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叫楊金考的大臣反對道:“高相國所言差矣,據聞葉秋奴隸出身,因勾引主母未遂,被家主驅逐出門,後來糾集了一批無賴混混參軍,投靠了西川宗力,但自從他得權之後,待百姓甚寬,頗有歸依佛門之心。常言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臣以為他來大理見到我國佛法昌盛,心有所感,便想學我國先君避位理佛之舉,想退位出家,此乃善舉也,皇上當給其機會,讓其使者來大理學習佛法,弘揚天下,揚我大理國威!”
宣仁帝搖了搖頭,道:“葉秋絕非是想學什麼佛經,他隻是想派人來窺探我國罷了!”
楊西川考道:“可佛法在於傳揚,如果我國不許他們來學習,豈不與佛家真意相背,會讓天下恥笑的!”
高貞量道:“要學習佛經,不如去天竺,葉秋明明就是來搞偵查的!皇上切不可聽信奸臣之言,讓奸細混入我國!”高氏和楊氏向來不和,找機會就互相拆台,如果有一個讚同什麼事,那麼另一個必會反對。
宣仁帝對這事也挺犯難,葉秋又是要議和又是要向大理學習的,理由找得天花亂墜,可真正用心卻極為險惡,他不是不知,可一旦拒絕,不但給了驃騎軍再次入侵的正當理由,也會讓天下信奉佛教的人說自己不對,別人主動歸依佛門,歡迎還來不及,哪能拒之門外!宣仁帝道:“這樣吧,咱們選個折中的辦法,充許他們來學習佛法,但隻許他們在一處寺院裏學習,看住他們,不讓其四處亂竄就是了。他們拖延時間其實也有利我們,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向南漢和吐蕃訂立盟約,一起對付葉秋!”
高貞量磕頭道:“皇上此計大妙。我們與南漢和吐蕃唇亡齒寒,如果大理遭到不幸,那麼下一個就是他們。兩國必會與我們建立攻守同盟!”
楊西川考這次倒沒唱反調,也道:“皇上考慮周詳,確實如此。如果葉秋見派入我國地奸細得不到所需的軍事機密,他便會召回使者,那時可不是我們不讓他學。而是他主動不學的,不僅信奉佛教之人說不出我們的不是,葉秋也沒了入侵的理由。如他定要入侵,必會人神共憤,斥其無信!”
“那選哪一處寺院讓他們學習呢?”高貞量問道。
宣仁帝笑道:“自然是崇聖寺了。也隻有這裏才能看得住他們!”
葉秋接到了大理地回信,他拿給眾人觀看,笑道:“你們看,我就說書不能讀得太多,否則腦袋會木!他們一定是猜到了咱們地用意。可還講究什麼聖人地理論,非要光明正大的讓咱們去,這不是木腦袋是什麼?”
韓平路道:“這樣也好。他們聖人書讀得多了,便不肯用背後害人的把戲,進入這樣的國家,都元帥的安全倒不必犯愁。”
這次由葉秋親自帶隊,出使大理,當然大理再怎麼仁義,葉秋也不敢說他是都元帥,使者由袁長煜擔當。木也舍為副使,夜七狼貼身保護葉秋,另外帶了大批製圖高手和武藝精強的親兵侍衛,全隊中一個閑人沒有,非要說有地話。也就是葉秋了,還有他的小丫頭熙恩。
葉秋騎著北國的高頭大馬混在人群中進入了大理。他們走的是上次的行軍路線,道路兩旁村落本已焚盡,由於驃騎軍撤走,大理地百姓便又重返家園,建屋鋤禾,忙著討生活。
走在大理的官道上,看著農人忙碌的身影,葉秋大發感慨,道:“這就叫治國有方吧,老百姓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家園,看來宣仁帝出力不少,一定是發了大筆銅錢給百姓,讓他們修房子,修來修去的卻沒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