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病防治篇3
4狂犬病
狂犬病又稱恐水症,是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幾乎100%。狂犬病的自然宿主為野生動物,多見於狗、貓、狼、狐狸、豺等肉食動物,也可感染豬、馬、牛、羊、鵝、鴨等家畜、家禽,老鼠、蝙蝠體內也可帶有病毒。狂犬在發病數天唾液腺已能排出病毒,因此狂犬是人畜最主要的傳染源,其次是病貓。經研究發現,動物感染病毒後並不一定都發病死亡,成為“健康”帶毒動物,其作為傳染源的危險性更大,給預防工作帶來一定困難。近年來,由於寵物熱,養狗養貓的人越來越多,狗、貓傷人事件時有發生,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狂犬病毒主要是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進入人和動物體內。病獸的唾液含有大量病毒,如果人被狂犬、病貓或其他帶毒動物咬傷後,病毒從傷口處侵入體內,在局部繁殖並迅速進入神經向脊髓、腦部蔓延,引起急性腦炎、脊髓炎而死亡。經過抓傷或舌舔皮膚、黏膜也可感染病毒而發病。另外,通過對病獸的宰殺、剝皮、切割或進食病獸肉類也可造成感染。在病毒密度較高且通風不暢的蝙蝠洞內經呼吸道吸入帶毒的塵埃也可染病。婦女在懷孕期間感染狂犬病毒後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而造成母嬰垂直傳播。另外,如和帶毒的狗、貓接吻、共食、共睡,也可造成感染。
人被患狂犬病動物咬傷或抓傷後至發病,時間一般為10~60天或更長,有報道長達19年者。發病早期患者可有低熱、頭痛、咽痛、周身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失眠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還有的表現為腰痛、排尿困難。此時還可出現易驚,對聲、光、風等刺激過敏而感喉部發緊;已愈合的傷口及其附近皮膚有麻、癢、痛、螞蟻爬行的異樣感覺。經2~4日進入興奮期,患者出現高度興奮,驚恐不安,有大難臨頭之感,恐水、怕光、怕聲,每當飲水、見到水、聞流水聲,甚至聽到水字時均可出現嚴重的喉肌痙攣致飲水難咽,扇風、聲響、觸動也可引起喉肌痙攣。聲音嘶啞,吐字不清,全身肌肉陣發性抽搐,大汗淋漓,流涎,亂吐唾液,幻視、幻聽,衝撞嚎叫,高熱,血壓增高,心率加快。此期持續1~3天進入麻痹期。患者出現昏迷,抽搐停止,全身軟癱,呼吸微弱,血壓下降,各種反射消失。6~8小時迅速出現呼吸或循環衰竭而死亡。由發病到死亡,一般不超過7日,偶有超過10日者。
狂犬病病死率高達100%,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抗病毒藥物,如幹擾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抑製劑對發病後的治療無效。抗狂犬病血清也不能阻止和緩解病情發展。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延長病人生命,治療措施主要是加強監護和對症處理。首先隔離病人於較暗且安靜的房間內,專人護理,避免聲、光、風等刺激。靜脈輸液,鼻飼富含營養的流食。保證能量與熱量的供應,維持機體水電和酸堿平衡。對有狂躁、喉肌痙攣或全身肌肉痙攣者,可給予地西泮、苯巴比妥、氯丙嗪(冬眠靈)或苯妥英鈉等鎮靜劑,必要時氣管切開,間歇正壓給氧。加強心電監護,糾正心率失常。對於繼發細菌感染,適當應用抗生素控製感染。
咬傷後若能及時徹底清洗和消毒處理傷口,對預防發生狂犬病至關重要。咬傷後應立即用肥皂水或01%苯紮溴銨溶液(兩者不可聯合應用)反複衝洗傷口半小時,也可用自來水反複衝洗,並擠出汙血,然後用酒精或碘酒塗拭,傷口一般不縫合,不包紮,需縫合者應延期縫合;於咬傷後當日注射狂犬疫苗,療程要足夠,同時於24小時內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對於深部傷口要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早期應用大劑量a-幹擾素,可增強免疫效果。
