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過縣委一幫人修改加工,被推薦到省裏《湖西日報》上麵的農村專版刊登。文章署名不再是梁安邦而是變成了南江縣委辦政研室,隻有後麵的執筆人順帶了他的名字。《湖西日報》是湖西省的聲音,幾乎是全省領導人願意看的報紙,有時候不一定是因為關心,官場上麵的人講究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報紙就是一個地方的風向。
這篇由地方鄉鎮選送的文章,水平卻不是一般的鄉鎮領導能夠寫得出來的。剛來省裏的栗邦國副省長就是被這文章吸引。梁安邦這個名字有點意思。這是當時的栗副省長的心裏想法。從中央空降下來的栗副省長出身名門,可說是全省最為年輕的副省級幹部,才四十出頭的年紀,大有發展前途,對中央的政策是比一般人要知道的多些,這篇文章正好把握住了中央馬上要進行的西部大開發,全國確定東中西三個發展區域,能夠這樣說的人不簡單。
栗副省長心裏惦記,吩咐秘書秦凱去查查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這篇文章是不是這個叫梁安邦的一手寫的。依照官場的一般習慣,署名的作者不一定是真正寫文章的人,真正寫的人可能是後麵執筆者。
秦凱還要去查這個梁安邦嗎?這不就是自己早就認識的那個鄉鎮幹部,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當中的那個嗎?對梁安邦能夠寫出這樣水平的文章,秦凱是似乎不覺得奇怪,一個有遠見提議銀行搞股票交易的金融學研究生看清這個問題應該沒多大事。
梁安邦不知道這篇文章的價值,這時候的他在忙於縣裏的安排,全力準備到開發區上任。在縣委、縣政府征求鎮裏人事意見時,他提議了劉遠山副鎮長接手,提這個建議他完全是本著北湖鎮今後的發展,從劉副鎮長的身上他看出了這個人守成有餘開拓不足。北湖鎮已經打開局麵,有劉書記把關,加上劉副鎮長的同心協力,北湖鎮的發展隻會向前走。
對他的升遷,劉書記是表示了十分的高興,又有點惋惜說:“安邦,真是可惜呀,俺倆搭檔隻能到此為止了,不過俺著實是為儂高興,俺說過你會走得更遠,老哥我在這裏預祝你前程遠大,隻是俺還有一句話不知該不該講?”
他真誠的說:“老哥,不管今後俺走到哪裏,儂都是俺的老哥,跟儂這幾年的搭檔是俺人生當中最愉快的事情,俺永遠都會記得,俺倆還有啥話該不該講呢。”
“既然安邦儂這樣說,俺就不客氣了。俺相信儂以後的人生道路肯定是會更高,希望儂能夠記住儂自己說過的,當官是幹什麼的。隻要老弟儂記住自己的職責,儂這個官當得越大為老百姓做的事情就會更多。”
“俺一定會記住這句話,俺不會忘記自己說過的。不過,老哥,俺也想在離開時對儂說句話,可以嗎?”
“好啊,安邦,儂總是這樣客氣,還是沒有徹底把俺當作老哥看待呀。”
“老哥,這儂可冤枉俺了,俺是從心裏尊敬儂,儂既是俺的搭檔領導,更是俺的朋友,這一點可不能改變。”
“好好,儂這麼說俺心裏高興了,不過今後儂可是俺的領導,不需要再這樣客氣,俺倆都少計較官場上麵的禮節,就更好。兄弟之間無需這麼多的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