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順坡下驢(1 / 2)

看到眾臣一個個群情激昂,劉山覺得有必要激勵下士氣,於是擺擺手說道:“各位愛卿,現在就說到了第四個問題-----北伐,這個可是咱們大漢的國策之一,不需贅言。可如何北伐,又該在什麼時候北伐,卻要好好的商榷。”

眾人聽到陛下第一次談起北伐,一個個伸長了耳朵靜待下文。

看著眾人一個個恭敬的俯首帖耳,劉山不禁倍感振奮,這些大臣受到眼界的約束,很多事情考慮的還不是很完善,趁著機會,劉山準備幫著他們好好的梳理一二。

“咱們就先說說在怎麼樣的形勢下北伐才能夠成功,公琰先生,你也是熟知軍事之人,你先說說你的看法。”劉山端起茶盅,輕輕的吹了一下沁香的茶葉緩緩說道。

“陛下”蔣琬一揖道:“要說北伐大業,臣以為陛下剛才論述的要點已經做出了詮釋,隻要遵循諸葛丞相遺策,做到足兵足食、後方穩定,北伐的基礎和前提就已經具備,再聯合盟軍找準時機,反之貿然北伐也就是徒費精力而已。”

向寵附和道:“不錯,首相此乃謀國之言。”

劉山眼睛微眯,不經意的問了一句:“要做到怎麼樣才算是足兵足食呢。”

眾人一愣,這麼簡單的道理陛下會不知道,問這麼個問題,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也是,足兵足食這個問題跟一加一等於幾一樣,都是聽著簡單的問題,可是要深究其本質,就會發現還真不好回答。

在後世,國人說話做事大都是“大概”、“差不多”啥的,基本沒有一個實在的數據支持,也就是這種“差不多”的理念,造成了國人個個都是理論家,說起來頭頭是道,做下去一文不值。

就說這足兵足食,怎麼樣才算是足兵,又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足食,估計沒有人知道。

劉山要改變的就是這種狀況,在他的理念裏,非常的向往如後世德國那種做事嚴謹的態度,因此也想把這種理念灌輸給當前的國人。

說起來,國人形成“差不多”這種習慣,還真就找不到源頭,仔細琢磨琢磨會發現,合著這“差不多精神”竟然貫穿了中華整個曆史,以致發展到後世,弄得老外想學學中國菜,都被“鹽少許、醋一大匙”的宏論弄得焦頭爛額仰天長歎。

這點劉山心中非常的清楚,要想改變這種習慣絕對稱得上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能做的,就是在慢慢的把嚴謹的理念灌輸到大漢的每個角落,等到每一個行業都自發的遵循嚴謹的理念,那個時候中華真正的騰飛就不遠了,而且一定是長盛不衰的。

看到眾人還在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劉山微微一笑說道:“各位愛卿,朕交給各位一項艱巨的任務,咱們大漢國各個部門、每一項事務,朕都不想再聽到模棱兩可的說辭,像什麼若幹、些許等詞彙,再也不要出現在給朕的奏章之中。”

蔣琬一震,急忙說道:“陛下,這樣做將會牽扯到極大的精力,如果各部門各行業都執行這個標準,臣怕每件事情實施起來都會非常的繁瑣,得不償失啊。”

劉山點了點頭,仔細的想了想說道:“這件事情實施起來確實很難,但如果因為困難就不做,也絕對不可以。公琰先生,你牽頭各部尚書,大家一起商討下,看看有什麼好的方法沒有。實在不行,就一件事一件事的做,要不,就先讓朕搞清楚,咱們大漢到底有多少戶居民,一共有多少人口吧。”

蔣琬仔細的琢磨了一番陛下的言論,多少算是明白了一些,而且陛下這是已經計劃妥當了,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國首相的自己必須無條件的支持。

於是一揖道:“陛下所言極是,如果每一件國事都能夠有依有據,國家製定適當的政策就不會在發生憑空想象的情況,每一項國策也將更加的有針對性。不過萬事開頭難,臣以為陛下所說先從戶籍開始,然後向其他事務推開最為穩妥。”

轉過頭來望向其他人,蔣琬躬身下去深施一禮道:“我等皆是大漢之臣,能得到陛下信任是我等之大幸。現受陛下所托,首先完成核查戶籍和人口的大計,琬請諸位臣工大力支持。”

劉山發聲說道:“朕有個想法,各位愛卿聽聽是否可行。”

眾臣立刻息氣凝神,靜待陛下的後文。

“現在商人的活動頻繁,他們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用來辨別身份的就是由官府開具的關文,可是這種方式隻能籠統的證明這一行人的身份,卻無法為所有的人提供證明,而商人有時又會臨時的征召腳夫隨從,這就有可能讓敵國的探子找到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