5貓抓熱
貓抓熱,又稱貓抓病,是由貓抓熱病毒或衣原體感染所致。臨床上以局部淋巴結腫大和壓痛為特征,病前常有被貓舔、抓或咬傷等接觸史。此病是貓與人直接接觸而傳播,人與人之間不傳染。一般都是在被小貓抓、咬或舔後得病,有3~10天的潛伏期,發病時常有全身不適、無力、低熱等感冒症狀,同時皮膚可有初期丘疹或膿泡,大約在被貓抓或咬傷後2周左右,可出現局部淋巴結腫大、感染化膿。據文獻報道,頜下淋巴結受累腫大者占21%。腮腺淋巴結受損,較為罕見。由於淋巴結腫大、壓痛等改變,常被疑診為淋巴結結核或惡性腫瘤,病人思想負擔較大,所以及時明確診斷非常必要。
貓抓病的診斷可歸納為以下幾點:有貓的接觸史或抓傷史;在腫大淋巴結中穿刺抽到無菌性膿液,並可排除其他疾病;貓抓病抗原皮試陽性;淋巴結活檢符合貓抓病改變。
貓抓病為良性、自限性疾病,無需特殊處理,其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防治細菌性感染引起的並發症。所以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對病人講清病情並加以安慰、解釋和隨訪,解除其精神負擔也是很必要的。
近年來,養貓防鼠,或把貓作為寵物玩耍的人日漸增多。醫生忠告:養貓也要注意防病,要勤於消毒。不玩貓和防止被貓抓、咬或舔等接觸,是預防貓抓病最好的措施。
6鸚鵡熱
鸚鵡靠學舌縮短了與人的距離,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主人的“掌中寶”。很難想像,這個妙趣橫生的“小家夥”也會對人造成危害。遺憾的是,事實不容樂觀。有些飼養者會出現發熱、肌肉和關節疼痛、咳嗽,甚至嗜睡、譫妄、抽搐等精神症狀,X射線攝片顯示有肺炎樣病變。由於這種病與鸚鵡有關,又主要表現為逐漸升高的體溫,一般可達40℃以上,故通常稱為鸚鵡熱或鸚鵡熱肺炎。
其實,鸚鵡也是無辜的,禍根在於寄生於鸚鵡體內的一種衣原體,常從鸚鵡的糞便排出,當它修整自己的“衣裳”時,又汙染了羽毛。飼養者吸入後,便會致病,而且一旦感染,持續攜帶鸚鵡熱衣原體可達10年之久。
鸚鵡熱是人與禽類共同感染的疾病,近年來發病漸見增多,主要與飼養不當有關。可采取以下措施預防發病:人鳥不共室;清理鳥糞時戴口罩;觀賞時不可靠得太近,居室保持空氣流通;在飼料中加入四環素,有助於防止鸚鵡熱肺炎的傳播。
7瘋牛病
“瘋牛病”是英國對牛海綿樣腦病的俗稱。1985年英國在人工飼養的牛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疾病。患這種病的牛行走不穩、煩躁、磨牙,易被外界聲響激怒,好鬥,甚至攻擊人,故稱“瘋牛病”。隨著病情惡化,產奶下降,末期臥地不起。在發病數周或數月後死亡。死後解剖發現,牛的大腦中有許多圓形小空泡似海綿樣,故稱此病為牛海綿狀腦病。
1995年英國在約335萬頭牛中,先後發現並確診大約15萬頭牛患有瘋牛病。英國科學家認為是牛吃了含死牛屍體成分的飼料所致。在同一時期“瘋牛病”已先後傳播到10個國家和地區,如法國、荷蘭、瑞士、葡萄牙、愛爾蘭。這幾個國家認為可能是病牛吃了從英國進口的牛飼料所致。而法國、丹麥、蘇丹、意大利等國家,僅在從英國進口的牛肉中發現了此病的病原體。
1998年歐洲在瘋牛病蔓延時,先後又出現有25例少見的病人,他們視物模糊,精神混亂,四肢運動受限。1990年醫生克爾伊次克爾特和雅各布在為病人做腦電圖檢查時發現腦電圖均不正常。而更重要的發現是病人的腦電波形與患有瘋牛病牛的腦電圖的波形完全一致,而且這些病人均有吃牛肉的曆史。病人死後的解剖也表明大腦組織也為海綿樣病變,從而將這較少見的病定名為克—雅病。近年來由於采取了禁止英國牛肉出口和海關檢疫,牛中瘋牛病的發病率已明顯下降。對於瘋牛病和克—雅病的病因,各國學者研究後認為可能與蛋白質變性後形成的肮毒體(有學者認為是病毒)有關。我國也相繼建成了專業研究機構。但應注意的是,1999年在我國已發現一位59歲的家庭主婦,並已確認患有本病,故應予以高度重視。
