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飛周遊
自從電影《建國大業》上映後,人們習慣於把看明星紮堆的電影稱為“數星星”。2011年的12月28日,南京也上演了一部讓羽球迷們“數星星”的羽壇大片:在江蘇羽毛球隊成立40周年慶典上,50後的孫誌安,60後的楊陽、趙劍華,70後的葛菲、顧俊、張軍,80後的蔡贇、陳金、盧蘭,90後的王適嫻,江蘇培養的幾代世界冠軍齊聚蘇寧諾富特酒店,共同慶祝江蘇隊的40歲生日,中國羽毛球隊總教練李永波也專程從北京趕來道喜。
往事如煙:從舊倉庫開始起步
江蘇羽毛球隊人才輩出。上世紀70年代,這裏產生了江蘇省第一位世界冠軍孫誌安,接著,徐蓉也加入了世界冠軍的隊伍;80年代,世界冠軍陣容進一步擴大,不僅新增了吳健秋,楊陽、趙劍華還躋身於世界羽壇“四大天王”之列;90年代,特別是李永波總教練領導國家隊之後,球隊進入了發展黃金期,更多的隊員入選國家隊,產生了中國第一對奧運會羽毛球女雙冠軍葛菲、顧俊和首個奧運會羽毛球混雙冠軍張軍,以及世界冠軍孫俊、劉永、戴韞、錢虹等。進入新世紀,新秀不斷湧現,蔡贇、陳金、盧蘭、徐晨、王適嫻均進入世界冠軍的行列,並成為當前國家隊征戰世界羽壇的重要力量。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回憶起往昔歲月,江蘇老一輩羽毛球人都感慨萬千。1971年,兩名網球教練和14名體育苗子拚湊成了江蘇羽毛球隊。作為一個“新生兒”,球隊沒有溫暖的搖籃,甚至沒有固定的家。結束了建隊之初在福建、廣東的集訓漂泊回到南京後,等待球隊的依然是漂泊。因為體院沒有場地,球隊隻能寄居在岔路口空軍氣象學院,從破舊倉庫中開始起步。
“現在訓練館裏都有空調,宿舍就和豪華賓館一樣。想想我們那時,宿舍是部隊倉庫改的,密不透風,一扇窗戶都沒有。冬天像冷庫,夏天又好比烤箱,也不知我們是怎麼忍下來的。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天還要雷打不動地堅持一天四練,早晨5點就要出早操,上下午和晚上都要訓練。”當時的情景,現任江蘇隊總教練孫誌安依然記憶猶新。
“洗澡比訓練還辛苦!”當孫誌安說到這裏時,很難想象領獎台上榮耀的背後是生活的艱辛。“那會兒部隊澡堂一周就開一次,我們隻能找來現在烤山芋常見的那種汽油桶,下麵放上木屑花,上麵架著汽油桶燒開水洗。用那個家夥燒水,到處都是煙,非常嗆人。洗完澡下來,眼睛都模糊了。”這就是他深埋心底、不曾輕易說出的如“煙”往事。
當年住過的老倉庫早已消失,但在岔路口留下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卻深深地紮根於江蘇隊隊員心中,他們的奮鬥還在繼續……
星光燦爛:17個世界冠軍聚首
2011年12月28日下午3點,離大會開始還有一個小時,酒店大堂星光燦爛,江蘇幾代羽毛球明星親切交流,享受著大團圓的喜悅,溫馨的場麵俯拾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