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大漢第一例(1 / 2)

聽到陛下的這番話,眾臣的目光便開始聚焦在劉山的身上,蔣琬更是一拱手道:“還請陛下明示。”

劉山嗬嗬一笑,從懷中掏出一張白紙道:“這個是朕畫的簡圖,各位臣工可以先看看。”

蔣琬接過簡圖,眾人立刻圍了上來,凝神息氣仔細的觀望,沒一會兒的功夫,眾人的腦門上已經頂起了一堆巨大的問號。

蔣琬的心中也很悲催,陛下的這個圖例可是夠簡單的,大大小小的幾個圓柱子,再也沒有其他的說明。

劉山深知自己有多少刷子,拿毛筆寫幾個大字或許還行,畫圖就有問題了。嗬嗬一笑,劉山說道:“朕的畫工有點欠佳,來,朕給大家講一講這幅圖都說了哪些事兒。”

眾人圍成一團,緊緊地包圍著陛下。劉山則是趾高氣揚的對著簡圖指手畫腳,洋洋灑灑的一通講解,成功的把眾人腦袋上的問號給變成了感歎號。

劉山看了看眾人,眼中的希冀讓他很是有些自豪。這個爐子的概念放在後世早已經落伍,但現在絕對算得上一個劃時代的產品。雖然當下因為加工機械的原因,還沒辦法搞出那種蜂窩煤,還隻是用大小不一的煤塊,但在這款煤爐的設計中已經將蜂窩煤的形製確定了,今後搞出了蜂窩煤就可以直接替代煤塊,而不用在置換爐子。

蔣琬深吸了一口氣說道:“陛下,這個煤爐確實聞所未聞,不過使用這種爐子用什麼爐具來煮製食品,原先的那些銅鼎瓦罐恐怕不適用啊。”

劉山一笑道:“這個朕早有考慮,大家來看。”說著,又從衣襟裏取出一張簡圖,上邊畫著的就是各種鐵鍋的模樣。“這些是朕想出來的爐具,朕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鐵鍋,爐子和鐵鍋等鐵製品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布局,民以食為天,這一套就是為了解決民眾的這個難題。”

一番討論,蒲傑拍著胸脯就表了態:“陛下,煤爐和鐵鍋的生產不難,可按照用途分成幾個類別,如一般家庭使用的、酒樓飯店使用的等等,所以在冶煉廠內建造一個新的工坊,作為冶煉廠的附屬,專門生產這一類的物品。至於那種蜂窩煤的製造機械,臣下去以後再召集人手專門研製,爭取盡快的製造出來。”

劉山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大臣思考問題已經有了一些市場化的理念,便高興的點頭道:“愛卿的決心朕心甚慰,有關此類的物品就全權給給愛卿負責,有什麼需要的,直接向首相大人提出,越早製造出來對大漢的民眾越有利。”

眾臣應諾。

蔣琬突然說了一句:“陛下,臣有個想法不知道該不該說。”

劉山期待的說道:“討論國事,需要毫無保留,愛卿盡管說來。”

蔣琬說道:“臣以為,陛下的這個設想如果能與軍務結合,應該不錯。這兩天臣觀察馬岱和向寵兩位將軍麾下,行軍紮營後都是以撿拾柴草埋鍋造飯為主,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不利於大軍行動。大軍紮營後第一件事就是挖灶,這種方式有個重大的弊端,就是一旦被敵方的細作發現,便可以推算出大軍的人數和糧草是否短缺等軍情,導致軍情泄露。如果能將這種爐具和馬車結合,既減輕了負擔極大的方便軍伍士卒,還避免了上述的情況發生,這個設想,請大家討論一下。”

眾人還在思索首相的提議,劉山已經鼓掌稱讚道:“愛卿此言大善。朕早有這個想法,但因為牽扯到軍製的變革,所以還沒有來得及商議。今天既然首相大人提了出來,咱們就議一議這事。”

環視了一下眾人,劉山接著說道:“當前軍伍中還是在一灶十人的模式,在朕看來,實在是浪費資源,不過這種模式在沒有新的廚具出現之前,確實是不可替代的。剛才首相大人的提議簡單的說來朕稱之為炊事車,可以供應百人的食物,因此,在軍製改革沒有完成之前,炊事車一事還要再等一等。”

蔣琬出聲說道:“陛下,軍製改革正在漢中試點,按照文偉上報的情況看,應該效果不錯,臣以為如果炊事車研製成功,可以先行配備漢中。”

聽到這話,劉山不禁想起了遠在漢中的費禕和吳懿。這兩個人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自己的革新大業能不能順利進行,尤其是軍事方麵的變革就看這兩個人的了。

想到這兒,劉山隨口問道:“年關將近,詔諭文偉等人回都的旨意也已經發出了,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蔣琬立刻答道:“陛下,估計再有幾日文偉他們就該回來了,幾個月不見倒是挺想念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