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風散
【來源】 《古方彙精》。
【組成】 蘇葉、羌活、防風、荊芥、蟬殼、川芎、細辛各3克,柴胡2.1克,僵蠶(炒)、鬆蘿茶各6克,甘草0.9克。
【功用】 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 三叉神經痛症見頭目疼痛,赤澀怕亮。
【用法】 上水煎,加蔥頭3個。半饑時熱服,蓋暖出汗。汗後避風一二日。
白芍阿膠湯
【來源】 民間。
【組成】 白芍15克,首烏15克,阿膠12克,桑寄生30克,龜板30克,生龍牡30克,紫丹參15克,明天麻10克,鉤藤15克,黃芪20克,雲苓15克,砂仁5克,甘草6克。
【功用】 養血補腎。
【主治】 主治震顫麻痹。
【方解】 方中白芍、首烏、阿膠、桑寄生等補精血、養肝腎而治其本,龜板、龍牡育陰而重鎮潛降,製陽亢而熄內風;配天麻、鉤藤鎮肝潛陽,助其熄風之力;黃芪、雲苓、甘草扶脾氣、益化源,以養筋脈;佐陳皮、砂仁行氣開胃;丹參活血祛淤通絡,使其補而不滯。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治療震顫麻痹綜合征有較好效果。
【用法】 上藥水煎,阿膠烊化,每日1劑,分2次服,15天為1療程。
地黃芍藥木瓜散
【來源】 史蔭綿等。上海中醫藥雜誌,1979,(1):2。
【組成】 熟地20克,懷牛膝、當歸、枸杞子、首烏、白芍、丹參各10克,雞血藤、木瓜各15克。
【功用】 補肝腎,活血通絡。
【主治】 震顫麻痹。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按】 方中熟地、懷牛膝、枸杞子、首烏、白芍滋補肝腎;雞血藤、木瓜疏肝和筋;當歸、丹參活血通絡。
轉舌丸
【來源】 《張氏醫通》。
【組成】 大黃60克,芒硝、石菖蒲、連翹、遠誌、黃芩各30克,梔子24克,薄荷21克,甘草18克。
【功用】 清熱瀉下,豁痰開竅。
【主治】 用於舌強不語,神誌不清,大便不通。
【用法】 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每服6~9克,溫開水送服。
【按】 大黃、芒硝、連翹、黃芩、梔子清熱瀉下,石菖蒲豁痰開竅,佐以遠誌、薄荷醒神。
皂角細辛散
【來源】 民間。
【組成】 皂角6克,細辛1.5克。
【功用】 豁痰開竅。
【主治】 用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涎壅盛。
【用法】 共研細末,少許吹入鼻孔。
山藥青黛散
【來源】 民間。
【組成】 山藥2克,青黛0.3克,硼砂1克。
【功用】 清瀉肝火,化痰祛風。
【主治】 治療癲癇症。
【用法】 上藥共研細粉,每服3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可連服7日。
羊腦枸杞羹
【來源】 民間。
【組成】 羊腦1副,枸杞子30克,鹽、醬油適量。
【功用】 補腎益精,養血祛風。
【主治】 用治癲癇及血虛頭痛。
【用法】 將羊腦收拾清洗幹淨,枸杞子洗淨同入砂鍋內,加清水和調料適量,用微火燉煮,至熟透為止。頓服。
鱔 魚
【來源】 民間。
【組成】 黃鱔1條(以粗大者為好)。
【功用】 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 用治麵神經麻痹。
【用法】 刺破其頭部,讓鮮血流出,滴入碗中30滴,加入麝香0.5克,攪拌均勻。塗抹在患處,每隔15分鍾塗1次。一般在麵部神經麻痹初發時,立即塗抹,2小時即可好轉,8小時左右可痊愈。如患病時間較長,需連續用藥幾天。
附子散
【來源】 民間。
【組成】 白附子、僵蠶、全蠍各等份。
【功用】 搜風通絡止痙。
【主治】 治口眼歪斜。
【用法】 共研為細末。每服1.5~3克,開水衝服,避免風寒。
【按】 僵蠶所含草酸銨有抗驚厥作用。僵蠶提取液有鎮靜、抗凝血和降血糖作用。
大棗甘草合劑
【來源】 民間。
【組成】 大棗6克,甘草5克,小麥20克。
【功用】 養心安神。
【主治】 此方適於神經衰弱。
【用法】 水煎服。
【按】 方中以大棗滋養心神,合用甘草、小麥以安神。
核麻丸
【來源】 民間。
【組成】 核桃仁30克,黑芝麻30克,紅棗30克。
【功用】 滋腎安神。
【主治】 此方適於神經衰弱。
【用法】 上藥共搗爛,製丸,每次9克,每日2次。
【按】 方中以核桃仁、黑芝麻滋腎安神,紅棗益氣養血,諸藥合用,共奏安神之功。
安神湯
【來源】 佘俊霞。四川中醫,2006,24(7):75。
【組成】 夏枯草15克,夜交藤60克,百合20克,珍珠母30克,柏子仁15克,丹參30克,酸棗仁30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