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際交往的心理疏通(3 / 3)

(3)善於抓住表現大方的時機

在交往之初,相互之間不熟悉,也就很難談得上信任,對對方的大方行為預期也就比較低。如果你在對方存在某種急需的時候滿足了他,就會讓他感到很意外,其腦部慷慨大方感應區就會高度興奮,有助於建立對你的信任。

(4)一定要嚐試表現大方行動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觀念,“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做人準則,已經深植於國人的心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交往關係中的互惠行為能夠促進雙方的信任。如果你在別人眼中是個小氣鬼,你不妨嚐試著表現大方些;如果不能表現得大方些,也可以嚐試裝著大方些,這能促進你進入大方、互惠的人際互動循環中。

以積極、友善、陽光、大度的心態與人交往,理解和信任會給你一對堅實的翅膀,帶你飛向幸福的天際!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與人交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麼在交往中又有幾種有趣效應,下麵我們來一一解讀:

一是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二是近因效應,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麵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利用近因效應,給予朋友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

三是光環效應,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後,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著他,你的這種心理就是光環效應。第六節消除與父母之間的代溝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減弱,獨立性增強,從而使親子兩代人在對待事物的認識上會產生一定的距離,由於態度的不同及意見分歧,因此往往會出現心理上的代溝。致使青少年朋友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們,不關心他們,有事不願與家長談等現象,由此代溝成為困擾兩代人之間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所以必須注重心理調適。

1、了解與父母溝通難的原因

由於兩代人生活與成長的環境不同,在思想和行為上有一定距離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有人稱之為“代溝”。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1)必然因素導致

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有其發生的必然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的自我意識會慢慢蘇醒,同時對父母的意見不再是簡單地服從、照辦,而是要分辯是與非。

青年朋友們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願意父母幹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對待兒童的教育方法,這已不能適應這一階段的青年心理發展的特點,於是就會讓青年產生父母不了解我這樣的感覺。這就產生家庭矛盾,也慢慢演變成為代溝。

(2)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父母的一生總有這麼多的理想沒有完成,而他們習慣於將未實現的理想與信念都寄托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他們夢想的延續。

他們設計孩子前程的同時,就是為他們年輕而未完成的青春理想而設計。而青年也在追尋屬於他們自己的理想,這就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就像一位名人說過“孩子在3歲至4歲是行為上的獨立,而16歲至18歲則是思想上的獨立”,他們不會任父母來設計自己的未來,這也是代溝產生的原因。

“孩子越大越沒有意思了,小的時候多好玩,什麼話都和我說,現在可好,和大人就是沒話說。”類似這位家長的抱怨,如今,在我國許多家庭普遍存在。孩子長大了,卻與父母疏遠了,難道父母與孩子真的沒有共同語言嗎?教育專家指出,在缺乏有效的語言溝通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無法探知孩子內心世界的苦惱。

(3)新事物的產生

孩子的話大人聽不懂。一些父母不善於學習,不願了解新鮮事物,所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在如今這個時代,現實的壓力讓父母深感學曆的重要,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大學選好專業,而對孩子學習之外的生活與情感忽視、漠然。

這種態度漸漸也造就了父輩與子輩之間不可填補的鴻溝。在某些方麵,孩子在成長,父母卻落後了:對新的語彙、新的興趣、新的焦點話題、孩子談話的興奮點,父母都很茫然,卻仍然每天絮絮叨叨,這必然導致父子、母女之間無話可談。

(4)網絡快速發展

傳媒時代網絡語言流行。不上網的父母當然聽不懂什麼是“青蛙、恐龍、大蝦”之類的詞,卻隻覺得都是些貧嘴呱舌,對其不屑一顧。而孩子們呢?則覺得父母索然無味,隻會嘮叨瞎操心。久而久之,再想坐到一處聊聊天,都變得不可能了。孩子寧可與網友聊得火熱,也不願對自己的至親父母送上一個笑臉。

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達會令人對你產生不同的看法。要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先要對他們有所了解並去實行,如此一來可以知道父母的生活細節以增加話題。

2、與父母良好溝通的方法

雖然代溝現象是常見的,但是不加以重視,也會產生巨大的危害。他可能是導致青年心理問題、學習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麵對代溝時,作為青年不要一味的怨怪父母,以逃避了事,要敢於麵對,正確的解決才是科學之道。

常言道:“話不說不明,理不辨不清。”要解決代溝這一問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強兩代人之間的溝通。站在青年的角度,要明白:父母是愛你們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你的將來考慮作為前提的。對你們事事關心,事事過問,一切都要控製住在自己的視野之下。

