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製造混亂的擲彈劍盾兵,陳健還集中了城邑中所有的木工和輪匠,用了十幾的時間製作了一輛簡陋的戰車。 WwWCOM
戰車大約有六麥尺長,由兩匹馬拉著,因為馬匹越多,就越難控製,而且因為馬奔跑起來的度不同,所以馬越多實際上戰車的度越慢。
戰車的標準配置是三個人,中間是禦手,隻攜帶一支短銅劍,平時的主要就是操控戰車的,隻有在戰車損壞後才下車進行步戰。
右邊的人手持改進的戈矛,有點類似於戟,可以刺擊,也可以在高衝擊的時候用戈鉤殺右邊的敵人,同時他的任務是防護戰車,以及在戰車陷進泥坑後跳下車墊好泥坑。
之所以站在右邊,是因為右手持兵器,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刺殺衝擊的範圍。
戰車左邊的人手持弓箭和標槍,這可比在馬上騎射要容易的多,在馬上顛簸而且不能借力,站在戰車上就可以很輕鬆地應對,用以在衝擊前箭射敵人,靠近後投擲短矛和標槍。
三個人的前麵有木板作為車廂,上麵蒙著獸皮防護,這屬於一種重型的衝擊戰車,主要就是用來打開缺口。
步兵想要戰鬥,必須要結陣,一旦陣型被衝散,步兵的命運就是被屠殺,這個時代的戰爭主要就看誰先能撕開對方的軍陣。
戰車在無馬鐙時代有著巨大的優勢,一旦衝擊起來,可以輕易衝開並不算緊密的軍陣。
而相對的騎兵,在馬鐙出現之前,農耕民族訓練騎兵的周期很長,訓練衝擊也需要極長的時間。
在此前陳健就已經規定各個部族的土地必須按照規定開墾,三個壟溝正好可以容納戰車的車輪,包括教會娥城種植的時候,也是硬性規定壟溝的寬度,即便那些木犁,也是五個壟溝的寬度正好和戰車車輪的輪距相等。
而且以夏城為中心,土地的壟溝也是嚴格按照東西南北的方向排列,正麵衝擊的話不會出現車輪顛簸的情況。
戰車不適合背麵突襲,最適合的就是剛正麵,尤其是現在這種並不算密集的軍陣正麵,可以隻要一次突擊,就可以讓對方的步兵陷入混亂出現缺口。
或許交戰過幾次之後,敵人為了對付戰車,或許會改進步兵的軍陣,可能會排列的極為緊密,用如同刺蝟一樣的長矛陣或是盾陣來頂住戰車的衝擊。
這也不用擔心,陳健訓練的擲彈劍盾兵就可以揮作用,利用黑火藥炸出缺口,密集的陣型正是黑火藥武器最佳的舞台。
到時候就看對麵指揮官的應變能力,是為了防止戰車衝擊組織密集的陣型?還是為了減少黑火藥的傷亡和混亂,散開軍陣?
無論怎麼選擇,至少在平原和家門口,戰役的主動權在陳健手中,隻要抓住對方猶豫的機會,就能扭轉戰局。
如今大部分的城邑都是沿河而居,選擇的都是平整的適合種植的土地,這也給戰車的揮創造了極佳的舞台。
這種重型的平原最強的衝擊兵種,花費極為昂貴,絕不是一個部族能夠憑借自己族人就能用得起的,而一旦這種戰車在戰爭中取得了極大的戰果,形成的威懾力會讓各個部族不會產生異心,讓新的軍事貴族階層逐漸擁有權利,同時又受到城邑的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