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留學廣角
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去偽存真、逐步逼近真理的漸進式過程。不盲從、不迷信、不跟風理應是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特質,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理應是科技工作者的價值追求。隻有形成“標新立異型”的特色文化,中國的科技界才有希望湧現出一批喬布斯式的人物,擔當起為中國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作出創新貢獻的責任。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是:(1)大化學的科技革命;(2)新生命科學和技術革命;(3)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革命和新的信息及互聯網革命;(4)物理科學的革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
我國留學低齡化趨勢近6年一直平穩,並沒有像媒體說的那樣加劇或者特別嚴重。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
要建立十八大提出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在新的地方尋求突破,即增量領域的改革相對容易,而存量領域的改革阻力相對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增量領域,可以率先作為改革試點。一旦改革在增量領域取得成功,存量領域就會自然產生改革的內在動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
一個創新產品的審批效率極其低下。完成這些審批,如果順利的話可能需要一兩年,慢的話可能就要三五年。誰有錢燒這麼久?誰有耐心等這麼久?潛心研發的產品往往在最具競爭力的市場窗口期,被雪藏在繁冗的報批文件中。從產品到商品,這是工業革命的關鍵一役,如果政策在這個環節失靈,甚至成為拖累,那麼不管前期的投入有多大,都意味著付之東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
當我決定回國創業時,親戚、朋友都問我,回去能適應嗎?能成功嗎?我說,我回答不了這些問題。隻有試試,才能知道是否成功。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萊恩精機(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暢誌軍
不少大學和研究所的招聘條件特別強調對外國專家或海外背景人士的優先考慮。如此,科技工作者被人為地分了三六九等。一等一的是洋人;一等的是海外留學的或有海外背景的;二等的是院士;三等的是“973”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工程獲得者;四等、五等、六等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這不正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亞生
科學的事實說明,隻靠智力,無法取得最終成功,而隻靠、或主要靠認真執著,也可以做出科學成就,也可以領先世界。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