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運動性疾病的預防和防治
運動性疾病一般是指在健身運動中因運動負荷安排不當,運動知識缺乏,自我保健意識不強而造成的人體內功能紊亂所出現的疾病或症狀。常見的運動性疾病有:過度緊張、昏厥、低血糖、運動空腹病,肌肉痙攣、中暑、遊泳性中耳炎,運動性貧血,運動必哮喘,運動性胃腸道綜合征,運動性猝死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科學運動,強身健體,積極預防,遠離危險!
過度緊張
過度緊張是運動鍛煉中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承受能力而引起的一種病理狀態。多見於不經常運動,生理狀態不良,或傷病中斷訓練後突然參加劇烈運動,機體不適應或過分疲勞引起的緊張性反應,也可因飯後不久即進行劇烈運動而引起。
表現症狀
過度緊張病症常在劇烈運動或運動後即刻或短時間內發病。表現為頭暈、眼前發黑、麵色蒼白、全身無力、站立不穩,嚴重者伴有惡心嘔吐、脈搏跳動快速細弱、血壓明顯下降、嘴唇青紫、呼吸困難、心前區痛、心髒擴大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等症狀,甚至昏厥。
應對措施
一般情況下讓患者安靜平臥,注意保暖,可服用熱糖水或鎮靜劑,經短時間休息即可恢複。對嚴重的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應使其處平臥位,保持安靜,並以針刺或掐點內關、足三裏等穴;若發生昏厥時,可用指掐人中、百會、合穀、湧泉等穴位;對於呼吸或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與胸外心髒按壓術,並迅速送往醫院急救。
預防辦法
1.運動鍛煉基本較差者,不可勉強參加緊張劇烈的大運動量練習。
2.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平時要注意加強身體的全麵鍛煉,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
3.因傷病或其他原因中斷鍛煉者重新參加運動時,要避免立即進行大強度或劇烈運動,應逐漸增加運動量。
昏厥
運動性昏厥是在運動過程是或運動後由於腦部一時血液供給不足而使腦部缺氧而發生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的現象。造成昏厥的原因有多方麵。例如,在運動時精神和心理狀態不佳,受到驚嚇、過分緊張,長站立或下蹲稍久後驟然起立,劇烈運動後突然停下不動,舉重物時憋氣使勁增加胸內壓和肺內壓等都可造成胸部缺血而引起昏厥。
表現症狀
發生運動性昏厥時,鍛煉者突然失去知覺。發病前鍛煉者會感到全身癱軟,無力、頭昏、眼前發黑、耳鳴、惡心、出虛汗和麵色發白等。檢查時可見運動者意識喪失,心率和血壓異常,呼吸增快或緩慢。一般患者短時間休息,神經可迅速恢複(其他原因引起者,應立即送醫院救治)。
應對措施
讓患者處於仰位並把下肢抬高,鬆懈衣領和束帶,注意保暖,並做雙肢向心性重推拿或揉捏,必要時嗅以氨水或點掐(針刺)人中、百會、湧泉等穴。有條件者應給氧氣和靜脈動注射25%~50%葡萄糖40~60毫升。如有出現嘔吐現象,應將病人頭偏向一側,以免因舌頭後墜及嘔吐物堵塞氣道而妨礙呼吸。如呼吸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若伴有心跳停止,應同時進行胸外心髒按壓。患者醒後可給以熱飲料飲用,注意休息。若患者神誌未能迅速恢複,應送醫院作進一步處理。
預防辦法
