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教給你中醫保健妙方,做自己的家庭保健師1(1 / 3)

第五篇教給你中醫保健妙方,做自己的家庭保健師1

第十八章保健可以更高效,簡單易學的疾病自查法

我們的體內自有"大藥"

人們生病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到醫院裏開藥或打針,其實有些疾病我們完全可以不用去看醫生,因為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個"藥鋪"。當我們感到不適或生病時,可以從自身的"藥鋪"中找到30至40種"藥"來對症治療,也就是說,人體自身完全有能力治愈60%至70%的不適和疾病。

就拿唾液來說吧,古代的養生家稱之為瓊漿玉液,經常吞咽唾液,可以灌溉腑髒、滋潤肢體。現代醫學認為,唾液中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成分,口腔若能分泌豐盈的唾液,不但可以潤滑、衝洗及滋潤口腔、喉嚨,保持它們的清潔,而且還能抗菌,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此外,唾液還可以幫助消化、促進口腔內的傷口愈合、抗衰防老及防癌。

當我們感覺傷心難過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流下眼淚。眼淚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藥,當眼睛裏進去小沙粒的時候,一流淚就能把小沙粒衝洗出來,所以眼淚能夠保護眼睛,排除異物,抵禦病菌對眼睛的傷害,還能促進傷口的愈合。當我們被不良情緒所控製,流淚也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人體中還有一種非常珍貴的"大藥"——母乳。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母親一般都會把孩子抱過來在懷裏拍一會兒,或者讓孩子吮吸自己的乳頭,這樣一會孩子就安靜下來了。這主要是因為人乳中有一種類似天然嗎啡的催眠物質,可以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不僅如此,人乳中還含有多種抗體,其中的一種抗生素,可以在12小時內將混入食物中的細菌全部"殲滅"掉。所以,從小母乳充足的孩子身體比較結實。

其實,除了這些看得見的天然藥庫外,人體內星羅棋布的經絡穴位等都是治療疾病的好選擇,隻要你懂得了如何使用它們,隻需要每天幾分鍾去刺激按摩它們,就會讓身體經常處於健康的狀態。

總之,人體自身其實就是最值得信賴的天然藥鋪,無論是一般的頭痛腦熱,還是讓醫生為難的疑難雜症,在身體上都能找到對症的"大藥"。或許咽咽唾液,按按頭皮,壓壓腳心,動動手指,就可以將疾病治愈了。

"小病扛扛就會好"是有道理的

在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了一生病就看醫生、吃藥、打針,總之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尋求外援,但是你是否注意到這樣的情況:普通感冒,如果不是很嚴重,即使不吃藥,一周左右也會自然痊愈。一些傳染性疾病一般隻得一次,比如天花,人得過一次天花後,就會對天花病毒產生一種抗體,當這種病毒再次侵犯時,人體自身就能進行有效的抵禦,病毒也就無法傷害我們了。

上麵的兩個例子說明人體自身就具有抗病的能力,所以,大多數疾病都能通過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來治愈,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毛病扛一扛就過去了",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所以,一些小毛病,像是感冒、頭疼、咳嗽、口腔潰瘍之類的,不要急著吃藥,采用自然的方法,多喝水、多吃蔬菜,不要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休息,幾天以後自然就會痊愈了。

咳嗽其實是在排出體內垃圾

咳嗽的時候不要急於服用藥物進行止咳,其實咳嗽是人體在排出體內的垃圾。人體內肺泡的薄膜就如同紗窗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布滿灰塵、汙物,這時我們就要及時進行清洗,避免灰塵和汙物堆積得越來越多,影響通風效果。同樣的道理,我們體內的肺泡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當肺泡的薄膜布滿了灰塵或汙物時,我們的身體就會通過咳嗽來振動肺部,使停留在肺泡薄膜上的灰塵和汙物脫離,這些"垃圾"脫落後就會和人體的體液結合成痰,在我們的呼吸道內膜表麵上,有許多細小的纖毛,這些纖毛負責把"垃圾"運送到咽喉,然後排出體外。

如果一個人所處的環境非常不好,空氣中總是布滿粉塵,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會經常咳嗽,並且痰特別多,這就是因為他的身體是在通過咳嗽、排痰來把他體內的粉塵排出體外,從而保護他的肺部。

如果在咳嗽的時候通過藥物來止咳,雖然會暫時緩解咳嗽的症狀,但是導致大量的灰塵和汙物滯留在肺部,當這些"垃圾"越積越多的時候,我們的肺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進而損害健康。可以這樣說,在沒有完全排除肺內"垃圾"時就盲目地采取止咳方法來抑製咳嗽,就如同家裏著火之後,你不僅不去救火,反而在火上澆油一樣,造成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為了縮短這些垃圾在體內的停留時間,我們也可以借助主動咳嗽來"清掃"肺部,每天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做深呼吸,深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後主動咳嗽,使氣流從口、鼻中噴出,咳出痰液,從而保證肺部的清潔。

吃了不幹淨的食物拉肚子是好事

如果我們吃了不幹淨的食物,腸道在消化這些食物的時候,機體為保護自身會通過分泌水分和加快腸道蠕動來排出不好的腸內容物,促進不幹淨的食物排出體外,這就會導致拉肚子。

吃了不幹淨的食物會拉肚子,表明你的腸胃還是正常的,身體會對不幹淨的食物產生反應並能采取保護措施把它們排出去。而吃了不幹淨的東西不會拉肚子說明你身體的內部環境比那些不幹淨的食物還要髒,根本不會產生任何反應,這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之所以會腹瀉是因為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不被身體接受,或者是對身體有害的,身體才會啟動防護措施,將這些有害物質排出來,這和異物吸入氣管後會引起咳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懂這個信號,在腹瀉時服用止瀉藥來緩解症狀,導致體內的毒素沒有完全排出來,就會為日後的健康問題埋下了隱患。所以說,在腹瀉時服用止瀉藥,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在生活中,如果出現腹瀉症狀,我們可以采取空腹禁食的方法,讓腸胃得到徹底的休息,但在禁食的同時也需適時補充水分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以避免出現脫水、休克等症狀。

