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一個夏夜,吹著熱風。波士頓大名鼎鼎的塔夫脫醫學院神經科學中心的一個實驗室燈火通明,計算神經專家莘迪正坐在一台電腦前,聚精會神地編輯著反鎖和自毀程序。當然,她沒有忘記那蓄謀已久的用最新的特殊材料石墨稀納米盤給拷貝了一份,然後再安上反鎖和自毀程序,這裏存貯著她和爺爺王家棟嘔心瀝血研究了十多年的人類第一次發現的神經代碼……
莘迪關好電腦,熄滅室內燈光,下樓開車回到中國城爺爺的寓所,已是淩晨2點鍾了。
這是一棟28層高、從高速度公路進入波士頓城市時必看到的地標式建築的頂樓的一套房間。王家棟原先住在波士頓郊外一個農場,那是他父親從台灣移民美國後購置的產業。王家棟85歲時因車禍癱了雙腿,坐上了輪椅,在郊區飲食起居醫療不便,在中國城這項大型發展計劃獲批時就預訂了這一套公寓。這裏配有社區服務中心、購物中心等設施,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社區。王家棟孤身一人,莘迪就搬過來居住,一邊研究,一邊照顧爺爺。
莘迪打開房門時,客廳裏彌漫著茉莉花的淡淡清香。落地窗門敞開著,爺爺穿著白色絲綢睡衣,坐在輪椅上,聞著那盆種養在白色瓷缽裏的茉莉花。波士頓的金色夜空映襯著爺爺俊朗偉岸的身軀,強勁的熱風撫弄著爺爺的白色絲綢衣褲,輕捋他的白色胡須,仿佛一幅淡雅俊逸的油畫。每每看到這幅情景,莘迪心頭總會湧起激情的漣漪,從內心深處牽引出對故國家園的渴望。
10年前,即2012年,王家棟偶爾在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會的網站上看到一則新聞資訊,一位不願意透露身份與姓名的先生向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會捐贈了4幅老畫像。這位神秘的藏家說,這些畫像來自早年間三坊七巷裏的老宅古厝,據推測,畫上的人物都是從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他可以辨認出幾成,但不能百分之百地得出結論。為了保護好這些老畫像,他把它們捐給了三坊七巷管委會。
這4幅畫像,除因紙張腐蝕缺損部分外,大多著色仍然鮮豔,人物麵部精準細膩。三坊七巷管委會表示,目前正找人鑒定這些老畫像上畫的到底是誰,但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節省時間精力,因此想向市民求助,看看有誰能盡快辨認出這些人到底是誰。半年過去了,有三位比較近代的人物經專家和市民鑒定取得比較一致肯定的意見而得以確認,而且也有較為充分的文史依據。隻有其中一個頭戴著碗帽,著對襟便裝,留白色短須的老者,隻有幾分推測與回憶,沒有任何文史依據肯定是誰。三坊七巷管委會再次在網上發帖征集辨認,引起王家棟的注意。他苦思冥想後回帖指認那個戴碗帽、著對襟便裝的老人是他的爺爺。他記得很清楚,認得他,特別是那雙眉毛和那對招風大耳朵,與他小時候見過的爺爺一模一樣。
王家棟從小在三坊七巷長大,後來在上海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家去了台灣,後又赴美留學,晚年定居波士頓。雖然與老家音訊阻隔,但童年的印象尤為深刻。他說他們王家曾是福州富紳,三坊七巷名門。之前兩岸交惡,沒有回家尋宗認祖,兩岸交好後他又忙於科研,後來年事已高又受傷致殘,隻能從報上、網上關注海峽兩岸一舉一動。他回了帖,並給三坊七巷管委會發了郵件,除指認出爺爺外,還提出王家在三坊七巷衣錦坊曾有過老宅故居,希望得以落實歸還。三坊七巷管委會不久就回了郵件,說感謝辨認,感謝關心桑梓,關於老宅故居已派員調查核實,老宅故居已倒塌,剩下一塊空荒地,但是否屬於王家老宅,目前正取證,希望他抽空回國,尋宗認祖,尋覓故地,提供人證物證。
