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變消息傳到卓尼各地,群情激憤,各旗民兵紛紛集結,首先襲擊了在博峪(今卓尼縣木耳鎮)的叛亂分子,擊斃了首惡姬從周等人。在追擊博峪及追趕姬從周時,魯大昌的部隊從洮河北岸向藏兵射擊,掩護叛亂殘餘分子逃往岷縣,在魯大昌處得以豢養保護。爾後由魯大昌保送到蘭州警官班(軍統特務訓練班)受訓。
當時卓尼聚集民兵萬餘人聲言暴動,為土司報仇,並電報省政府,要求懲辦殺人凶犯首惡魯大昌。國民黨當局迫於形勢,派田昆山前來處理事變,宣布由楊積慶次子楊複興繼承父職為卓尼第二十代土司,並任命為洮岷路保安司令。
肖華同誌在《憶紅軍長征在少數民族地區》一文中寫到:“在甘南,卓尼土司楊積慶受紅軍政策感召,主動撤出鐵部(現迭部縣)防務,並將鸚哥花園倉糧幾百石接濟過境紅軍,由於紅軍爭取了民族、宗教上層人士的合作,為紅軍爭取了戰機,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流血和損失。”
《大公報》著名記者範長江在此前訪問過楊積慶後,曾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稱楊積慶:“他雖身居僻壤,未邁出卓尼一步,但每天都看全國各大報紙,及時掌握國內外形勢,他在上海、天津等地設有商行,他們之間有書信來往,他的思想激進,易於接收新事物,推廣先進技術和文化,時逢國難當頭,日寇發動了侵華戰爭,他很關心政局,憂國憂民感慨激憤”。
1994年9月,在彭德懷、王震等人的感召下,楊複興率部起義。
1950年,楊複興宣布廢除卓尼土司製度,從此結束了卓尼500多年的土司製度曆史,成為卓尼曆史上的最後一任土司。至此,始於1418年卓尼土司製度,在先後經曆了明、清和民國三朝,共20代,532年後,終於宣告結束。
1950年2月,楊複興在內蒙阿拉善與蒙古親王達理紮雅之女達芝芬成婚。婚後,他們乘坐汽車返回甘肅途中,在西安,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元帥熱情接見。席間,彭總談起當年紅軍北上途徑甘南時,曾得到過楊積慶土司的大力支持,並對楊積慶土司的犧牲,表示沉痛哀悼。同時還希望楊複興繼承先父遺誌,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多做貢獻。
甘肅省委、省政府於一九九四年追認楊積慶為革命烈士。為了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二00一年六月,在卓尼建成了楊積慶烈士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原代總參謀長,原中央委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將軍為烈士紀念碑題寫了碑名。二00二年十二月十日,卓尼縣委、縣政府將楊積慶烈士紀念館命名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00五年一月三十日,經甘南州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將楊積慶烈士紀念館列為甘南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00八.十一.一日淩晨五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