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的“小國情懷”與政黨博弈
國際研究
作者:柯弘毅 李家莉
【摘要】蘇格蘭獨立公投以蘇格蘭繼續留在英國框架內落下帷幕。在蘇格蘭人追求自治與獨立的進程中,“小國情懷”與政黨博弈是兩個重要因素。20世紀30年代以來,蘇格蘭民眾的“小國情懷”在英國的衰落中被喚醒,民族黨的崛起導致了蘇格蘭政壇各黨派就自治與獨立問題發生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蘇格蘭人的“小國情懷”不斷被催化。
【關鍵詞】蘇格蘭 小國情懷 獨立 政黨博弈 蘇格蘭民族黨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標識碼】A
蘇格蘭,這個位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境內以北的高地國家,在2014年成為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焦點,頻繁見諸於報端。於2014年9月份舉行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已經落下了帷幕,蘇格蘭人以44.7%讚成、55.3%反對,選擇繼續留在英國的框架內。此次獨立公投之後,關注該事件的人們不禁會問:蘇格蘭人為什麼要獨立?獨立會給蘇格蘭、英格蘭乃至整個歐盟帶來怎麼樣的影響等種種疑問。本文將嚐試從“小國情懷”、政黨博弈的角度來探究蘇格蘭獨立以及公投的深層原因。
“小國情懷”的曆史溯源
“小國情懷”指蘇格蘭民族自20世紀以來在聯合王國中因地位下降與利益喪失的情況下所激發出來的一種分離情緒。回望英國曆史我們發現,英格蘭與蘇格蘭兩國自18世紀以來的合並之路並非一帆風順。1704年,蘇格蘭國會出台《安全法令》(Act of Security)拒絕加稅,並避免卷入英格蘭主導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此時的蘇格蘭看上去並無意與英格蘭聯合成為一個國家,反而希望撇開英格蘭亂局。而英格蘭方麵為了達到合並的目的,於1705年出台了一部《移民法令》(Act of Alien),法令規定:將蘇格蘭人視作外國人,英格蘭及其殖民地禁運蘇格蘭生產的亞麻、牲畜與煤炭製品。上述貿易占到了蘇格蘭對外貿易的一半左右,無疑引起了蘇格蘭民眾的強烈反響,出現了相當程度的“排英情緒”。蘇格蘭民眾希望保持兩個王國正常往來的現狀,英格蘭能夠不以限製蘇格蘭貿易的方式強迫兩國結成一個聯合王國。然而蘇格蘭的商人希望能夠與英格蘭的殖民地進行通商,並將小麥、牲口與煤炭運送到英格蘭以獲取利益,而通過他們所掌握的大量議席與勢力,加之英格蘭人送來的賄賂,使得蘇格蘭議會批準了1707年《蘇格蘭合並法》(Act of Union with Scotland)。但對於蘇格蘭民眾來說,如此合並就像是“強扭的瓜”,顯得不是那麼甜。這樣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為民眾內心“小國情懷”的不斷滋生提供了溫床。
從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簽署《蘇格蘭合並法》兩國合並,蘇格蘭與英格蘭都打著各自的算盤,蘇格蘭因為貧窮而想要得到《航海法令》(Navigation Act)與低廉土地稅的好處,這是蘇格蘭作為一個獨立王國所無法獲得的優勢條件;而英格蘭則通過合並將蘇格蘭納入自己的市場體係內,並且使得蘇格蘭與法國的聯盟永久破裂,達到了“建立藩屏,拱衛國家”的好處。英格蘭人雖然做出了經濟上的部分犧牲,但是與蘇格蘭的合並卻使其奠定了19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基礎。兩次發動鴉片戰爭的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蘇格蘭與英格蘭兩國,在通過利益關係,而非民族認同的背景下聯合。這樣的聯合勢必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狀況下產生分裂的趨勢。