無獨有偶,就在同時,福州市市長也收到一條不願透露身份和姓名的郵件說,衣錦坊那塊標注A6的至今找不到宅主的空地塊,原是王姓人家的舊宅,雖然荒廢多年無人指認,但實有厝主。聽說當今上海巨富,福州市郊區嶺上村人氏梅金,提出高價競拍A6地塊建設豪宅,他請政府三思謹慎行事。寫郵件的人說,發了大財又想衣錦還鄉,固然可以理解,但對於作為福州名片的三坊七巷的修複,政府切不可利令智昏,為區區幾百萬錢去買個曆史的遺憾。
市長立即把這郵件批轉給三坊七巷管委會。管委會立即發郵件向王家棟介紹市長批示。王家棟得知後,十分感動,他覺得現在的政府真的和過去的政府不一樣,真是為民想、為民謀,特公平。他立即給三坊七巷管委會發了郵件,表示衷心感謝,並說由於自己行動不便,他會委派自己孫女莘迪回去商洽這件事。當然,他不知道那位市長也是三坊七巷的後裔。
從那以後,王家棟沒有一天不上網看福州,看家鄉,看三坊七巷,回想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回想自己的初戀……
“爺爺,又在想茉莉奶奶了……”
爺爺轉過輪椅,紅潤的臉龐顯得有些蒼白。
“是啊,沒有一天不想,越老越想,何時能夢圓啊!”
“這次回去,我一定要把尋找茉莉奶奶作為最重要的事來辦。”
“可能已不在人世了,但尋無妨……我送給她的那塊田黃石,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那是我給她的定情信物……”
“一定會在,一定會在……”
茉莉是福州郊區一戶鄉下人家的女兒,從小家境貧困,被王家收養當丫頭,在王家大院長大。她從小出落得白白淨淨,苗苗條條,風姿綽約,招搖得像一朵茉莉花。王家大院的人,從爺爺的爺爺,到看家護院的,沒有一個人不喜歡。爺爺比茉莉大兩歲,從小一起生活,耳鬢廝磨,嬉戲嬌嗔,暗戀生情。佳節喜慶,花前月下,兩人學閩劇戲中的人物,對天發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爺爺18歲去上海讀大學的前夜,茉莉在那間他們經常玩耍的小西廂房裏,把自己少女的貞操獻給了爺爺。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在上海做生意的、讀書的王家人去往台灣,就和茉莉生離了。
到台灣後爺爺無法尋找茉莉,到美國更無法尋找。後來爺爺結了婚,生兒育女了,更不能去尋找。幾任妻子有的離世,有的離婚了,兒子女兒走的走,散的散,隻留一個孫女在身邊。現在可以想念,可以尋找,但爺爺走不動了,他把尋找作為夢來追憶……
“啊,我忘了,剛才珍妮來電話找你,說你手機不開,老關機,什麼意思?”
莘迪這才記起自己手機還關著。她是為避免珍妮騷擾而關機。她連忙從提包裏把手機拿出來,這是一款全新的折頁手機,中國上海華梅集團的產品。華梅的折頁,超薄,聲控智能手機,引領當今世界潮流。它像翻書一樣方便,小身份、多功能,大容量、可折疊,它終結了蘋果iphone的強勢。剛開機,音樂的鈴聲立即湧溢了出來,一個陌生的人頭像出現在屏幕上。
“你好,莘迪·王,我是傑瑞·史密斯。”
屏幕上出現一個年輕俊朗的年輕人。
“我不認識你……”
“是的,現在我們還不認識,但是不久我們就會認識,我是你最好的朋友珍妮的最新男友……”
“珍妮?她沒告訴我?”
“但是她告訴我你的電話。我現在是以另外一個身份給你打電話。我是CIA的。”
“CIA?”
手機屏幕上出現CIA的局徽,藍色鑲金邊的圓形底盤中心,一麵銀色的盾牌,盾牌上麵是一顆美國禿鷹的頭,外圈寫著美利堅合眾國中央情報局字樣。
“CIA和FBI一樣令人討厭!”爺爺說。
“你有什麼事?”