(1)換位思考

現在的父母多半都認為,對於青年來說學習永遠是第一位的,因而忽視了子女在情感、興趣、心理等多層次的需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需求就會不但的升高,青年們還有許多想法,有些想法是父母年輕時不曾有的,所以也就會意識不到,就出現了不理解。所以,要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你的成長,那樣,就會生出理解與寬容。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青年們在要求父母們理解自己的同時,也要去理解父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的父母沒有一點缺點和失誤。要知道,理解是相互的。

(2)主動交流

每天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父母主動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朋友,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每周至少跟父母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裏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邊做事情、邊交流。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著急反駁,試著平心靜氣地先聽完父母的想法,說不定你會了解父母大發雷霆背後的理由。

(3)善於體諒

如果你做得不對,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動道歉,往往會得到父母的理解。可能錯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爭辯。也許父母過於勞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換個時間和地點,再與父母溝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與父母溝通不良時,不隨意發脾氣、頂嘴,避免不小心說出或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想要動怒時,可以深呼吸或離開一會,或用涼水先洗把臉。

(4)承擔責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主動分擔家庭的一些責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幹些農活等。趁機還可以跟老爸老媽聊聊天。

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電腦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電腦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總之,與父母的代溝通常產生於青春期。環境的影響使當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認為父母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多一些理解,代溝就變成連帶的溝通了,也就變成了愛了。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如果你會常常和父母發生衝突,那麼就嚐試下麵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是避免與父母爭辯,抗爭是溝通的毒藥,爭辯、抗爭是對立的。願意被子女說服,承認自己錯誤的父母非常少,縱使抗爭獲勝,結果也不會融洽,這不是溝通的原則。

二是付出與行為配合,相對付出,是要有好表現,在與你的要求相關的事物上,做出令父母信任的行為。例如你爭取隱私權,不希望父母拆看你的信,你要表現行為正常.沒有“神秘客”與你交往,沒有“怪”電話找你,按時回家,這些都是可令父母信任你的行為,在你做到這些之後,你要求隱私權,十之七八可以如願以償。

三是用沸騰的水泡茶,歡喝茶的人都知道,要泡一杯好茶,除了上好茶葉外,一定要用沸騰的水,如果水不開,則茶葉不落,泡不出味道來。所以泡茶時要用滾開的水,如果有好幾壺水,絕對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這一定無法泡出好茶,溝通要應用這一泡茶原理,不要用“不開”的水去泡茶。什麼是沸騰的水呢?就是“投其所好”,用他喜好的方式表達,用他喜歡聽的話講,溝通就容易達成。第七節學會適當地與老師交往

時下,在學校裏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與哪個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就喜歡上哪門課,哪門成績就好;如果與哪個老師關係不和諧也會殃及那門課。有的學生甚至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以至於影響到了學業進步。

老師是陪伴學生一生的佳友,老師是從小至大一直圍繞著你們的,青少年除了在家有爸爸媽媽外,就是和老師的相處了。因此要學會合理地處理自己與老師的關係,這不僅對自己增長一定的知識有好處,也對以後的人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認識師生關係中的問題

老師對我們不了解,不知道我們的想法,而隻關心學習成績,師生之間沒有交流,互不理解。

目前師生關係中確實存在不少的問題,師生之間的距離在逐漸地擴大,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1)應試教育影響

學生讀書是為了升學,一旦被教師認定為升學無望的學生,教師便對他們失去了信心,他們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於是就自暴自棄。教師為升學考試付出了許多,學生卻是厭學、輟學,甚至出現心理障礙。

學生一出問題,教師就要嚴管,一嚴管就容易失當,就會出現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從而造成師關係的緊張。

(2)觀念方法偏差

師生關係應該是一種以教育任務為中心的人與人的關係。但在現今的學校教育中,師生關係似乎更傾向於被異化為人與物的關係。學生在班級中,缺少的是作為人的尊嚴與權利,與其說學生在班級中履行的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如說學生更多的是實踐著角色行為的另一個方麵,即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角色期望。

為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師生關係多為管製和被管製的關係,教育氣氛多呈緊張、沉悶、壓抑狀,學生的思想行為大都納入了嚴格的管束,時間、空間大部分被強製性的“苦學”所占領,學生成了“我們都是木頭人,不準說話不準動”的“聽客”。

在我們傳統的師生觀念中,所謂尊師愛生,在多數場合表現為師道尊嚴,教師凜然不可侵犯,從而養成了一種專製的工作作風。因此,學生稍有差錯便是罰站、寫檢討、請家長。如果經常處於這種狀態下,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厭學、逃學,甚至故意在課堂上與教師搗亂。

