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身體矮小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嬰兒身體矮小的原因
在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因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生長速度減慢或停滯,引起生長延遲或障礙,最終導致身體矮小的,稱為矮小症,發病率大約為1%。假如寶寶身高比同年紀、同性別健康兒低於30%以上或在同齡兒均勻值2個標準差或第三個百分位以下,就是患上了矮小症。
一、家族性遺傳
寶寶的生長速度正常,骨齡也正常,矮小情況不嚴重,隻是父母的身高偏矮,這屬於家族遺傳性身矮。
二、低體重兒生長緩慢
低體重兒即出生時體重小於2500克,無家族矮小史,也沒有內分泌異常的情況,生長速度在正常低值範圍內,骨齡正常或落後。他們的生長激素激發試驗正常,但有生長激素分泌節律的改變。
三、疾病或營養缺乏
如嚴重營養不良,慢性心肝腎疾病,嬰兒期慢性腹瀉等。這類寶寶矮小並不嚴重,內分泌檢查生長激素也不低,在調整營養、治療疾病後,身高和骨齡將有機會進入正常範圍。
內分泌對身高的影響也很大,生長激素缺少、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增生等原因都可使孩子長不高。另外,全身性疾病如養分不良、心血管係統疾病、泌尿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等可導致機體代謝障礙,也可引起身體矮小。
四、精神因素
家庭環境的不理想,或者缺少母親的關愛和陪伴,容易引起寶寶身材過矮,這在國外稱為“情感遮斷性身材過矮症”。
五、垂體性侏儒
這是由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罹患垂體性侏儒的男女比例約為3:1,2~4歲時會發現明顯的生長落後,生長速度每年小於4厘米以下,不過這樣的寶寶肢體還比較勻稱,隻是麵容幼稚、腹部脂肪堆積,這是這種疾病的典型表現。此外,骨齡延遲常與身高齡相符,出牙、換牙延遲,智力正常。
溫馨提醒:發現寶寶有矮小症征兆時,應盡早診斷治療,將不良影響減到最低。
嬰兒身體矮小的解決方法
經明確診斷,有疾病的寶寶應直接轉向專科門診治療。而在排除各種疾病後,對於正常兒童和單純矮小寶寶,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方法一、定期體檢,觀察身高增長速度
1歲內每3個月一次,1歲以後6個月隨訪一次,2歲後每年身高的長速大於5厘米的寶寶就可以排除矮小情況。骨齡則一年複查一次。
方法二、采取正確喂養和護理方法
對於單純矮小的寶寶,在養護時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如保證充足睡眠,加強體格鍛煉與戶外陽光照射等,以促進其生長。同時要特別注意營養均衡,但不可以因為寶寶身高矮就給寶寶吃大量的補品,特別是人參蜂王漿等一些給老人、婦女吃的補品,因為其中可能含有激素等,可能刺激兒童提早發育成熟,造成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