瘋牛病的病源是一種傳染性的蛋白質,即Pri-on(普裏昂),簡稱“PrP”,中譯名為蛋白朊或感染性蛋白,是一種存在於人腦或動物大腦中正常的蛋白質,它不是細菌也不含核酸,因此也不會像細菌、病毒那樣自我增殖。單個存在時無侵襲力,也無致病性。但如發生基因變異時,三個蛋白朊結合可成為具有侵襲力的蛋白朊,簡稱PrPSC,中譯名為朊毒體。由朊毒體可致的疾病,目前已被證實的有:
(1)克—雅病(CJD)。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其中85%~95%為散發病例,其餘為家族性發病。平均發病年齡為59~62歲,無性別差異。本病可通過角膜或硬腦膜移植傳播,也可通過使用生長激素等生物製品傳播。1996年美國又發現10例新型的克—雅病稱為V-CJD,發病年齡較年輕,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與原克—雅病不同,但研究資料仍提示,V-CJD的發病與牛海綿狀腦病仍有一定關係。
(2)庫魯病。為人類朊毒體病首先研究的疾病。本病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裏地方性流行。其傳播方式與當地居民,特別是婦女在祭奠儀式時煮含死亡人的骨髓、內髒和腦的風俗有關,病理改變僅局限於中樞神經係統,為廣泛的神經細胞病變。
(3)裘-斯(GSS)綜合征。是很罕見的朊毒體病,每年每10萬人的發病率為1~10人。絕大多數為家族性,通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到目前為止,已確認的家族有24個。其特征是脊髓小腦共濟失調,伴癡呆和腦內澱粉樣物質的沉積。如將GSS病人的腦組織接觸動物,也可引起海綿樣腦病。
(4)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病。為1992年始被確診由朊毒體引起的神經可傳播性退行性病變,發病年齡在35~61歲,病程7~25個月。
瘋牛病的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
(1)胃腸道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食入病畜的肉、奶及其製品、內髒,如肝、心、腦及血液(俗稱紅豆腐)等。
(2)接觸傳播:朊毒體在自然界有較強的生存能力,且能耐高溫及化學消毒劑,采用常用的消毒方法及消毒藥品較難將其徹底殺滅。故病畜豬、牛、羊的副產品,如豬棕、毛毯、毛線、皮革製品,也可通過接觸傳播。病畜糞便、尿中的朊毒體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年,如人接觸病畜汙染的牧場時,也可能受染。
(3)醫源性傳播。組織器官移植,如角膜移植術、眼科手術(我國確診的1例病人曾於1990年作白內障手術,故認為是醫源性海綿狀腦病)、硬腦膜移植、顱腦外科、腦電圖植入電極。用病畜內髒製備的藥品,如生長激素、促性腺激素等肌肉注射或靜脈給藥等,均可傳播本病。
克—雅病潛伏期3~22年。以迅速發展的智力喪失為主要表現。由於病變可以發生於大腦的不同部位,臨床表現也呈多樣性,2/3病人有四肢運動功能減退和肌強直,半數病人有顯著的視力障礙,包括視野縮小、視力減退和視覺喪失,10%~20%病例有抽搐。小腦的症狀有走路不穩、肌震顫,從起病至死亡的平均病程為7~9月。
庫魯病潛伏期最長可達2年,常見於兒童和成年婦女。典型的臨床表現是行走不穩、平衡失調、不自主運動,如手足徐動、肌肉陣攣性收縮、自發性肌肉收縮等。後期發展為進行性癡呆,最後多因合並支氣管肺炎,合並感染而死亡。一般病程不超過2年。
裘—斯綜合征發病年齡多在24~66歲間,平均43~48歲。有些家族以意識障礙和進行性癡呆為主,但本病以小腦病變為突出表現,如步態不穩、平衡失調、手足徐動症等。平均病程為5年。
