仁各15克。
③千裏光、野菊花、蒲公英各20克,防風、荊芥、陳茶葉各10克。煎水熏洗,每日3次,每日1劑。
④可選用50%千裏光眼藥水、100%魚腥草眼藥水、5%花椒眼藥水等滴眼。
8瞼腺炎
瞼腺炎又稱“麥粒腫”,俗稱“偷針眼”,為化膿性細菌侵犯眼瞼腺體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因發病部位不同,分內外兩種:內瞼腺炎是瞼板腺的發炎,外瞼腺炎是睫毛毛囊或其附近的皮脂腺的發炎。
瞼腺炎初起時局部紅、腫、痛,並能摸到硬塊,壓縮劇烈,眥角部的麥粒腫還可引起鄰近球結膜高度水腫。隨著炎症發展,硬結逐漸變軟、化膿。一般3~5天後,膿腫成熟,呈現黃色膿頭,潰破排膿後,疼痛立即緩解,紅腫逐漸消退。
嬰幼兒患者症狀可較嚴重,整個眼瞼腫脹,不能睜眼,甚至波及麵頰部,還可伴有耳前淋巴結腫大和壓痛,以及全身發熱等反應,甚至發展成瞼膿腫或瞼蜂窩組織炎。
患本病全病程中嚴禁擠壓,禁用未經消毒的針來挑破麥粒腫。患者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膩等食物。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治療原則是局部濕熱敷,每日3~4次,每次15~30分鍾。結膜囊內塗抗生素眼膏。膿腫成熟,出現黃色膿頭時,可切開排膿,但切忌擠壓局部,因擠壓後細菌可能進入血液而擴散,甚至引起海綿竇栓塞、敗血症等。個別重症病例可全身應用抗菌素及磺胺藥。
(2)中醫藥治療。
①銀翹散加減:連翹15~20克,銀花、蒲公英20~30克,杭菊15克,薄荷、竹葉、桔梗、牛蒡子、生甘草各10克。
②黃連解毒湯與瀉心湯加減:黃連5克,黃芩、黃柏、生大黃、厚樸、生甘草各10克,銀花、蒲公英各30克,生地、丹皮、赤芍各20克。
③蒲公英湯:蒲公英60克,野菊花15克,加水1000毫升,煎15~30分鍾,濾渣取湯,分2次服。再將藥渣加水500毫升煎沸,待溫後熏洗患眼,每日數次。
9脈絡膜炎
脈絡膜炎也叫葡萄膜炎,可分為急性彌漫性葡萄膜炎和特殊葡萄膜炎兩大類。
(1)急性彌漫性葡萄膜炎:患眼疼痛,視力急劇下降。症狀發展很快,出現角膜周圍充血、前房混濁、玻璃體混濁、虹膜與晶體發生粘連等症狀,最終會使瞳孔閉鎖,也有導致失明的。眼底也會發生變化。
(2)特殊葡萄膜炎:除眼部症狀外,還有全身症狀。
白塞病:多見於中年男女。在男性中重症者較多。除葡萄膜炎症狀外,還伴有口腔炎、關節炎、尿道炎、皮疹、外陰潰瘍等。容易複發,每次複發都會使視力下降,也有最終導致失明的。
原田氏病:又叫急性彌漫性脈絡膜炎,多見於20~25歲的女性。主要症狀有視力急劇下降、頭痛、惡心、聽力障礙、耳鳴,還伴有觸摸頭時會感到疼痛之類的症狀。另外,同時,脈絡膜發生水腫和混濁,視網膜亦多受累,可見視乳頭水腫,有時會發生視網膜脫離等。預後一般較好,隨著症狀逐漸消退,視力也會恢複。不過,往往會出現脫發及皮膚白斑。
治療脈絡膜炎可用激素類眼藥水滴眼、內服或向眼球內注射激素,患病期間注意休息。
10鞏膜炎
鞏膜炎即指鞏膜發生了炎症,鞏膜炎的共同點是自覺疼痛、畏光流淚,炎症局部有深紅色結節隆起並有壓痛,伴結膜充血水腫。一般不形成潰瘍,病程緩慢,易複發。表層鞏炎症輕,易治而後果良好。鞏膜炎為鞏膜深層組織發炎,症狀重、難治而預後差,常合並角膜炎和葡萄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鞏膜炎又分為前鞏膜炎與後鞏膜炎,後鞏膜炎診斷更難。
引起鞏膜炎的原因較多,有些尚不明了。外源性、內源性感染者少見,多與自身免疫有關,與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結核、痛風、風濕病等有關。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去除病因,局部滴或結膜下注射皮質類固醇,晚上塗可的鬆眼藥膏。伴有角膜炎或葡萄膜炎者,可用1%阿托晶點眼,以防虹膜粘連。
②重症患者可根據全身總體情況,選用免疫抑製劑,如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
(2)中醫藥治療。
①肺熱亢盛:局部紫紅,結節隆起,伴咽痛咳嗽,舌苔黃,脈數。治宜清瀉肺熱、活血散結。
方藥:桑皮葉、牛蒡子、連翹、貝母、杏仁、葶藶子、紅花、桃仁、決明子、地骨皮各10克,生甘草、大黃各6克,金銀花15克。