“我們了解到你即將赴中國進行學術交流,我們提醒你注意,不能向中國人透露有關神經代碼的任何實質性技術機密。”
“我弄不明白,什麼是神經代碼的實質性技術機密。”
“這隻有你個人能掌握的。”
“如果隻有我個人能掌握,那隻好由我自己做主,誰也不能命令我!”
“我不是命令你,我隻是提醒你。”
“我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我想自由自在地生活。”
“小姐,你是美國公民。”
“哼,我正考慮還要不要做美國公民呢!”
“當然,你是純正中國血統,你可以重新選擇。但是,你現在是美國公民。”
“那我就得受你監控?”
“不是監控,是提醒。小姐,為了國家利益。”
“我有什麼行為損害了國家利益?”
“目前沒有,但是你腦子裏有國家利益。你所研究發現的神經代碼就是核心機密,就是國家利益。”
“但是,那還沒有經過實驗驗證。”
“你馬上就可能得到驗證。我們了解到,中國上海華梅高科技集團已準備讓你使用他們那張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大量活體腦大樣本為基礎的腦圖譜,就是春申腦圖譜。你的神經代碼馬上就能等到實驗的驗證。你爺爺和你可能就會得到諾貝爾生物獎或者是物理獎了。但是,你要記住,你要遵守對塔夫脫學院的承諾,你不能泄露任何有關神經代碼的核心機密。”
“那我怎麼進行驗證?”
“這不是我們管的事。告訴你,你的一舉一動都將在我們關注之下。這點你可能沒有體會,你問問你爺爺就知道。”
“包括大小便和上床做愛?”
“不,也許,也可能,哈哈哈……”
“無恥!”
“全世界都有我們CIA的身影,況且是中國,現在世界第二強國,它是我們唯一的強大對手。”
“美國人對中國看法太簡單了,中國要超過美國起碼還要幾十年。”
“幾十年是很快的。關鍵是他們選擇了自己的特色道路,這是最可怕的。中國的存在使我們美國人很難受。你看,2012年中國才一艘航母,現在有幾艘了?兩三年一艘,西太平洋全是他們控製了,他們處理釣魚島,處理南海事件是那麼有力得體,我們被趕到太平洋邊上了。你說到那時,我們美國人怎麼跟先輩說,America,become NO.1,keep NO.1(美國成為第一,保持第一)?美國精神到哪裏去了?啊,我說多了,我超出了我們的工作職責範圍。對不起,小姐,你如果不同意,你可以問問你爺爺。對不起,晚安。”
“晚安……”
“God bless America.(上帝保佑美國)”傑瑞畫著十字架,在屏幕上消失。
“這就是新一代的美國青年?”爺爺問。
“也不全是。但是,應該承認,美國人的教育做得還是很成功的。”莘迪感歎。
2
淩晨3點了,莘迪和爺爺沒有一點睡意。莘迪衝了澡,穿著飄逸的睡衣,給爺爺倒了一杯威士忌,也給自己倒了一杯,坐在客廳中,爺孫倆進行了一場很糾結很矛盾的談話。
“我不反對你與中國的同行們進行學術交流,但是我反對神經代碼向全世界公開,那樣會像發現核裂變和核聚變一樣,發明了原子彈,禍害了人類。所以我遲遲地不把你我的論文交出去。”
“那你當初為什麼要研究它?”
“你知道,麻省理工是一個讓想象飛翔的地方,那裏有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腦,而我所在的媒體研究室,更是一個創意群生的地方。我們研究的範圍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概念的媒體:智能車、人工腿、改造大腦、拓展記憶、情感機器人……這些五花八門的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拓展人類。在那裏,激情和興趣決定你的研究方向。休·赫爾教授的激情是消滅殘疾,他自己17歲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威廉·米切爾教授,他已經去世,他的激情是讓城市和建築變得更加智能化;雷斯尼克教授的激情是讓每一個人的一生都保持孩子在幼兒園時代的好奇心,通過創造和建造事物方式來學習,從而創造一個有創造力的社會;托德·曼庫弗教授的激情是讓每個人都能創作音樂,從音樂中獲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