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脈沉弦。脈雙弦者,寒也。弦脈,狀如張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右手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師曰:遲者為寒,澀為無血。寸口脈微,尺中緊而澀,緊即為寒,微即為虛,澀即為血不足,故知發汗而複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丸治寒冷積聚方:
礜石桂心附子幹薑各二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之。
露宿丸主遇冷氣,心下結緊,嘔逆,寒食不消,並主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方:
附子烏頭桂心礜石各四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胡豆三丸,日三,加至下丸。藥耐寒冷,忌熱食、近火,宜冷食飲。
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臍下冷,百病,五勞七傷。第一令人能食,二強盛,三益氣,四有子,神驗方:
生地黃十五斤,取汁烏頭一百五十枚大豆三升半。
上三味,以除日口父咀烏頭,以酒一鬥半,和地黃汁,浸烏頭,至破日,絞去滓,納豆藥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而曝之,至汁盡藥成。初服,從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無病,食後服。四時合,並得二月三月為上時。藥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發白更黑,齒落更生。先病熱人不可服。
治心腹瘸冷,百治不瘥方:
曲末三升白術五兩幹薑桂心各三兩吳茱萸蜀椒各二兩。
上六味,冶下篩。以米飲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五劑,諸冷頓愈。無忌,空腹服之。
治積年冷病方:
蜀椒二兩香豉一升。
上二味,搗椒為末,和豉,更搗三幹杵。酒服如彈丸大七丸,日一服,食前服。
治諸冷極,醫所不治方:
馬藺子九升,淨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飲及酒下之,服訖須臾,以食壓之,服取瘥乃止。
赤丸主寒氣厥逆方:
茯苓桂心各四兩細辛一兩烏頭附子各二兩射罔加大棗一枚。
上六味,末之,納真朱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為度。一方用半夏四兩,而不用桂。
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桂心四兩生薑八兩。
上三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溫中下氣,生薑湯方:
生薑一斤甘草三兩桂心四兩。
上三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湯主虛羸懾懾,氣欲絕方:
甘草生薑五味子各二兩人參一兩吳茱萸一升。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納藥,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數劑佳。
茱萸硝石湯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年飲方:
吳茱萸八合硝石一升生薑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鬥,水解令得二鬥,煮藥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後如汙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養如乳婦法。
大建中湯主心脅中大寒大痛,嘔不能飲食,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麵下流,有聲決決然。若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其頭不可觸近方:
蜀椒二合幹薑四兩人參二兩飴糖一升。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湯如炊三鬥米久,可飲粥二升許,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大黃附子湯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三兩。
上三昧,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論曰: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即為寒疝。跗陽脈浮而遲,浮即為風虛,遲即為寒疝。凡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
寒疝繞臍苦痛,發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大烏頭湯主之,方:
烏頭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白蜜二斤,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七合,羸人五合,未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仲景名二物烏頭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