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以進行性失眠和神經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有心動過速、高熱、多汗、高血壓等症狀。可有運動失調、走路不穩、肌張力過高,精神異常包括幻聽、幻視、精神錯亂、記憶力喪失等。從發病至死亡7~25個月之間,平均13個月。
目前對瘋牛病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在已確診為本病的病人中,除1例克—雅病的病人恢複外,其他病例均已死亡。為搶救這些病人,也曾使用過幹擾素、阿昔洛韋、兩性黴素B等,但均未能挽救病人生命。隨著對本病的進一步研究,可望在發病機製、朊毒體轉化位點等方麵的研究中,在探索治療方法中取得進展。
對本病的預防應做到以下幾點:
(1)對於確診和疑似瘋牛病的牛、羊的屍體必需焚燒。嚴禁用病死牛的屍體內髒、骨髓等作其他牲畜、動物、家禽的飼料。
(2)禁止食用病畜或可疑病畜的肉、奶等的製成品。禁止用病畜的皮革等作為人類的消費品。
(3)加強海關檢疫,嚴禁病畜輸入。
(4)嚴格施行對生長激素、促性腺激素的製備、注射、輸血及血製品的監督,腦電圖植入電極的供體者的病史、健康情況等應嚴格篩選與控製。
(5)對朊毒體病患者使用過的手術器械和汙染物,認真實行一次性處理。
(6)對接觸瘋牛病病畜的工作人員應作好個人防護,嚴禁病畜的血液、腸內容物、尿、唾液自然流出,被汙染地麵應消毒。
8鼠疫
鼠疫又叫“黑死病”,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中,列為35種法定傳染病中甲類第一位,由此可見其重要性。鼠疫屬於烈性傳染病,在人類曆史上曾經猖獗一時,造成了上億人的死亡,出現了3次讓人談鼠色變的大災難。鼠疫是由僅千分之一毫米小的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它的內毒素可以造成血管和淋巴管急性出血性和壞死性。臨床表現有發熱、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嚴重毒血症狀等。
臨床上根據損害部位或係統的不同分為9種類型。
(1)腺鼠疫(腺型):這種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病死率5%~15%,如並發肺鼠疫或鼠疫敗血症則病死率可達50%~90%。
(2)肺鼠疫(肺型):原發肺鼠疫的病死率70%~100%,由肺鼠疫敗血症和腺鼠疫引起的繼發性肺鼠疫病情也極重。
(3)暴發型鼠疫(敗血症型):多在1~2天死亡。
(4)其他型:輕型,多見於流行末期和已接種疫苗的人;皮膚型(癰型),在鼠疫杆菌侵入局部發病;腦膜型;腸型;眼型或叫眼結膜型;咽型(扁桃體型)這組類型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鼠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流行季節與蚤類繁殖情況有關。南方多在春季開始,入夏後停止;北方多發生在夏秋季7月至11月;肺鼠疫主要發生在冬季,10月後流行。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就是由野生動物將病體傳播到人的,是人畜共患的病。很多野生齧齒類動物,如黃鼠、旱獺帶有鼠疫杆菌,經鼠蚤叮咬傳播可造成鼠間鼠疫,此時並不威脅人類。當鼠間鼠疫蔓延到家鼠,家鼠大批死亡後,鼠蚤離開死鼠另找宿主。此時人如被叮咬,就會感染鼠疫,這就是有名的鼠—蚤—人傳播,是人鼠疫的主要感染途徑。另外,肺鼠疫可通過呼吸道排菌,借飛沫以人—人的方式傳播鼠疫,這種傳播易造成大流行。直接接觸患者的痰和膿液或病獸的皮、血、肉,吸入汙染了鼠疫菌的塵土,吃未煮熟的病獸肉,也可感染鼠疫,但被病獸咬傷而感染鼠疫的很少見。人感染鼠疫杆菌後平均潛伏3~5天發病,預防接種後感染可9~12天發病。
腺型、肺型和敗血症型有相似的毒血症狀及出血現象,但輕重不一,主要是毒素進入血液造成。表現為起病急,發燒達39℃~40℃,伴寒戰、畏寒、疲乏、頭暈、頭痛及全身劇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煩躁不安、反應遲鈍、神誌不清,皮膚、黏膜充血、出血、內髒器官也有出血、壞死,有的可出現咯血、吐血、便血、肝脾腫大、脈搏呼吸加快、血壓下降、休克,重者幾小時至幾天死亡。