②肝膽火旺:目赤澀難睜,羞明流淚,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瀉肝膽。
方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各10克,木通、大黃各6克,生甘草5克,青葙子20克。
③風濕熱邪內結:白睛結節,色鮮紅,周圍有赤絲牽絆,眼珠閃脹而痛,有壓痛感,羞明流淚,視物不清,伴周身骨節酸痛、沉重,胸悶,口苦,苔白厚或膩,脈滑或濡。治宜散風化濕、清熱。
方藥:連翹、滑石(包)、黃芩、荊芥、防風、車前子(包)、黃連、丹皮、秦艽各10克,木通、酒軍各6克,赤芍15克,蠶砂20克。
④陰虛火旺:結節不甚高隆,血絲色偏紫暗,有輕度腫脹,壓痛不明顯,眼酸痛,畏光流淚,伴口咽幹燥,潮熱,便秘不爽,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清肺、散結。
方藥:生地、丹皮、甘草、貝母、薄荷(後下)、麥冬各10克,白芍15克,元參、珍珠母(先下)各20克。
11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即眼底視網膜和玻璃體出血。眼底視網膜和玻璃體發生出血,基本上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患者自覺眼前好像有某種飛行的動物,看東西模糊。此病雖可由多種疾病引起,但年輕人中以結核性多見;老年人中以視網膜動脈硬化症多見。此外,腎炎、糖尿病、妊高征、惡性貧血、梅毒以及眼外傷、高度近視等均可引起。
治療上,首先要治療原發病,以內科治療為主,眼科治療為輔。
12倒睫
倒睫是指睫毛倒向眼球,刺激角膜和球結膜的一種睫毛位置異常病。常與眼瞼內翻同時存在,但也可以隻有倒睫而無內翻者。倒睫的原因常是由於眼瞼內翻,瞼緣炎特別是潰瘍性瞼緣炎後引起的毛囊部瘢痕收縮的結果。此外,眼瞼贅皮等都是倒睫的常見原因。
患者自覺磨痛、怕光、流淚。檢查時,可見部分或大部分睫毛向內(貼近眼球)傾倒,接觸角膜或結膜,眼瞼痙攣(閉眼難睜),結膜充血,角膜上皮剝脫(一般需在放大鏡或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方可察覺),甚至出現角膜混濁、角膜潰瘍、角膜上長有新生血管。
可按下列方法進行治療。
(1)倒睫因內翻引起者,按內翻的治療原則處理。
(2)無條件而急需解決痛苦者,可用睫毛鑷拔除倒睫,可立收效果。但倒睫往往再生,重複以前的症狀。
(3)結膜囊應注抗生素眼藥水和塗抗生素眼藥膏,以保護角膜、結膜,預防感染。
13瞼內翻
瞼內翻是指眼瞼,特別是瞼緣部朝眼球方向卷曲的一種位置異常。當內翻至一定程度時,睫毛也必然隨之倒向眼球,刺激角膜、結膜,成為倒睫。因此,臨床上瞼內翻一般伴有倒睫。瞼內翻主要由於瞼結膜或瞼板因某些病變後瘢痕收縮所致,上下瞼均可發生,以上瞼多見。另一種內翻多見於老年人,是由於眼瞼組織的老年性退行性改變引起,常為下瞼。此外,先天發育異常也可引起內翻,常與眼瞼贅皮同時存在,常見於嬰幼兒和兒童,多發生於下瞼。
瞼內翻嚴重者演變為角膜潰瘍,愈後亦形成角膜翳,導致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甚至造成失明。
治療原則及方法可參照下麵3點進行。
(1)嬰幼兒合並眼瞼贅皮之內翻,由於睫毛細軟,對眼球的威脅不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內翻倒睫症狀可望緩解。如果患兒出現揉眼、起眵、眼紅(結膜充血)時,應考慮及時手術治療。
(2)瘢痕性、老年性退變引起的瞼內翻,隻要出現臨床症狀,原則上均需手術矯治。
(3)出現臨床症狀而未手術矯治者,結膜囊(眼內)應滴抗生素眼藥水,以預防角膜、結膜感染發炎。
14淚囊炎
淚囊炎有慢性淚囊炎和急性淚囊之分。
(1)慢性淚囊炎總是有眼淚,眼角周圍有膿性分泌物粘附。壓迫眼角時,淚點會流出膿來。這是由於鼻淚管堵塞,在持續出現溢淚的過程中,細菌進入淚囊引起的。
治療慢性淚囊炎可用抗生素和消毒液衝洗淚囊,無效時采取手術治療,摘除淚囊或做淚囊鼻腔吻合術。對慢性淚囊炎若放置不管,除會引起急性淚囊炎外,當角膜受傷時,還會引起角膜潰瘍而導致失明。
(2)急性淚囊炎多發生在慢性淚囊炎的基礎上,細菌通過淚囊壁,侵入淚囊周圍組織,使之發生急性炎症,出現劇痛和較大範圍的紅腫。這種急性淚囊炎會自行破裂而排膿,但也有導致淚囊瘺的,即由淚囊又產生一個新的淚道。
