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2回:西涼行一(1 / 2)

第0482回:西涼行一

當彭羽、劉辯一行過了潼關以後,彭羽的心態終於放鬆了許多,到了西涼的地段,基本算是高枕無憂了。

彭羽與劉辯雖然相交多年,但其實並無太多的交集,所以兩人初時還有些拘謹,太子、將軍皆喊的有模有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兩人沿途大醉過幾次以後,漸漸越發放的開了。

要知道劉辯雖然貴為太子畢竟隻有十七歲,少年心性,又很少出宮,自然對什麼都想看一看,試一試,遇到不明白的,也不會端著架子不懂裝懂。

而彭羽膽大妄為慣了,又習慣於率性而為,就連對劉宏都敢討價還價、摔門丟眼色的主,哪裏沉穩得了,時間一長,終於原形畢露,不但未將劉辯看作主上,簡直就是將劉辯當做一位弟弟看待了。

彭羽在西涼之中,領著劉辯四處觀摩,到處轉悠,每每談到自己的政治體係,都忍不住長篇大論,得意洋洋,給麾下們的感覺,就猶如帶著一小弟看自己的豐功偉績一般。

而劉辯對彭羽的政治體係更是興趣盎然,特別是讓底層的百姓參與官員任免的“議民製度”,感到極為的驚奇,也確實從這體係裏感到其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

彭羽對此更是喜出望外,萬沒想到,這個劉辯看問題,特別是看西涼的變化竟然能看得入目三分,讓彭羽根本無需太費口舌,就讓劉辯關注到彭羽的政治體係了。

換句話說,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已經看到此種體係的好處了。

隻可惜,劉辯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好處,更看出其中的一個重大弊端了。

當彭羽的政治體係,被劉辯有所了解以後,立即就明白這體係乃是壯大了“民告官”之風,使得官的威信大大降低,更使得民眾皆積極參與到政治之中,這在東漢幾乎算作最大的叛逆之舉。

因為他背離了儒家學說最根本的一環“禮”!

什麼是“禮”?

“禮”就是等級製度與相應秩序的結合體。

說通俗一些,就是社會關係。

說複雜一些,就是社會中按照尊卑、貴賤、長幼、親疏分成若幹不同的等級,再以對應各等級不同的行為規範、約束這些不同等級的行為秩序。

而彭羽的“治”則是以底層的意願約束上層的行為,以卑微的民眾決定尊者的政治前途這不僅是有違禮治,甚至是完全駁逆的行為,所以劉辯對彭羽的“治”並不像彭羽自己認為的那般無懈可擊。

彭羽為此與劉辯一直在爭論其中的利與弊,沿途從“渭南”經“長安”一直到“陳倉”依然爭論著,互相誰也說服不得誰。

期間偶爾彭羽甚至對著劉辯暴怒喝罵不休,而劉辯對此也是厲聲痛斥不止,讓跟隨在後的官吏門皆心中駭然,荀彧更是數次前往查探,生怕兩人大打出手,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荀彧去的次數多了以後,倒是對兩人的爭論深有感觸且起了興趣。

彭羽政治體係的好處,自然是無需多說,一目了然,本來荀彧並沒有注意到彭羽政治體係中的“以下犯上”的弊端。

這隻因彭羽借治黃巾俘虜為由將此事做的非常隱蔽,而且隻到了“裏、亭、”一級,最高也隻到了“鄉”一級,畢竟“裏亭鄉”官職低微,不足以引起彭羽麾下的重視,所以荀彧並沒有注意到劉辯所說的“禮樂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