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該引進《阿凡達》嗎?(1 / 1)

某資深電影人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內地不應該引進《阿凡達》,此語一出,震驚四座!

其理由如下:《阿凡達》一票難求,廣州的傳媒形容“比起春運的擁擠有過之而無不及”。網上訂票,特別是IMAX的映廳,一個星期後的票也售罄了,即便有也隻剩下一二排的邊角位。普通版(2D)的映廳,觀眾卻少得可憐,大量資源浪費,詹姆斯·卡梅隆憑什麼這樣霸道?我們的銀幕到底是誰的?

這樣說,並非全無道理。表麵看,《阿凡達》“紅”遍大江南北,但如果可以看得更全麵些,就會發現“三冷三熱”的矛盾景象:沒有3D影院的城市冷,有3D影院的城市熱;同一座城市,沒有3D映廳的影城冷,有3D映廳的影城熱;同一座影城,非3D映廳的冷冷清清,而3D映廳則火爆異常。這種冷熱不均現象,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上首次出現。

這確是內地電影市場很不成熟的表現。但是,這也不應成為我們拒絕《阿凡達》進入的理由。要成熟,或要早點成熟,有時就需要一些鞭策。這次《阿凡達》呈現出來的景況讓國內影人再一次意識到我們類型電影底氣不足(不等於中國電影底氣不足)。類型電影是市場主流,中國內地的類型電影真正進行市場操作不過是七八年的事,所謂底氣不足,是說我們的導演、編劇們對類型片的經驗尚淺,很多時候還需要 “香港師傅”,甚至是外國“師傅”來提煉,如去年的《非常完美》,韓國電影人的作用對票房的影響顯而易見。亦如《英雄》,少不了香港的江誌強,至少當年,江誌強教會了張偉平怎樣向外國銀行進行融資。否則,沒有3000萬美元的注入,《英雄》就將沒有出處。自2002年《英雄》之後,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平均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今年更誇張,據說票房比去年增長了43%!

盡管如此,這些成績還是不能掩飾我們的稚嫩——試問我們的導演會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樣沉下14年去弄一部影片嗎?再如香港的陳德森,他花了10年籌拍《十月圍城》,這也是大多數導演做不到的。不要看不起類型片,更不要看不起拍類型片的導演,他們和他們的類型片,讓各大影展光芒四射,使電影這樣一種別具魅力的物種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正如別老罵張藝謀一樣,他的《英雄》至少讓電影回到電影院而不是在小小熒屏上;讓觀眾回到電影院座位上而不是在家裏的沙發上;讓看電影成為我們“最潮”的生活方式之一而不是看盜版碟——而後者這種生活方式至少不那麼地道。

又如我曾一再強調,沒有類型片就不會有明星那樣,我們欣喜地看到,周迅借助《夜宴》《畫皮》《風聲》以及《孔子》《蘇乞兒》這樣不同類型的類型影片,終於可以稱作“明星”了。另一例子是甄子丹,大器晚成的他,不也是因為近年來拍的動作類型片成功才成為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嗎?

通過《阿凡達》,讓我們找到更多差距,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