(3)教師師德差異

有的教師把教育視為一種“交易”,要求學生有所“回報”。有的教師向學生索取財物,為本班學生進行有償家教。有的教師上課來,下課走,完不成任務怪學生,學得不好怨學生。

有的教師對學生采取專橫式教育方式,動輒訓斥、責罵、盤問、追查,盛氣淩人,不顧學生的心理感受。有的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不聞不問,撒手不管,班集體猶如一盤散沙,形成不了集體的統一意誌。由此學生對教師不滿和怨恨的情緒與日俱增,師生之間的關係日益冷漠。

(4)社會認識因素

長期以來,社會上在認識師生關係時,常常把家庭中的父子關係作為參照框架,即所謂“師徒如父子”。在家長看來,孩子應聽教師的話,接受教師的批評。無論這種批評是否過當,隻要教師的批評,甚至懲罰沒有造成學生身體上的傷害,教師就一定是對的。至於對學生心理上的創傷,家長則不去關心或很少關心。

(5)學生自身因素

由於受先天遺傳、後天教育以及家庭環境等方麵的影響,學生個性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商的高低、興趣愛好的不同、認知水平的差異、體質的強弱等方麵。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必然有所不同。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經常不守課堂紀律,上課講話,做小動作,不專心聽課等,對課堂教學秩序產生幹擾,因而時常受到教師的批評;有的學生經常完不成教師布置的教育教學任務,而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久而久之,他們便對教師產生了怨恨,造成了教師和這部分學生之間的緊張關係。

2、學會和老師相處

師生關係融洽,學生能與老師友好相處並有效交流與溝通對促進學生本人的學習與成長的非常重要。在課堂上的認知速度和質量與其認知態度、情緒、情感有著密切的聯係。

(1)關係要融洽

青年朋友們應克服委屈與討厭心理,緩解自己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2)與老師溝通

由於在學習中常常受到許多問題的困擾,老師會給你們一些指導,這時,一定要和老師溝通,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

隻有老師指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且在和老師的溝通中找到解決的辦法,才是取得進步的最好途徑。討厭、躲避老師,隻能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越積越多越成問題。

如果認為老師偏心或不喜歡自己,就更要去主動接近老師。這樣的溝通多了,不但能從老師的言談舉止中判斷老師對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見,從而加強相互了解。同時,一定要懂得,對老師的尊重並不等於認為老師做得都對,時常與教師交流,避免摩擦。

(3)與老師相處

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但是要注意場合和方式,需要講究一些策略,要在和老師單獨相處的時候和老師交流,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

給老師提建議或消除老師對自己的誤解時,要注意場合和方式,可以在單獨相處的時候與老師交流。有的學生出於害羞、膽怯,與老師麵對麵溝通心裏發怵。

這種情況,最好以書麵形式與老師交流,先理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意願,在尊敬老師的前提下如實寫出來,向老師彙報,請求老師的指導、幫助。

(4)要建立信用

對青年來說,學校是一片新天地,你要在這片新天地中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在這裏,你要學習很多知識,除了課本知識以外,還要學習怎樣與人相處的知識。

學會適當地和老師多去交流,這樣讓自己的學習才能更好,心態也更積極向上,也有助於老師對自己的印象更好。

因此,要適當地多和老師進行交往,把老師在學校的優良的品德都學習到,把自己身上的毛病和缺點都統統改掉,讓老師心目中自己是一個好學生,一個乖學生,隻有這樣,自己才是最棒的。

相處時最重要是的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誠是一筆無價的財富”,所以,學生和老師進行交流也要真誠麵對,互相建立信用,因為你對別人真誠了,必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

貼心小提示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裏,就免不了和老師交往,對學生來說,該怎樣與老師交往呢?

一是尊重老師,老師把幾乎是所有知識無私地、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如果他們希望得到什麼回報的話,就是希望看到學生成才、成熟,在知識的高峰上越攀越高。

學生要尊敬老師,見到老師禮貌地打聲招呼。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是師生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

二是勤學好問,做學生時,經常發現“那個老師並不怎麼樣”、“他的水平太低了”等長大以後才知道這種看法和想法是多麼天真。除班主任外,任課老師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學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師請教學習上的問題會加深師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三是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委婉地向老師提意見,老師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觀點不正確,或誤解了某個同學,不管怎麼說,老師是長者,做學生的應該把他們置於長者的位置,照顧老師的自尊心和麵子。

四是犯了錯誤要勇於承認,有的同學明知自己錯了,受到批評,即使心理服氣,嘴上也死不認錯,與老師搞得很僵。有的人則相反,受過老師一次批評心裏就特別怕那個老師,認為他是對自己有成見。

與老師關係融洽既可以促進學習,又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會使你一生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