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天之間 檀島歲月(上)(1 / 2)

海天之間 檀島歲月(上)

學聯歲月

作者:楊明

有這麼一塊土地,在海天之間,距離最近的大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也有2400英裏,這就是夏威夷。也許起初每個人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是最終我們都選擇了這裏,飛越千山,遠渡重洋,來到夏威夷大學,相聚在夏威夷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以下簡稱“學聯”)。學聯由我們每個人組成,而我們僅僅是學聯曆史上的一頁……

引子:來到夏威夷

追本溯源,一切都要從來到夏威夷說起。“你為什麼要來美國?為什麼要到夏威夷?為什麼要去夏威夷大學?”這大概是身在夏威夷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簽證時最常遇到的問題。2008年7月,北京,當我站在簽證官麵前,我的回答是“我為求學而來”。我要到夏威夷大學亞洲戲劇係學習和研究代表了中國古典戲曲最高成就的昆曲,而我的導師是研究中國戲曲的世界權威。

我在國內的求學經曆相比很多人來說已經是相當豐富多彩了,而我出國求學的決定,也同樣讓不少人感到意外:我已經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7年,還作為北外專家組成員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授課,為什麼還要遠赴海外,重做學生?讀研時,我的專業是翻譯理論與實踐,我向來喜歡古典文學,但唐詩宋詞元曲的翻譯都有人做過,所以按照研究生導師的建議,我的畢業論文寫的是明清傳奇的翻譯策略,而明清傳奇,通俗地說,就是昆曲的文本形式。我的碩士論文答辯是在2001年5月10日,8天之後,也就是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共有19項文化活動和口頭文化表現形式得以入選,其中就有中國的昆曲。這當然是巧合,但也有些注定的味道。我開始密切關注昆曲的最新發展,並且隨著觀看演出的增多,關注的要點從昆曲的文本逐漸轉移到作為戲劇形式的昆曲上來。我希望能夠深入研究昆曲在21世紀的保護和發展,這要求結合當今的時代性,以及國際化的趨勢,所以經研究生導師推薦,我來到了夏威夷大學。

我在夏大的博士生導師是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教授,中文名字魏莉莎,1979-1981年間作為中美建交後首批美國交流學者來到中國的南京大學,通過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引見,拜梅蘭芳的關門弟子沈小梅為師學習京劇,並在江蘇省京劇院觀摩演出和排練,1980年在南京進行了2場彙報演出,劇目為梅派代表作《貴妃醉酒》,大受好評,得到“洋貴妃”的美譽。1985年,她與文化部派出的專家團合作了第一部英語京劇《鳳還巢》,並從1990年起與江蘇省京劇院合作,每4年推出一部英語京劇作品,迄今已有6部,分別為:1990年的《玉堂春》,1994年的《沙家浜》,1998年的《四郎探母》,2002年的《鍘美案》,2006年的《楊門女將》和2010年的《白蛇傳》。目前最新的劇目已在運作之中,眼下暫時不能泄露詳情,但有一點可以廣而告之的,就是絕對精彩!魏老師的學術成果與英語京劇演出,為中國戲曲在世界舞台上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她帶來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並使得她成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唯一的外籍會員。

魏老師的成就代表了夏威夷大學亞洲戲劇的傳統,其發軔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各種亞洲戲劇形式以英語呈現在夏大的舞台上,至今已有百年曆史。從廣義上說,這也代表了夏威夷獨特的人文地理傳統:東西交彙、文化融合。舉個小例子。走在夏威夷的大街上,你會發現白人是這裏的“少數民族”,亞裔占據了人口多數。在這裏,不僅隨處可見中國同胞,甚至不時可以聽到字正腔圓的中文從不同膚色的人口中說出。亞洲、特別是中國文化的傳播可見一斑。所以,每當新來的同學和朋友驚問:“我真的來到美國了嗎?”我總是笑著借用一位學長的話回答:“不,你是在夏威夷!”

見到中國人

來到夏威夷,未識學聯,先見到中國人。我獲得了一份夏大亞太研究學院中國研究的獎學金,要求我以“學生學者”(Student Fellow)的身份住在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簡稱EWC)的宿舍,並參加其各種活動。

我是2008年8月18日那天到夏威夷的。下了飛機,來到學校,辦好入住手續,已是中午,雖然身無長物,但難抵饑腸轆轆,於是從行李中拿出老母所贈抗饑靈藥——方便麵,走向廚房,看看有無加工之法。到了廚房,還沒進門,就聞到中式菜肴的芳香,推門而入,隻見煎炒烹炸,一派中餐館飯口兒的繁忙景象,真是要讓人活生生地“直把他鄉認故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