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脾髒下(1)(1 / 3)

下脾髒下:此三字原無,據目錄補。

熱痢第七

論曰:餘立身以來,二遭熱痢,一經冷痢,皆日夜百餘行,乃至移床就廁,其困篤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尋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情驕倨,良藥苦口,不能克己早餌,朝遇暮過,望其自瘥,疾熱日增,胃氣漸弱,心力俱微,食飲與藥皆不能進,既不時愈,便稱痢病難治,斯皆自誤也,學者須深達斯旨。然此病隨宜服一物,皆得瘥之,惟須力意苦己服食,以瘥為限,則無不愈也。又大須慎口味,重者瘥後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驕恣者,不能自慎,興言於此,以為至慨至慨:宋本作“天橫”。矣。古今痢方千萬首,不可具載,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雖然弘之在人也,何則?陟厘丸、烏梅丸、鬆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溫脾湯、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疳則赤自相雜,無複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幹薑;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當,痢者複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醋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幹、脯醬粉鹹。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

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而譫語者,腹內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三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堅者,急下之。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

風寒下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一作浮,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下利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身軀疼痛,急救裏,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藥輩。

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麵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脈大浮弦,下當已。

下利,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醉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不溫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髒氣絕於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略例如此耳。

《秦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凡下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積冷積熱,及水穀實而下者,以大黃湯下之,強人勿過兩劑,皆消息五六日,更進一劑。其補澀湯不效者,三兩日可進一劑。

陟厘丸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協熱下痢;或醫已吐下之,腹內虛煩,欲得冷飲,飲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厘五兩漢中木防己六兩紫石英三兩厚樸一兩隴西當歸四兩黃連二兩三歲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

上八味,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漬防己,極令潤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厚令一分,使厚薄悉等,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厚紙藉瓦上,布成,切防己著紙上訖,從頭依次翻,周而複始,令色槁燥,複漬向餘苦酒中,更出,著瓦上熬之,如此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各搗下篩畢,都合搗千杵。以餘二升苦酒漬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土下,須土氣通流,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其濃汁,如棗膏法以和藥,搗三千杵,頓丸皆如水中雞頭子大,分著數囊中,懸令陰幹,取燥,乃更盛著,及以蠟密封其際,勿令見風塵。此藥以三丸為一劑,平旦以井華水服一劑,晝服一劑,暮服一劑,皆以水服之。初服寧少食,當飾食水飧。欲服藥若食飲消,腹中調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瘥者,二三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劑。或時下不止者,當複更增,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藥未安調,當水飧助藥力,心中了然。然後可作羹臛,但當冷食之耳。若有時不喜冷食者,正是藥力盡耳,複益服藥,至一宿許,則複欲進冷也。若欲不複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不必須強多飲水也,自隨體調耳。久下虛,服之如法。禁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緣酒發藥力,令病者煩熱也。又禁辛物,及諸肥膩難消物,皆勿食也。若有風病,加防風一兩;人虛羸,可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腸胃損弱者,可加太一餘糧二兩半,取石中黃軟香者;若婦人產後疾,加石硫黃二兩;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一兩,依方消息之,無不得效也。《胡洽》雲:舊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鍾乳、礬石並禹餘糧各四兩,常以二月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