治療急性淚囊炎可用抗生素,或切開排膿,每日換藥。轉為慢性淚囊炎時,應按治療慢性淚囊炎的方法治療。
15上瞼下垂
上瞼下垂是指上瞼提肌功能不全或喪失,以致瞼不能提起或提不全,遮蓋部分或全部瞳孔的一種眼病。根據病因不同,臨床上可分為:先天性上瞼下垂,多為雙側,有遺傳性。為上瞼提肌或動眼神經核發育不全所致;麻痹性上瞼下垂,因動眼神經麻痹所致。多為單眼發病;肌源性上瞼下垂,見於重症肌無力症。此外,尚有外傷性上瞼下垂、交感性上瞼下垂等。
本病無痛癢,自覺患眼不能睜大,檢查見患眼下垂,遮蓋部分或全部瞳孔。病人因瞼裂變窄,常皺起前額皮膚,提高眉部,借以緊縮額肌以提高上瞼位置。嚴重者必須仰頭或以手指抬起上瞼方能視物。除此之外,各類上瞼下垂尚有各自的特點。
(1)先天性上瞼下垂:瞼下垂與生俱有。由於瞼下垂遮擋視線,視功能發育受影響,下垂嚴重者,常伴重度弱視。此類上瞼下垂常伴有上直肌功能不足,因而眼球上轉受限。
(2)麻痹性上瞼下垂:多發病突然,常合並動眼神經支配的其他眼外肌麻痹。
(3)肌源性上瞼下垂:為後天得病,伴有全身肌肉(隨意肌)容易疲勞現象,但也有單純出現於眼外肌而長期不向其他肌肉發展的病例。這種瞼下垂的特點是休息後好轉,連續瞬目後立刻加重,早晨輕而下午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3~15毫克,15~30分鍾後症狀暫時緩解。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①西醫藥治療。
①肌源性、麻痹性、外傷性者可用三磷酸腺苷、維生素B1,肌源性者尚可用新斯的明,以提高肌肉的活動能力。
②手術治療:適用於先天性上瞼下垂。如下垂較重,影響視力發育,手術時間應盡量提前,以防弱視形成;如下垂較輕,且不影響視力,手術時間可安排在成年後,待下垂程度已定型,手術矯正量較準確,術後外觀也較美觀。其他數型不可輕易手術,隻有保守治療無效而時間較長者,經慎重考慮,方可手術。
(2)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隻適用於後天各型。
①脾虛失運,中氣不足:上瞼下垂,晨起病輕,午後加重,或伴眼球轉動不靈,視一為二,全身有困倦乏力等症狀。治宜升陽益氣。
方藥:黃芪、黨參各15克,當歸、白術、陳皮、升麻、柴胡各12克,炙甘草6克。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②風痰上壅,客於胞瞼:發病突然,並伴眼球轉動失靈,可兼見舌苔厚膩,脈滑等。治宜祛風滌痰通絡。
方藥:羌活、防風各10克,秦艽、膽南星、僵蠶、法半夏、木瓜、鬆節各12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生薑3片。
③胞瞼受傷,氣血淤滯:上胞下垂,為外傷所致。治宜行氣活血。
方藥:柴胡、天花粉、當歸、紅花、穿山甲各12克,大黃、桃仁各10克,甘草6克。可酌加川芎、鬱金、枳殼等。中成藥:雲南白藥、活血止痛散等。
④針灸治療:選穴:睛明、攢竹、瞳子、陽白、臨泣、風池、太陽、絲竹空、足天裏、三陰交、合穀、光明、脾俞。每次取眼周穴及全身穴各2~4個,輪換取穴。可用攢竹透睛明,魚腰透絲竹空、太陽透瞳子。三陰交、足三裏、光明、合穀,可施灸法。
16老年性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是晶體狀老化過程中逐漸出現的退行性改變。本病患者多見於50歲以上老年人,其發病機理尚不完全了解,可能與紫外線、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遺傳因素及晶狀體營養和代謝狀況有關。
患者自覺眼前有固定不動的黑點,呈漸進性、核性和囊下性3類。
老年性白內障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患者日常起居不受本病的限製,但術前因視力減退活動能力有所下降,術後出院後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飲食無特殊要求。
老年性白內障尚無肯定療效的口服藥物,但可試用穀胱甘肽、白內停、白可明。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的患者應服藥將血壓與血糖控製在適當的範圍。