這個簽署過世界上第一份獨立宣言—《阿布羅斯宣言》(Arbroath Declaration),誕生過大衛·休謨、亞當·斯密等哲人,發明了青黴素、蒸汽機、橡膠輪胎的民族,其民族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進入20世紀之後蘇格蘭精英階層在整個英國精英階層中的地位急劇下降而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發言權;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聯合中獲得紅利減少;二戰結束後,西敏寺在國內問題上更多的關注造成了本來便微妙的國內政治更加飄搖;以英格蘭利益為代表的英國中央推行“同質化”(homogenization),引起蘇格蘭民眾不滿①;19世紀原本在新聞報道中多將蘇格蘭與英格蘭並稱的習慣,到20世紀特別是1945年之後卻多將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郡放在一起。以上種種使得生活在這個國家中擁有強烈民族自豪感的蘇格蘭民眾心生失落與不滿,並由此萌生了謀求獨立的“小國情懷”。
“小國情懷”與蘇格蘭民族黨的崛起
20世紀以來,蘇格蘭民眾對於自治權的追求的事例不斷湧現。蘇格蘭民族黨成立於1934年,由偏左翼政黨蘇格蘭國家黨與偏右翼的蘇格蘭黨合並而成,以蘇格蘭獨立為主要政治目標,與蘇格蘭民眾的“小國情懷”相契合。蘇格蘭民族黨在建立之初還不能稱之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政黨,因為在當時蘇格蘭民族黨內對該黨的組織形式還有所爭論,一部分人建議僅僅將其作為一個參與蘇格蘭獨立運動的壓力集團進行構建,而另一部分人則建議將民族黨建立成一個參與英國大選的正規政黨,②而非僅僅是作為一個推動單一目的的壓力集團,進而通過政治訛詐的方式來實現權力下放乃至獨立的訴求。直至1948年,蘇格蘭民族黨才能算是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因為就在這一年,蘇格蘭民族黨開始以一個獨立政黨的身份登上英國政治舞台,並且明確規定了黨內所有擔任公職的黨員都不能再參加其他黨派。
“詹寧斯爵士早在1941年做出的斷言:‘大不列顛是一座居住著高度同質化人口的蕞爾島嶼。很少有人會把自己單純的看作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這段話寫於二戰方酣之際。”③在這一時期,整個大不列顛王國麵對共同的敵人—法西斯國家曾經同仇敵愾,二戰為整個聯合王國帶來了短暫的整合性。因此,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裏蘇格蘭民族黨並沒有受到蘇格蘭民眾的廣泛支持。隨著戰爭硝煙的散去,英國殖民體係土崩瓦解與英國經濟的下行趨勢,對蘇格蘭地區的礦業、造船業和紡織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麵效應。在這樣的環境下,蘇格蘭民眾的“小國情懷”再次萌發。
1967年以來,英國進入經濟的危機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工黨與保守黨在政策上的失敗使得民族黨的支持率迅速上升。也就是在這一年的英國大選中溫妮·尤因成為了蘇格蘭民族黨在英國議會中首位議員。現代蘇格蘭政治就此誕生,民族黨也向著蘇格蘭權力的中心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④與此同時,民族黨的候選人個數也在這之後的70年代快速增長,從1966年大選的23位候選人,陡然躍升至1974年的71位,⑤盡管民族黨在西敏寺的議員席位在1974年之後有所下降,但是其在英國大選中的候選人人數卻在接下來的幾屆大選中始終保持這一水平。這一時期也許絕大多數民族黨的選民並未完全站在蘇格蘭獨立的立場上,也並未完全把自己視為是蘇格蘭民族黨的忠實選民,⑥但是蘇格蘭選民對於工黨和保守黨這兩黨忽視蘇格蘭利益而激起的“小國情懷”卻使得民族黨的支持率從中上升,對於選民來說他們更加需要一個為更多蘇格蘭利益的政黨來代表自己。正是因為民族黨的迅速崛起使得1979年與1996年兩次“關於建立一個權力下放的蘇格蘭議會”的建議獲得成功,最終實現了蘇格蘭民眾期盼已久的自治夢。
進入21世紀之後,蘇格蘭民族黨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根據蘇格蘭民族黨官方發布的數據:2003年蘇格蘭民族黨僅僅有9450名黨員,而到2009則迅速增長至15644人,增長率高達65.5%。民族黨在蘇格蘭議會競選中的開支也從2003年的473107英鎊攀升至2007年的1383462英鎊,位居各黨派之首。在蘇格蘭民眾的支持下,蘇格蘭民族黨於2007年以一票的微弱優勢超越工黨,獲得蘇格蘭議會選舉勝利,組成少數派政府。2011年更是超越工黨,一舉組成多數派政府,這無疑為蘇格蘭的獨立進程注入了一針興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