大人不愛犯哮喘,其實是身體虛了

哮喘是幼兒最常發生的疾病,其最初症狀就是一連串的咳嗽,特別是在感冒或運動之後,哮喘最初可能隻是夜間咳嗽。

幼兒之所以容易患哮喘,主要是因為幼兒的氣血比較充足,在受到寒氣侵襲的時候,身體有能力把這些寒氣排出去。在排出體內寒氣的時候,就會出現哮喘的症狀,當體內的寒氣排出幹淨後,哮喘的症狀也就會隨之消失。

那麼,為什麼大人不愛的哮喘呢?有的人說這是因為大人的抵抗力強,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氣血在不知不覺中就被透支掉了,這就導致當寒氣入侵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已經沒有足夠的氣血來排出寒氣,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哮喘的症狀了。

所以說,如果一些人長大以後,不再輕易犯哮喘、感冒這類疾病,千萬不要高興得太早,以為是自己的抵抗力增強了,因為這很可能代表著你的身體已經虛了。

另外,有的人常說自己的身體很好,從來不感冒,臉色通常是黑而且幹,從外表的症狀上看,他們體內的寒氣已經很重了,但是由於他們的氣血嚴重不足,已經沒有能力排除深藏在經絡和髒腑中的寒氣。因此,這些人隻有通過日常的保養,使氣血提升上去,徹底排除體內的寒氣,才能使臉色變得紅潤起來。

發燒是殺死病菌的好方式

在生活中,當孩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因為害怕發燒危害身體健康,所以父母總會想盡辦法替孩子退燒,但是,發燒真有那麼可怕嗎?

在一般情況下,人的體溫一般保持在37℃上下,即使有波動,範圍也是很小的。人體產熱主要依靠肝髒、肌肉等器官分解含碳元素的營養物質,產熱的"燃料"主要來源於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不過很多散熱的方式是我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

人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酶,但酶隻有在恒定的體溫下才能發揮作用,過高和過低的體溫都會影響酶的作用,從而不利於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當人體體溫升高到還不至於影響生物酶的活性時,人體內的免疫係統會更加活躍。研究證明,當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升高時,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比正常體溫下的吞噬能力強;人體中一種可以消滅病菌的抗體的滅菌能力也加強了,這些變化對保護機體免受病菌侵害十分有利。

所以說,發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它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當細菌、病毒入侵人體導致體溫調節失去平衡時,機體就會通過發熱來使體內的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肝髒的解毒功能增強,從而協助人體消滅入侵的病原體,如果這個時候亂用退燒藥,反而會影響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發燒溫度在38℃左右時,我們隻要多喝點水,增加營養,吃一些清淡泄熱的食物就可以了。

發燒雖然是增強身體抵抗力的一種自然反應,但高達39℃以上的體溫就像是失去控製的脫韁野馬一樣,產生一係列不適症狀,使機體受到損害,這個時候就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采取降溫措施。

疼痛:提醒你身體的某個部位出毛病了

疼痛雖然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恐怕沒有人會願意永遠失去痛覺,疼痛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感覺之一。

疼痛既是人體對疾病或創傷的反應,也是疾病的症狀。心肌梗塞可能表現為胸前區和左上臂、上腹區疼痛,甚至引起牙痛。常見的引起腹痛的疾病有急性腹膜炎、急性腸梗阻、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腦膜炎、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泌尿道結石、腸穿孔等。所以,當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有疼痛的感覺時,在尚未弄清楚疼痛的原因之前,最好不要服用止痛藥,而是應該找出痛因,貿然使用止痛藥隻能掩蓋病情,甚至貽誤治病的時機。而且許多止痛藥具有解熱作用,當風濕痛、神經痛、腰痛時,服用止痛藥會導致體溫降低,容易誘發其他疾病。

洗澡、用溫濕布擦身、針灸、按摩等方法可以溫暖患處,減輕疼痛。一般對慢性病可用溫濕的方法,對腰部、膝部的慢性疼痛,則可用冷濕布冷敷的逆療法。

噴嚏:排出身體內部的異物

當我們感冒的時候,通常會通過打噴嚏來排出一部分體內的細菌和病毒,隨著感冒症狀的好轉,打噴嚏的現象也會逐漸消失。當我們受到風寒侵襲的時候,人體也會通過打噴嚏的方式使身體內部器官產生熱量來趕走體表的微寒。當我們情緒不佳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打噴嚏的方式使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另外,鼻道如果受到花粉、黴菌等微小顆粒物質的刺激,人們也會通過打噴嚏的方式經由鼻道排出過敏源。

打噴嚏其實是人體自身的一種保護反應,偶爾打噴嚏還有益於人體健康,可以將體內的一部分病菌釋放出來,所以想打噴嚏時不要忍著,否則會把噴嚏中的細菌吞回到體內,給健康埋下隱患,還容易使咽部的細菌由咽鼓管進入中耳鼓室,從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人在打噴嚏時,上呼吸道會產生強大的壓力,口鼻都被捂住,不能得到緩解的壓力會通過咽鼓管作用於耳道鼓膜,嚴重時可造成鼓膜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