17青光眼
青光眼是由於眼球內壓力(眼壓)間歇或持續升高,引起視神經乳頭損害、視野缺損和視力下降的一種常見嚴重眼病。有明確的全身或眼部疾病引起的眼壓升高,稱為繼發性青光眼;反之則稱為原發性青光眼。
(1)原發性青光眼是一種常見的致盲眼病,其發病率占全民1%,占40歲以上人群25%。可分為開角型和閉角型兩種,發病率為1:5~7,而且閉角型以老年人居多。
正常眼球內充滿房水,房水的產生和排出有一條循環通道,處於動態平衡,使眼底保持在133~279千帕(10~21毫米汞柱)。一旦動態平衡失調,房水產生過多或排出通道受阻,眼壓就會升高,導致青光眼的發生和發作。老年人在年齡增長後,眼球有所縮小,角膜直徑變小,前房淺、房角窄,加上晶狀體增厚、前凸、前移,當瞳孔中度散大(處於暗處),周邊虹膜與房角相貼,使房水正常排出通道(位於房角)受阻,促使眼壓升高。少數患者前房角始終開放者即為開角型青光眼。
(2)閉角性青光眼根據發病急緩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前者發病急,來勢猛,症狀重,不及時治療,多很快失明,是眼病急症。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有以下特點:患眼劇烈疼痛伴同側頭痛、虹視(夜間看燈有虹彩樣的彩圈)、視力急劇下降,重症僅能分辨手動和光感;有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畏寒發熱,有時還有腹瀉、便秘;眼壓升高,一般在667~1067千帕(50~80毫米汞柱),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水腫,呈毛玻璃狀霧狀混濁,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瞳孔呈青綠色反光,前房變淺,前房有關閉狀態。此時應采取緊急措施,降低眼壓,不然病眼可能在24~48小時內失明。
慢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症狀,雖與急性型前驅症狀相同,但程度輕微或無症狀而與開角型的症狀相似。
青光眼形成的根本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認為與眼睛的遺傳、發育、解剖結構和老化有關。其發作與日常生活中誘因相關,應盡量避免和減少這些發作誘因:
(1)注意穩定情緒,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刺激。不宜過勞,戒煙酒。
(2)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水每日不超過500毫升。
(3)不在暗房及弱光條件下工作或停留過久(包括看電視、電影),不宜長時間閱讀和書寫。
(4)禁用阿托品、654-Ⅱ類藥物,慎用安定、異丙嗪、苯海拉明等。
(5)定期去醫院測量眼壓,檢查視野和眼底。
本病的治療分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激光治療。
(1)藥物治療。
①1%~2%毛果芸香堿(匹羅卡品)滴眼,可縮小瞳孔,開放房角,排出房水,降低眼壓,可酌情每日滴3~4次。
②以025%~05%噻嗎心安眼藥水滴眼,每日1~2次;或口服醋氮酰胺(乙酸唑胺)125~250毫克,每日2~4次。此類藥可減少或抑製房水生成。急性發作者應急診就醫。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疏通房水排出通道,建立一條新的眼外排出通道;建立新的眼內排水通道;應用透熱凝固、冷凍等使睫狀體減少房水生成。
(3)激光治療。
應用激光作手術,常用的有激光虹膜周邊切除術,激光小梁成形術。方法簡便,操作較易,沒有切口,無感染,恢複快,痛苦少,效果好,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
18夜盲症
夜盲症對暗處弱光的感受能力低下或喪失,俗稱“雀盲眼”。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先天性夜盲症有小口氏病(先天性夜盲兼眼底灰白變色症,為先天性靜止性夜盲症)、白點狀視網膜變性、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
