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摸著大抵應該就是這麼回事,礦渣融化好,前置科技燒石灰已經點出來了,石灰可以作為爐渣的助熔劑,降低爐渣的熔點。
隻有爐渣融化,才能順利地排出去,否則的話,每煉一次就得浪費一個銅窯,就現在的生產力根本玩不起。
“花盆”的側壁上應該有兩個通風口,利用鼓風機往裏麵吹空氣,方便裏麵的木炭燃燒,提升溫度,否則溫度肯定不夠。
鼓風機好,四五個木環或者陶環,每隔一尺一個,外麵崩上一層獸皮,每次抽拉的時候,木環們的距離由一尺變成極為接近,獸皮被壓縮空氣排出。
伸直後因為有木環和陶環當骨頭,又會重新變成圓柱腔……大約想象成通廁所的皮椽子就行。
通風口的陶管橡子完全可以燒製出來,這個是最沒有難度的。
叫來那幾個多少有點專業眼光的泥瓦匠,在地上大致的畫了一張草圖,有點像是倒著的羊奶包的形狀,上麵尖下麵大。
橡子圍過來看了一眼道:“健,這個窯有多熱?那幾個燒炭的窯,裏麵的磚有些燒化了外皮,摸上去和冰差不多滑溜,要是太熱,就不能用磚了。”
陳健沒考慮材料問題,想了一下道:“估計比燒炭熱。”
“那就得用黃泥和陶土了,夯起來。”
“嗯,聽你的。”
商量好材料問題,陳健道:“那咱們先挖坑吧,要把地麵夯結實了,要不然水會向上滲。下麵最好留兩個煙道,生火防止窯受潮。”
“煙道沒問題,石頭磚頭我們都能壘。你是把窯建在煙道的上麵?”
“對,能撐住嗎?”
“應該可以。”
幾個新“學徒”飛奔回去取來了各種工具,開始挖坑。陳健和其餘“大工”則往這裏搬運石塊和磚。
在挖出的坑裏先壘出兩個煙道,上麵蓋上石板,然後再將黃土回填,三四十個人一同夯實,點上火燒的結實堅硬。
這花了一整的時間,一後確定下麵的夯土層很結實後,便開始和黃泥和陶泥,這兩種土的黏性極大,和起來十分吃力,好在人多。
用黃泥和陶土製成泥坯,先把底部盤出來。雖然原理和花盆差不多,但是開孔肯定不能在下麵,而是在側麵靠近底部的地方。弄出兩個向下傾斜的孔洞,一高一低。
高的往外流礦渣,低的往外流銅汁。盡可能將這兩個孔洞刮的平滑,以方便流動性不佳的金屬液向外流淌。
出銅的下麵也提前挖了一個深坑,方便在坑裏用陶罐子接銅汁;出礦渣的那邊直接就是山坡,礦渣可以直接扔到山坡下麵,可能礦渣裏會有金銀之類的金屬,不過現在而言這兩種金屬都是沒有意義的,也提煉不出來,所以直接當成廢料——金子是人賦予的價值,對現在的部族來還不如一把鐮刀。
底部壘好後上麵的就好了,傾斜的拱頂對狸貓來不是什麼難事,這個直徑隻有一步左右的圓頂可比炭窯的簡單多了。
怎麼也脫產練了三個月的手,熟能生巧,也有心讓幾個“學徒”們看看自己的本事,壘的飛快。
提前將鼓風的陶管向下斜插在中間位置上,最頂上留出加料口和廢氣孔,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個玩意。
至於是否好用,那就得等燒製出第一爐銅後看看效果了。
銅爐的厚度大約在一尺半,這個厚度足以隔絕溫度了。
通風孔的陶管多出來一尺,陶的導熱性很差,不用擔心把鼓風機的皮子燒焦。
幾張硝製好的皮子拿來,找了部族中縫紉的好手,將皮子縫好,將可能漏氣的地方抹上魚鰾膠,貼上皮補丁堵住。
做成後陳健拉了一下,覺得效果還不錯,需要用不的力氣,證明氣密性還行。
這樣算起來,冶煉一爐銅,不算礦石和輪休的問題,至少需要六個人:兩個推鼓風機的,一個掏礦渣的,一個接銅汁的,一個負責開關銅汁閥門的,一個在上麵隨時準備加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