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升高,中型粒細胞升高,嗜酸細胞下降至消失。病原學檢查,淋巴結穿刺液、血液、腦脊液、痰等塗片或培養可查到鼠疫杆菌。血清學檢查,患者抗體急性期滴度≥1:16或病程中滴度增加4倍以上可以確診。
具體分型表現:
(1)腺型:主要是急性淋巴結發炎,以腹股溝、腋下為主,淋巴結紅、腫、熱、劇痛,患者可因疼痛而被迫處於特殊姿勢,淋巴結可與周圍組織粘連或化膿潰破,傷口愈合慢。
(2)肺型:咳嗽,呼吸急,口唇、麵色發紫,胸疼,泡沫血痰,咯血,臨終時可因呼吸困難、缺氧而全身高度發紫。
(3)敗血症型:迅速昏迷,全身廣泛出血,並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休克。
(4)輕型鼠疫:表現為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很像上呼吸道感染,局部淋巴結可腫大,壓痛。
(5)其他型:皮膚型,在鼠疫杆菌侵入處紅、腫,有黑色痂皮,易壞死而發生潰瘍,與炭疽類似;腦膜型,高熱、頭痛、嘔吐較重,煩躁、神誌改變;腸型,有嘔吐、腹痛、腹瀉、下墜感、排黏液樣血便;眼型,結膜充血、腫脹,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咽型,扁桃體充血、水腫,有滲出物,頸部淋巴結腫大。
鼠疫的治療方法一般有下麵幾種:
(1)嚴密隔離病人,對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衣被要嚴格消毒,肺型鼠疫要單獨隔離。總隔離不少於45天,在症狀消失後,腺型3次巴液檢查陰性,肺型6次痰檢陰性,敗血型3次血培養陰性,才能解除隔離。
(2)絕對臥床休息,保護心肺功能,有呼吸困難的要給予吸氧。
(3)注意水、熱量、電解質的補充,給予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中毒症狀消失後給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4)抗菌治療,這是最關鍵的治療。早期抗菌治療可使病死率由50%~100%降到5%。首選藥物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其次可選卡那黴素、慶大黴素、複方磺胺甲唑。鏈黴素每日量,成人2~4克,兒童30毫克/千克,分2次肌注;腦膜炎型首選氯黴素,每日60毫克/千克,分4次靜脈給藥,上述藥均熱退後減半量,聯合用藥優於單用,療程10~15天。
9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染病的牛、羊、馬、駱駝等食草動物是人炭疽的主要傳染源。炭疽杆菌是土壤致病菌,在空氣中暴露可形成芽孢,對外界環境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其致病力可保持數十年,形成難以根除的永久性疫源地,對人類的健康和生產構成嚴重的威脅。
炭疽常年均可發病,但自然災害,如洪澇、幹旱、大雪等均可導致流行高峰期,並持續2~3年。世界各地均有炭疽報道,以非洲、亞洲、南美洲等牧區較多。在世界上所有報告該病的國家中,我國是人類炭疽發病最多的國家。
人類炭疽主要是由患病的牛、羊、馬、駱駝等食草動物傳染的。同時病人的痰、糞便及病灶分泌物均具有傳染性。
接觸傳染是炭疽最常見的傳播途徑,多見於牧民、屠宰工人、獸醫、醫務人員等。在皮膚損傷的情況下,直接接觸病畜、死畜、病人,及被炭疽杆菌汙染的皮毛、畜產品、土壤等導致感染;呼吸道傳染炭疽多見於皮毛加工業。在加工過程中,大量炭疽芽孢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呼吸道引起發病。也可見於幹燥多風的季節,土壤中的炭疽芽孢隨灰塵到處飛揚,導致肺炭疽流行;消化道傳染炭疽常因食用了未熟的病畜肉類、奶類或被炭疽杆菌汙染的食物而發病;昆蟲叮咬傳染炭疽比較少見,某些吸血昆蟲,如牛虻叮咬病畜後再叮咬人類,可將炭疽杆菌傳給人類。