後天性夜盲症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所致,這種夜盲症如進一步發展,結膜和角膜表麵幹燥而成白色混濁,最終導致失明,除此之外,皮膚變得很粗糙,或容易感染各種感染症。
預防和防治本症的方法隻有一條,即服用充足維生素A。平時多吃維生素A含量多的食品以及容易在體內變成維生素A的胡蘿卜素含量多的食物。
19角膜炎
角膜炎由結核、梅毒等引起,或沙眼、流行性角結膜炎等病變波及角膜,或物理、化學刺激(外傷、酸和堿等),或營養障礙使角膜發生軟化所致。炎症可發生在角膜淺層或深層(基質層)。
(1)淺層角膜炎:有由流行性角結膜炎引起的淺層點狀角膜炎;卡他性結膜炎、沙眼、維生素B12缺乏及淚液分泌不足引起的麻痹性角膜炎;外傷、流行性角結膜炎等引起的絲狀角膜炎;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樹枝狀角膜炎等。
淺層點狀角膜炎常出現刺痛、畏光、流淚,角膜有白色混濁,可能有輕度視力障礙。幾個月後,混濁可被完全吸收。
淺層麻痹性角膜炎有畏光、異物感、視力模糊等,但症狀很輕。
樹枝狀角膜炎症狀較重,眼睛疼痛,角膜感覺下降,而且容易複發。
(2)角膜基質炎:角膜基質層內發生炎症,不會引起角膜潰瘍。可由結核、梅毒、風濕等引起。
梅毒性者,角膜周圍有充血,深層混濁,角膜後麵有沉著物。混濁逐漸波及整個角膜及其全層,進一步發展會侵及血管。混濁在幾個月後逐漸被吸收,但大都留下瘢痕(雲翳、斑翳或白斑)。通常在數月後,另眼也會發病。
結核性者,角膜周圍也出現充血,基質呈斑狀混濁,但大都是單側性。另外,病情時好時壞,病程很長,角膜大都留下瘢痕。炎症嚴重時,會並發虹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
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結核性或梅毒性者,應進行抗結核或驅梅治療。可用抗生素、激素及維生素B12等肌注或用眼藥水滴眼。如為絲狀角膜炎,幾天後角膜表麵的絲狀物會脫落,但用紅外線照射會加快脫落,或用小鑷子將其除掉。
由於角膜炎大都原因不明,所以很難進行徹底治療,當病情發展後將很難治愈,並且易複發,故應盡早治療。
炎症消除後,殘留的角膜混濁,可進行熱敷和紅外線照射。如沒有吸收的希望,視力也受到影響時,配角膜接觸鏡有時會使視力得到部分恢複。如視力恢複不理想,可進行角膜移植術。
20視神經炎
視神經炎可發生在視神經的不同部位。發生在眼球內視神經乳頭者,稱視乳頭炎;眼球後部視神經炎叫球後視神經炎。一般認為,梅毒、結核、急性傳染病、鼻竇炎、腦膜炎、中毒(酒精和尼古丁中毒等)、維生素缺乏、注射疫苗等均可引起視神經炎,但實際上大多數視神經炎是原因不明的。
視神經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無論哪一種,患者有畏光、頭痛、眼眶深部疼痛、視野異常(中心暗點)、視力障礙(也有在幾小時內就完全失明的)等症狀。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如檢查眼底,可見視乳頭充血、混濁、出血、水腫、邊緣模糊,為視乳頭炎;如視乳頭無異常,則為球後視神經炎。
如症狀嚴重,要住院治療。即使症狀輕,在急性期應進行積極治療,療效大都較好。但有的人經各種治療仍不能痊愈而失明,也有的治療幾個月後發生視神經萎縮,這時亦要對症治療,治療主要是及時給予大劑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維生素B族藥物,以及適量血管擴張劑等,常可收到較好效果。十二、耳、鼻、咽喉科疾病
1外耳道癤
外耳道癤又稱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軟骨部毛囊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位於外耳道的外1/3部分,可為單個,亦可多個。多於夏季發病。