1.加強平時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2.運動者經過係統的訓練,提高心血管功能,可以有效地克服這種循環障礙。
3.疾跑後不要立即停止,應繼續慢跑,並注意深呼吸。劇烈運動後,應休息半小時再洗澡或沐浴。
4.運動水平較差的運動者和青少年,憋氣時間不宜過長。
低血糖
正常人在早晨空腹時每100毫升的血液中,血糖濃度在80~120毫克之間,當100毫升的血液中,血液濃度低於55毫克時,就會出現一係列症狀,這就是低血糖症,當低於10毫克時,人就會出現深度昏迷。在體育運動中本病多發於長跑、自行車、長距離滑雪、滑冰等運動項目的運動中或異結束不久。原因是長時間劇烈運動使體內血糖大量消耗而不能及時補充。運動前饑餓,空腹時間長或因情緒因素引起機體糖代謝紊亂等因素。
表現症狀
輕度患者有強烈的饑餓感、疲乏無力、心慌、頭暈、麵色蒼白、出冷汗。較重者神誌模糊、言語不清、煩躁不安或精神錯亂、四肢發抖、步態不穩,甚至昏倒。檢查時,脈搏跳動細而弱,呼吸短促,瞳孔擴大,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至40~50毫克以下,嚴重者可低至10毫克。
應對措施
有可疑症狀晨,進行休息,喝果汁150毫克左右或吃10~30克的糖,並注意讓患者平臥、保暖,一般經短時間處理症狀可消失,對昏迷者可進行靜脈注射或點滴高滲葡萄糖溶液,同時指掐人中、湧泉、合穀等穴,並請醫生處理。
預防辦法
1.平時缺乏鍛煉的人,空腹饑餓或患病未愈者,不要參加長時間的劇烈運動。
2.進行長時間耐力運動2小時前可按每千克體重進食1克糖。
3.參加長距離跑的運動者,途中應補充含糖的飲料。
運動中腹痛
在運動中或運動結束時發生的腹部疼痛稱為運動中腹痛此病多發生在長跑、自行車、劃船、長距離行走等運動項目中且主要發生在提高運動速度和強度時,腹痛的部位多在心窩部,右上腹,其次是左上腹,和肚臍周圍,一般男性多於女性。
發病原因與缺乏鍛煉的很大關係,特別是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由於心髒功能差,心髒搏動力量弱,影響靜脈血回心從而引起肝、脾鬱血腫脹,增加肝脾被膜的張力而發生腹痛。飯後立即參加運動,運動前吃得過飽、喝水過多或空腹運動都可引起胃部脹痛。運動前不做準備活動功準備活動做得不充公即進行劇烈的運動,由於運動負荷增加過快,心肺功能跟不上肌肉工作的需要,致使呼吸肌缺氧,導致腹痛的產生。內髒器質性病變(如膽囊炎、潰瘍病、慢性闌尾炎和肝脾疾病等),運動時可使病位受到刺激也可產生腹痛。
表現症狀
腹痛的部位主要因發病原因而定,由肝脾鬱血引起的腹痛,肝痛在右肋部、脾痛在左肋部,疼痛性質為脹痛或牽扯性疼痛。飲食時間和運動時間安排不當,可能引起胃痙攣,其疼痛部位在上腹部,腹部大多在運動中或運動後不久出現。
運動性腹痛常具有這些特點:
腹痛,從幾個月到數年不等。多數人安靜時不痛,運動時才痛。患腹痛程度與負荷量大小和運動強度成正比。一般活動量小,慢速度運動時疼痛不明顯。隨著負荷量的加大,運動速度的加快強度的增大,疼痛才逐漸加劇。有的運動者僅在劇烈運動時出現疼痛,而平常運動時不明顯。經減輕運動速度,減小運動強度,做深呼吸或按壓腹部後疼痛可減輕。運動性腹痛一般用保肝藥物無效。
應對措施
運動中出現腹痛時,鍛煉應適當減慢速度,加深呼吸,調整呼吸與運動節奏(如3步一吸氣或4步一吸氣),按壓疼痛部位或彎腰慢跑一段距離,一般疼痛可減輕或消失。如疼痛仍不減輕,就應停止運動,口服解痙藥物,(如阿托品、顛茄、普魯本鋅等),點掐或針刺足三裏、內關、大腸俞等穴,並熱敷腹部。如果以上做法無效果,就應請醫生診斷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