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你於諸子百家研讀了幾家,有何見解?”虞翻劈頭就問。
朱鉉略微想了想,卻不回答虞翻,反問道:“虞大人以為讀書做學問的目的是什麼呢?”
虞翻叫朱鉉這一問搞了個措手不及,卻不願在眾人麵前顯露出來:“讀書當然為修身養性。”
“但凡能專注於一事皆可修身養性。恐怕認真做學問的少,沽名釣譽之徒為多吧。”
朱鉉此語一出,在座皆為讀書之人,仿佛都被觸動了那根敏感的神經,心下慚愧:“哪個讀書人沒有名譽之心,希圖他人交口稱讚自家‘文韜武略,治國安邦,經天緯地之才’。”
虞翻卻不服氣:“我輩讀書乃為報效朝廷。若無德無才如何能使人民安居樂業,使異族不敢侵犯中華。”朱鉉不以為然:“我大漢開國高祖皇帝,不過一個亭長出身,謀略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統帥之才不如韓信,且文韜武略不見得比常人高出許多,卻為何能一統八荒開我朝四百餘年基業?武皇帝論箭術不如李廣、統軍不如衛青、膽識不如霍去病,卻為何能將危害我華夏千餘年的東胡、匈奴等草原部族擊潰,使其萬裏奔逃。”
朱鉉也不等虞翻回答,徑自往下說:“方才虞大人問小人,諸子百家如何如何?我並不以為精讀了諸子百家便是修養高深。”
“春秋末期中原諸國群雄並起,大爭之世便有許多曠古絕今的大才橫空出世,統稱諸子百家。如商鞅以法家使秦崛起於西北荒蕪之地,滅六國驅逐匈奴征服百越。然秦一統後也因刑法過於暴虐而短短數十年亡國。”
“始皇帝廢除諸侯製設立郡縣,正是體察‘周’之滅亡根本而做出的有益改革,一幫儒生卻打著複古的旗號大肆反對並在民間散布流言,才有焚書坑儒。我朝初立恢複諸侯製,各地藩王心懷叵測致使戰亂不斷便是明證。”
“秦亡漢興,漢以道德教化替代暴秦苛法,與民休養生息。我朝興旺數百年,但朝廷對各級官府疏於管教,土地大量兼並,人民流離失所,僅靠德化教育已無濟於事,當此正是變革之時。”
“天地有‘道’,此道非道家之‘道’,非法家之‘法’,非儒家之‘仁’,非諸子百家之哪一‘家’。‘百’家其實就是‘一’家,此‘一’就是‘敬天順民,應時而變’。”
“自盤古開天地,我華夏朝代更迭或有說暴政者、或有說苛法者、或有說禮義不全者,千夫所指均為統治失當,恰恰忽略了真正促成先朝被推翻,新朝被確立的正是不起眼的千千萬萬小民,此即民心。順應民心的就是大‘道’,依大‘道’而‘變通’就是得其‘法’。不根據現實的民心、國情而空泛的研習先人思想,於國無益,於事無補。”
“在下謬論,請各位指正!”聽到此處,滿堂已是鴉雀無聲,都在內心暗自揣摩朱鉉的這番話,乍一聽聞夷非所思,又感覺很有道理。虞翻也無語了,半響後方拜服的說:“虞翻聆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