外耳道的外1/3部分為外耳道軟骨部,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膚附屬器。挖耳時可引起外耳道皮膚損傷、糜爛、遊泳時水液浸漬,致使表皮軟化,皮脂腺阻塞;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膿液刺激;全身衰弱如營養不良、惡性病變、慢性腎炎、糖尿病致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等。
臨床表現最初為劇烈跳動性耳痛,張口、咀嚼、打哈欠時尤甚,可放射到同側頭部,常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癤腫自行破潰後疼痛可緩解,體溫下降,耳道腫脹或閉塞可致使聽力下降。嬰幼兒表現煩躁不安,哭鬧和頻繁用手抓耳。癤腫位於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頜運動疼痛加劇外,耳屏前下可出現紅腫;癤腫位於外耳道後壁者,則可出現耳後皮膚紅腫,耳後溝消失,耳廓向前推移。此時耳前、耳後及耳下淋巴結亦可出現腫大、壓痛,若為多發性耳癤,局部症狀則更重。
治療應於初期及早應用抗菌素,控製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局部熱敷或用特定電磁波理療儀(TDP)理療,可促使炎症消退,緩解疼痛。早期可用2%~5%酚甘油紗條敷於癤腫處,或用8%醋酸鋁紗條,或用10%魚石脂軟膏塗患處,以消炎止痛。患處已形成膿腫者,要進行排膿治療,一旦排出膿液,疼痛即可緩解。但未成熟的癤腫禁忌切開引流,以免感染擴散。
對於患耳癤的嬰幼兒應加強護理。在癤腫出膿之前,耳痛劇烈,讓患兒側臥,患耳朝上,以減輕充血,減少疼痛。癤腫出膿後應及時清除膿液,保護耳周皮膚,膿多時使其患耳向下,充分引流,然後再直立抱起,防止膿汁流進外耳道深部。進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減少下頜關節活動,可使耳痛減輕。
患者不可自挖耳,如耳癢或耳屎多時,應及時請醫生幫助診治。不宜在汙水中遊泳,遊泳以前應預防性的在外耳道內塗少量紅黴素軟膏,可起到保護皮膚、防止感染作用。洗澡、洗頭時亦應防止水進入耳內。如有全身慢性病應積極治療。
2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為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症,它是耳鼻喉科常見多發病,是引起耳聾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中耳炎多發生於兒童,且冬春季節多見。根據臨床和病理學特點,將急性中耳炎分為:分泌性(或稱非化膿性)及化膿性兩類。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積液為特點,臨床主要表現為聽力減退;化膿性中耳炎則表現為發熱、畏寒、耳痛、耳流膿等,全身症狀在小兒更為明顯。
耳科檢查,分泌性中耳炎可見鼓膜完整、充血、標誌清晰,有時可見液平麵,聲阻抗測聽鼓室壓曲線為B或C型。化膿性中耳炎可見外耳道有多量粘膿,可混有血色,鼓膜紅腫和中心穿孔,有搏動性流膿。還可作穿刺,抽出液體即可確診。
急性中耳炎的治療有如下途徑:
(1)抗生素的應用:急性中耳炎主要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故一般選用青黴素或頭孢菌素類藥物有效。藥物使用至流膿停止後5~7天,以求徹底,故一般用藥時間為10~14天。早期取外耳道膿液作培養及敏感試驗,若治療效果不好,可根據此結果改用適宜的抗生素。
(2)局部用藥:先用3%雙氧水徹底清潔外耳道的膿液,再用抗生素溶液滴耳。抗生素溶液常用氯黴素、金黴素和複方新黴素等,局部用藥直至流膿停止。
(3)促進咽鼓管的引流,可用1%麻黃素溶液或複方麻黃素溶液滴鼻或噴鼻。
(4)手術治療。
①鼓膜穿刺術:分泌性中耳炎經保守的抗生素及滴鼻藥治療未愈者,穿刺部位宜在鼓膜緊張部的前下或後下象限。
②鼓膜置管術:經鼓膜多次穿刺不愈者或已形成慢性的分泌性中耳炎者可考慮作此手術。
③鼓膜切開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全身症狀嚴重,鼓膜未穿孔或雖已穿孔,但穿孔小而引流不暢時可作此手術。
