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不到“好聲音”的那些事
文化
選導師時考慮過王菲,“但她不是一個願意表達和善於表達的人,不適合做電視節目”。
學員不用海選也不能報名參賽,而是節目組自己去全國各地尋找,“每次下去都會有幾個星探隊伍”。
廣告串詞通常事先錄好,有時讚助商會讓華少再錄一遍,“你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狀態會比較好”。
楊坤為何總是“沉不住氣”第一個轉身,還總拿演唱會“誘惑”學員?聽聽他自己怎麼說。
正宗好聲音,正宗好公司。這是一家在國內炙手可熱的創新“公司”,它誕生於充斥著緋聞、潛規則和信任危機的選秀市場。
“公司”的核心團隊是製作過《中國達人秀》的燦星製作(隸屬於星空文化傳媒)以及浙江衛視。“公司”的大投資人是某涼茶企業。在後來的融資中,啤酒、毛巾、飲料等“風險投資人”也紛紛入股。
這家“公司”從成立開始,便從國外尋找可獲利的大項目,最終從荷蘭人手中買下《The Voice of Holland》(《荷蘭好聲音》)版權,他們把它帶回國內,然後就火了。
“公司”的發言人、HR(人力資源)兼PR(公共關係),是從前名不見經傳,但之後蜚聲圈內的華少——他經常以令人費解的語速和投資人溝通,並了解每個員工的幕後往事。
他們的員工,那些生產者,都是百裏挑一的種子選手。他們和他們的產品、故事,將被放大、包裝,在投放市場的時候,為“公司”帶來更可觀的利潤。
劉歡、那英、庾澄慶(哈林)、楊坤,他們曾經是老師、樂壇一姐、能說會道的歌手兼主持人、經紀公司小老板,但在這家“公司”裏,他們是“產品經理”。未來,他們可能還是合夥人。
在登陸市場後,這家公司創造了最高11.39%的收視份額。這家在販賣聲音、故事、彩鈴、廣告的“公司”就是《中國好聲音》。
某種意義上,用公司化的形式來解構它,就是解構了一家如何在經濟危機中站穩腳跟,並持續做強的好公司榜樣。而在這個鏈條上,也肯定有許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一家好公司如何“賣唱”
8月24日23時30分,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金磊還在從杭州回上海的路上,近兩個月來的每個周四、周五,他需要盯著《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後期製作,直到播出結束。金磊是《中國好聲音》總導演,倘若把這檔節目比作一家公司,他應該是公司的操盤手。他的工作就是搭建一個舞台,引入“最好的商業模式”,說服那些苛刻的投資商過來砸錢,並讓一個嘴皮子快、腦子反應神速的人當公關經理。之後,他還需要找到好“員工”,生產出最有賣點的產品——好聲音。當然,懂行的“產品經理”必不可少。
這家公司的融資環節還算順利,它拿到了國內多家知名企業的廣告讚助費,網上傳言,僅國內一家涼茶企業拿出的冠名費,就高達6000萬元。
在上海市源深體育中心的《中國好聲音》節目錄製現場,獲得冠名權的涼茶企業LOGO隨處可見,錄像大廳的後牆上,四塊屏幕不停播放冠名商的廣告。現場導演在暖場時會高喊:“氣氛再熱烈一些,就可以喝到免費的×××涼茶。”音樂導師偶爾也會拿冠名商調侃:“我砸你一個×××。”但金磊告訴記者,這些並非讚助商的要求,“他們很隨意地說出來而已。”
在節目中,向讚助商不停反饋情況,是主持人華少的工作,他在這家“公司”中擔任“PR”(公共關係)的職位,他要跟所有人溝通,包括“投資人”。他需要讓“投資人”知道,他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他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