人類感染炭疽杆菌後,一般l~5天即可發病,最短僅12小時,最長為12天。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4種類型:
(1)皮膚炭疽。約98%的病人表現為皮膚炭疽,病變多見於身體裸露的部位,如麵部、頸部、手部和腳。皮膚損害初為丘疹、斑疹,繼而成為皰疹,皰疹壞死、破潰形成潰瘍,表麵附著黑炭狀幹痂,痂下內芽組織增生,即為炭疽癰。黑痂壞死區直徑大小不等,一般l~5厘米,無明顯疼痛,無膿性分泌物。1~2周後黑痂脫落,愈合後有疤痕。個別情況下皮膚不出現黑痂,而是出現大麵積水腫、壞死,伴發熱、頭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等,常因循環衰竭而死亡。
(2)腸炭疽。臨床表現分為急性胃腸炎型和急腹症型。急性胃腸炎型發病急,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急腹症型則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持續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血水樣,病情凶險,常因敗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在數日內死亡。
(3)肺炭疽。多數為吸入炭疽杆菌芽孢所致,也可由皮膚炭疽發展而來。多數病人起病急驟,寒戰、高熱、大汗、呼吸急促、咯血性痰、發紺、腳痛、心率增快、肺部音。X線檢查可見胸水或肺部炎症。肺炭疽常並發敗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預後不好。死亡原因多為呼吸、循環衰竭。
(4)中樞神經係統炭疽。多繼發於伴有敗血症的各型炭疽,導致炭疽杆菌腦膜炎。病人劇烈頭痛、嘔吐、抽搐、頸抵抗,腦脊液多是血性,白細胞數增高。該型病情凶險,進展迅速,病死率高。
自應用抗生素治療炭疽以來,其病死率已由原來的20%下降至1%左右。但肺炭疽、炭疽杆菌腦膜炎及急腹症型腸炭疽因病情進展迅速,早期確診困難,常得不到及時治療,所以病死率高達90%以上。
治療炭疽應首選青黴素,根據病情確定劑量與療程。成人皮膚炭疽,青黴素劑量為每日160~400萬單位,應用7~10日。四環素、多西環素、紅黴素對皮膚炭疽亦有一定療效。肺炭疽、腸炭疽、炭疽杆菌腦膜炎以及合並敗血症者,青黴素的用量可達每日1200~2400萬單位,靜脈滴注,療程2周。同時給予對症治療,對吐瀉者采用靜脈補液,保證足夠的熱量。對嚴重出血者應止血、輸血,出現循環衰竭者應補充血容量,並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對抽搐、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皮膚局部病灶不能手術切開,以免感染擴散,可用1:2000高錳酸鉀液清洗後塗擦無刺激性的抗生素軟膏。
炭疽的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嚴密隔離。病人居住的病室及室內物品,可用5%氯胺或5%~10%漂白粉澄清液消毒。地麵、牆壁可用20%漂白粉澄清液反複噴灑或拖擦。病人換下的衣服必須經3次高壓滅菌後再洗滌。傷口分泌物、汙染敷料及病室內垃圾等廢物,應焚燒處理。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如為一次性的可焚燒處理,如為玻璃注射器,用後應用3%氯胺溶液浸泡1小時,洗滌後行高壓滅菌。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用20%漂白粉乳劑或漂白粉攪拌後,靜置2小時後再倒入化糞池。接觸病人時,應穿隔離衣,戴口罩、橡膠手套,穿高筒膠鞋。離開病室後,應用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雙手。工作人員或病人家屬手部皮膚有破損時,不宜護理此類病人。病人出院後,要對其居住的病室進行終末消毒,被褥須高壓滅菌3次,病室內先用3%氯胺溶液噴灑,再用甲醛溶液熏蒸24小時。