④乳突鑿開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為乳突炎,用以上療法效果不好,且有發生並發症可能時,應行乳突鑿開術。
預防此病首先要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合理的飲食,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冬季注意室內通風,適當的戶外活動;隨氣溫變化增減衣服。
兒童的急性中耳炎常與鼻部及咽部的慢性疾病有關,如腺樣體肥大,慢性扁桃體炎、慢性鼻炎及鼻竇炎等,應積極治療,必要時手術切除腺樣體及扁桃體。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經治療後常遺留鼓膜穿孔,此時應特別注意防止複發,一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二是避免耳內進水。在洗臉、洗澡時要特別小心,一旦進水,就會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複發,為此,可用一較大棉球,外麵塗上凡士林,堵塞患耳,洗澡後再取出。一般小的穿孔多數都能長好。
3航空性中耳炎
飛行時因飛機從高空急速下降引起鼓室內外壓力相差較懸殊所造成的中耳損傷,稱為航空性中耳炎,又稱耳氣壓傷或氣壓損傷性中耳炎。
中耳鼓室是借咽鼓管通向鼻咽部而與外界相通,以保持氣壓平衡的。當飛機上升時,外界氣壓急速下降,鼓室內正壓使鼓膜外凸,如果鼓室內壓超過咽鼓管軟骨部周圍組織擠壓的力量,鼓室內空氣可衝開咽鼓管而向外排出,如此反複進行使鼓室內氣壓基本保持平衡,不容易發生中耳氣壓損傷。但飛機下降時外界氣壓急速增加,鼓室內就相對地形成負壓狀態使鼓膜內陷,因咽鼓管軟骨部呈單向活瓣樣作用,又受周圍高氣壓影響而不易開放,外界氣體無法進入鼓室,導致中耳負壓增加,中耳粘膜水腫,血管高度擴張,血清外漏或出血,表現為鼓室積液或積血,甚至鼓膜充血破裂,自覺耳內閉塞、聽力下降、眩暈或耳鳴。
因此,乘飛機前應用麻黃素滴鼻以減輕咽鼓管咽口粘膜腫脹,多做吞咽動作或捏鼻鼓氣調節鼓室內外氣壓。有積液、積血者宜在無菌下行鼓膜穿刺抽吸,鼓膜破裂則在耳道塞棉球,保持幹燥,全身應用抗菌素,待其自愈。
4美尼爾病
美尼爾病為不明原因引起的內耳膜迷路積水,臨床上以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耳聾、耳鳴或耳內脹滿為主要症狀。本病多見於青壯年,且多數為單耳發病。發作突然,病人覺自身或周圍物體有旋轉或晃動,常伴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及出冷汗,時間短暫,可自行緩解。以後眩暈可反複發作,發作時檢查有眼震。眩暈前後多伴有耳鳴,為單側性。在眩暈消失後,耳鳴可減輕或消失。另外,可出現波動性耳聾,即發作時重,間歇期好轉,但長時期多次反複發作後,可出現感覺神經性耳聾。前庭功能檢查,發作期可見水平或水平加旋轉的眼震,平衡功能多有紊亂、間歇期前庭功能正常,多次發作後患耳前庭功能減退。甘油試驗多為陽性。
預防上患者要避免精神的過度緊張和情緒的波動,因為精神和情緒的改變,可影響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和產生血管痙攣,而誘發迷路積水;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勞;生活有節製,避免煙酒過度;飲食力求清淡、低鹽。
另外,某些內科疾病可能與美尼爾病有關,如變態反應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應積極給予治療。
本病的治療分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發作期病人應臥床休息,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鹽飲食。症狀緩解後應逐漸下床活動,要避免長期臥床。
(2)藥物治療。
①口服鎮靜劑:如安定、乘暈寧等,可減輕症狀。有嘔吐時可用對抗嘔吐藥物。
②血管擴張藥:鹽酸罌粟堿、川芎嗪、阿托品、654-2等靜脈點滴;地巴唑、腦益嗪等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