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陣機關的響動聲過後,石門緩緩打開,露出一間和之前相同的石室。我衝小夏伸出了大拇指,她這個神學博士果然有兩把刷子。小夏得意的甩甩了她的馬尾辮,信步走進了石室。
黑衣女站在我身旁長出了一口氣後,望著小夏的背影感歎道:“這位姑娘頗具慧根呀!”
我笑了笑說道:“姑娘也頗具膽識呀!”
黑衣女嗬嗬一笑說道:“彼此彼此。公子請進吧。”
這間石室裏麵沒有什麼石像,而是在屋子中間立著塊一米多高水桶粗細的黑色石頭,在其正上方插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古劍。古劍的大部分劍身都插進了石頭中,隻剩下半尺左右的劍身露在外麵。古劍不知道是用什麼材質打造的,劍身上一點鏽跡也沒有,雪亮如銀。純金的劍柄是一隻龍首豺身的睚眥造型,劍身剛好從睚眥的口中吐出。
“姑娘,這是嘛意思?石中劍嗎?”小夏指著石頭上的古劍衝黑衣女問道。
黑衣女嗬嗬一笑說道:“沒錯。拔出此劍便可破解這道機關。”
小夏一聽便來了興致。她擼胳膊挽袖子,又往手心裏吐了口吐沫,拉足了架子後,雙手握住劍柄開始使勁往外拔劍。可是,小夏憋的小臉通紅,滿頭大汗也沒能把古劍拔出來一點。古劍仿佛長在石頭裏一般,紋絲不動。
“去他大爺的,看來姐們兒就沒有武則天的命。算了,不拔了。獸醫,你丫來試試。看看你小子有沒有王霸之氣。”小夏鬆開劍柄有些心有不甘的說道。
我掏出紙巾遞給小夏讓她擦擦汗,笑道:“傻妞兒,你當這是亞瑟王的石中劍呢。這把古劍可不是憑什麼天命才能拔出來的東西。”
小夏一邊擦汗一邊問道:“這把劍看款式應該是魏晉之前的古物。你丫不是對這東西挺在行的嗎。難道不認識此劍嗎?”
我搖了搖頭說道:“不好說。此劍名叫睚眥寶劍。古代像這樣的名劍有十幾把,我也確定不了它是哪一把。”
“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黑衣女撫摸著純金劍柄悠悠的說道。
我聽罷驚詫道:“姑娘,這把劍難道是王濬的那把水靈劍?”
黑衣女點了點頭沒有說話。我湊上前去仔細地打量起這把頗具傳奇色彩的睚眥寶劍。
相傳晉武帝司馬炎尚未統一中原時,吳國境內的太湖中有一隻睚眥,乃是龍王的第七個兒子。睚眥龍首豺身,生性狹隘,嗜殺喜鬥,經常幻化成人形在人間四處作惡,由於他身具神力,無人能降伏,所以為禍一方多年,讓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日,睚眥幻為人形在太湖邊閑逛,正準備幹點壞事之際,就見一位英俊不凡,風度翩翩的公子正在岸邊點評湖中景色,言語無意中提及到妖龍興風作浪之事。小心眼的睚眥一聽這話,馬上就火了。他心想,這小子不是在罵我嗎。於是睚眥現出原形衝向岸邊的那個年輕公子。誰知道年輕公子早有提防,躲過了睚眥的攻擊,拔出隨身寶刀大聲喝道:“妖孽,今日我便要為民除害,斬了你這孽畜。”
睚眥聞言,怒不可遏,與年輕公子鬥在一處,激鬥數百回合後,年輕公子瞅準時機將睚眥一刀斬殺。這個年輕公子便是益州刺史王濬。原來王濬聽聞了睚眥的惡行後,決定為民除害,所以才化妝成翩翩公子前來除妖。
不久之後,此事便傳至晉武帝司馬炎耳中。他特命能工巧匠打製了一把削鐵如泥,切金斷玉的寶劍,劍柄用純金做成睚眥樣貌,賜予王濬。當時晉武帝司馬炎正打算攻打吳國一統天下。而此時在吳國境內流傳著一首童謠:“阿童複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王濬的小名就是“阿童”,正應了童謠之言,而且他還殺了“水中龍”睚眥。於是司馬炎拜王濬為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統帥蜀地兵馬伐吳。王濬揮兵東進,一路上兵不血刃,勢如破竹,最後迫降吳主孫皓,幫助司馬炎完成了一統江山的大業。
王濬出兵伐吳祭拜水神時曾以睚眥寶劍立誓,若是伐吳成功,便將此劍獻與水神。滅掉吳國後,王濬非常喜愛這把睚眥寶劍,所以沒有舍得將其墜入江中獻與水神。後來一日,王濬在江中乘船時,睚眥寶劍突然自己從劍鞘中飛出墜入江中,從此不知所蹤。
東晉時,一漁人在夜間發現江中有五彩光華閃耀,以為水下有寶物,下水後撈到一把寶劍。後來,此劍幾經輾轉被謝安所得。謝安認出這是王濬丟失的那把睚眥寶劍,從此愛若珍寶,時刻佩戴在身。前秦苻堅伐晉時,謝安奉命抗敵,他以此劍立誓,若能破敵便將其獻與水神。後來前秦果然被東晉打敗。謝安跟王濬一樣,舍不得放棄睚眥寶劍,他命人仿造了一把劍投入江中。一日,謝安與友人泛舟江上時,隨身攜帶的睚眥寶劍突然自動飛出投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