(2)休息與飲食。各種類型的炭疽病人均應臥床休息,待病變基本痊愈後,方可下床活動。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質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腸炭疽病人的飲食以清淡、少渣、易於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宜。避免給予豆類、蘿卜、圓蔥等易致腸脹氣或刺激腸蠕動的食物,以減輕腹脹或減少出血的機會。
口腔與皮膚護理。保持口腔清潔,病人在每次進食後,應用生理鹽水或朵貝爾液漱口。昏迷及危重病人,每日應進行口腔護理3次,動作要輕,防止損傷口腔新膜。對內髒型病人在嘔吐、嘔血或咯血之後,應立即漱口,清除口腔內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持皮膚清潔,床單需平整、幹燥,對皮膚水腫、發癢者可進行冷敷,禁止用手搔抓,以防病灶感染擴散。對昏迷病人,須按時用溫水擦洗正常皮膚,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防止並發肺炎或褥瘡。
皮膚炭疽病灶嚴禁擠壓、切開、引流,以防感染擴散,發生敗血症。麵部炭疽病人不準摸弄和擠壓病灶,防止造成顱內感染。
局部用1:1000高錳酸鉀溶液或過氧化氫溶液擦洗後,敷滅菌的無刺激性軟膏,敷料應及時更換。如傷口在四肢者可抬高患肢,酌情予以固定並用消毒紗布包紮。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病人體溫升高、咳嗽、胸痛、咯血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出現時,應使病人保持安靜,注意虛脫的發生,如有腹痛、持續性嘔吐、嚴重腹瀉及排血樣便時,應讓病人絕對臥床休息,並請醫師進行診治。一經確診為炭疽或疑似炭疽的病人,應立即到傳染病專科醫院進行隔離與治療。
炭疽的預防應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3個方麵重點防範。
(1)管理傳染源。病人應隔離至創口愈合、症狀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養2次陰性為止。對病畜進行隔離、治療,禁止食用和出售病畜肉、乳。死畜應焚毀或加生石灰深埋在地麵2米以下,不得屠宰、剝皮。
(2)切斷傳播途徑。禁止疫區牲畜及畜產品外運,對病人的用具、被褥、衣服、分泌物及排泄物,分別采用煮沸、高壓蒸汽或漂白粉消毒。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避免皮膚損傷對防止炭疽傳染也有一定的作用。
(3)保護易感人群。對從事畜牧業生產、加工、屠宰的人員,獸醫工作者和疫區的人群,均應每年進行炭疽杆菌減毒活疫苗接種,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炭疽的發病率。
10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是由布魯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又稱波狀熱。臨床上以持續不規則發熱、多汗、關節痛、肝脾腫大、易反複發作為特點。本病以春末夏初多見,好發於青壯年。病畜為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有接觸感染及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本病的潛伏期1周至2月不等,平均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