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九章不共戴天(1 / 2)

皇上的書房裏增加了一個設備,一張偌大的沙盤式地圖。按照劉山的要求,這個沙盤地圖要涵蓋漢魏吳和西域等所有的國家,目前這張沙盤還沒有最後竣工,已經完成的部分僅僅是漢魏邊境的幾處交戰的位置。

蔣琬一邊複述著薑維的作戰計劃,一邊將手中的長杆指向相應的位置,向寵董允鄧艾等人則站在沙盤的旁邊仔細的觀看和思索。

良久,蔣琬的複述結束,書房裏便陷入了沉靜。

劉山首先打破了寧靜說道:“各位愛卿,伯約將軍的這份計劃已經開始實施,朕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協助他完成這個計劃,大家議一議看看什麼方式最為穩妥。”

向寵一抱拳說道:“陛下,伯約的這個計劃如果順利實施,曹魏的西路大軍便一舉可破。現在擔心的是如果隴西之兵增援,伯約手中的兵馬有點捉襟見肘,因此,臣願意引兵前往支援,助伯約將軍成就大功。”

蔣琬語調沉重的說道:“陛下,大漢能夠調動的隻有叔延將軍手中的兵馬了,現在司馬懿的大軍行蹤不明,如果叔延引兵前往遝中,萬一漢中出現緊急情況,則我大漢再無兵馬可以支配了。”

董允讚同道:“陛下,首相大人的擔憂不無道理,西路本身就不是曹魏的主要進攻方向,而當初派給伯約的任務就是守住西路,陛下可以下旨與伯約,此役成功之後便按兵不動,牢牢的守住迭部和遝中這道大漢的門戶即可。”

劉山看了看眾人,發現鄧艾的臉色有點發紅,便開口問道:“士載先生,你有什麼想法沒有,說來讓大家聽聽。”

鄧艾扁了扁嘴,沉聲說道:“陛下,臣心中沒有成算,卻有一個擔憂,不過沒有證據支持,所以不好說。”

劉山微微有點錯愕,但還是鼓勵的說道:“士載先生但說無妨,大家在一起討論,就是要把各種可能性都考慮清楚,這樣才能找到最為有利的對策。”

鄧艾一揖道:“陛下,臣在想,如果司馬懿就從西路進兵,結果會如何。”

鄧艾的這個想法,劉山也曾經有過,可是蔣琬等人的說法也極為合理,整條西線處處是關隘,從這一條路進兵絕非最佳途徑。

最重要的是,劉山清楚的知道,曆史上在曹魏滅掉蜀漢之前的多次戰役,曹魏的進兵都是以漢中為目標的,隻有最後那次鍾會主持的滅蜀之戰,在劍閣被薑維阻擋之時,才由鄧艾提議取道陰平小道進兵江油。

從這一點來看,這次進兵也隻能算是走了半條西線。所以,在劉山的內心裏對司馬懿不會選擇西線進兵非常的認可。

鄧艾自然知道這個討論結果,不過他心中的擔憂也不是無的放矢。

於是一抱拳說道:“陛下,當前的態勢是我大漢重兵都在漢中,而曹魏在漢中方向也集結了十幾萬人馬,但正因為如此,我大漢在西線反而顯得勢單力薄,僅有伯約將軍的一萬五千人。如果司馬懿取道西線,而又擊潰伯約將軍所部,那麼整條西線就會極度的危急。”

看到劉山希冀的眼神,鄧艾終於放寬了心態,拿起長杆指指點點的說道:“而西線危急,卻很難及時的得到漢中的支援。原因有二,第一,西線與漢中之間,有群山阻隔,道路不通;其二,漢中之兵被曹魏的大軍緊緊鎖住,無暇他顧。如果得不到漢中的支援,那麼西線靠自己的力量能否守住呢?”

稍稍停頓了一下,鄧艾接著說道:“西線有關隘眾多不假,可是每處關隘的駐兵僅有兩三千人馬,如果司馬懿擁兵十萬之眾來攻,便可以選擇繞過各路關隘直取成都,僅僅留下數千人馬盯著各處關隘,保證自己的糧道不被侵襲即可。”

看到大家有些意動,鄧艾更加堅定的說道:“前麵的假設建立在各處關隘不發生投降的情況下,如果有人投降則曹魏大軍就會有城池作為進攻的橋頭堡,他的處境就會更好。而一旦成都被圍,必然造成全國震動,到那個時候隻怕就回天無力了。”

董允想了想說道:“我成都還有六萬大軍,即使是司馬懿十萬之眾來襲也不可能輕鬆攻取,再說了,漢中的八萬大軍隨時都可以猛攻其後,要是這樣的話,司馬懿的退路可就沒有了,弄不好還會全軍盡沒。”

鄧艾一笑道:“如果司馬懿從西路來,那麼上庸和魏興以及斜穀的曹軍從一開始就是扮演疑兵的角色,這個是一定的。等到司馬懿圍住了成都,形勢就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曹氏家族諸人一定不會眼看著司馬懿成就大功的,所以他們隻能有一個選擇,就是盡全力攻取漢中。如果是這樣,漢中的兵馬則沒有可能回援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