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呢?大河諸部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領。咱們夏國在糧食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糧食以防備災荒之年。所以夏郡、榆城、新華這三地都要開墾。不但要開墾,而且還要投入很多的人開墾。”
“這三郡相距數百裏甚至千裏,不論哪一處出現了災荒,另外兩城的糧食也可以運抵,不至於挨餓。如今咱們的鐵、銅、武器之類可以和別人交換,那是因為咱們的糧食夠吃,一但不夠吃了,他們未必會和我們換的。”
“這就又轉回來了咱們怎麼對待東夷人這件事上,因為你們也知道,新華城那裏並沒有太多咱們的人,夏郡動員族人前往東西二縣都費盡心思,何況去千裏之外?”
“所以新華城最主力的墾荒人,應該就是東夷人或是東夷人的奴隸。怎麼誘騙他們來到新華城?如果來了新華城仍舊是當奴隸,那麼在新華城和在東夷有什麼區別嗎?倘若如今咱們有十萬人,並且不會計較自己的得失,聽從王命欣然遷徙到新華城,那麼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十萬人足以把所有的東夷人都抓來當奴隸,還不用擔心他們的反抗,但是咱們有嗎?”
“既然沒有,所以就不能把他們全都抓來當奴隸。要記住一點,以後咱們在新華城和東夷人交戰的時候,不要把所有東夷人抓來當奴隸的事,那樣會激起他們全部的反抗。”
“就像是一把筷子,全都團結在一起,咱們想要折斷就很難。”
“對於那些靠近新華城的城邑,他們和咱們走得近,咱們就不去攻打;和咱們做對的,就一定要攻打;奴隸逃到新華城,可以允許他們耕種土地繳納賦稅,隻不過這土地是咱們的,工具也是咱們的,咱們要收的賦稅很高;甚至咱們可以喊出人並未生來就是奴隸的口號讓東夷的奴隸反抗他們的主人,以迎接王師。”
“目的就是將這一把筷子變成一根根的,從內部攪亂他們。吸引奴隸、鼓動平民、屠殺武士勇士、逼走領親貴這些掌握了東夷祭祀、語言、禮法、風俗的人。”
“東夷和咱們共享一條大河,最終隻能有一種文字一種風俗一種祭祀,而那些奴隸懂嗎?根本不懂。他們的下一代就可以認為自己就是夏國人,就是大河諸部的人,因為那些傳、祭祀與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又沒有文字、曆史,他們隻需要吃上幾年飽飯。”
“但是大河南邊的那個族群又不一樣。他們不是比東夷更有威脅,但是那裏悶熱潮濕,不適合咱們征戰。但是放任他們展下去,百年後可能就會諸部團結在一起,甚至從咱們這裏學會了文字和官製,從而讓他們的曆史傳播下去。”
“咱們要在處理完東夷的事之後,向南遠征一次,打垮他們的部族領,讓他們百餘年內不可能統一團結在一起,等到咱們的後代人多了,再慢慢在那裏築城遷徙過去。”
“畢竟,那裏和草原還不一樣,那裏也適宜耕種。隻要適合耕種的地方,都應該是咱們的土地。”
“這件事可能就是咱們今後十年,甚至二十年要做的事。”
“但是不管怎麼樣,在咱們這些人死之前,要完成三件事。大河諸部有一個共同的王;滅掉所有明白東夷禮儀、文化、傳唱詩歌的人,或是將他們驅逐到遙遠的苦寒之地;南下征戰一次擊潰南邊族群的大領,毀掉他們最大的城邑,讓他們陷入征戰。”
“人總是要吃苦的,咱們這一代人吃了苦,後代的人便可以不用吃這苦。地雖大,但終究有盡頭,孩子越來越多,適合耕種的土地就有那些。如今看起來土地一個銅幣都不值,到處都是,人才是最貴重的;但總有一,人會比土地更低賤。就像是鐵一樣,在咱們冶煉出來之前隻是一堆破石頭,可能隻需要一萬斤糧食就可以換來一座礦山;但如果現在的話,其餘城邑現了鐵礦,又怎麼可能是一萬斤就能換來的?”
“在這裏的諸位,曾經有我的血緣親族、有夏城老親族、還有逃走到大野澤的奴隸……但如今諸位都是夏國人,都是大河諸部的人,我們之前的種種矛盾爭鬥如今都沒有必要,而剩下唯一要做的就是為後代準備下一片可以容納千萬人生存的土地。”
“先東後南,這就是咱們實現這一切的籠統辦法,所以今後的一切都要以這個基礎準備。”
“如果不知道五年後要幹什麼,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夏國吏;如果不知道十年之後要幹什麼,也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夏國高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