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眾人皆回去鼓動百官擁立皇嫡長子劉辨。曹操去查看皇宮外的情況,藏洪去了袁隗府上,陳琳去遊說王允。
何進將朱鉉單獨留下,甚是欣慰的誇獎道:“這次多虧賢侄了!”
朱鉉卻裝作生氣的樣子,佯怒道:“大將軍,一個‘謝’字何其輕巧!在下這丹陽太守做不成,隻能以候補吳郡太守身份領謝了!”
何進尷尬,連連擺手道:“賢侄切莫如此說,都是袁紹意氣用事。我必然重用於你,保你高官厚祿!”
朱鉉聽何進這麼說,也就不再矯情,麵上堆出欣喜之意,謝道:“多謝大將軍!我回去後定然勸說我義父推舉皇嫡長子為帝。”
何進與朱鉉心照不宣的互視一笑,何進當即答應事成之後,加封朱鉉為越騎校尉。
朱鉉回到朱雋處已是深夜,朱雋正焦急的等待著朱鉉回來。
朱鉉上前稟明,何進已經同意三日後在朝堂之上,召集文武重臣共議皇位繼承人。
朱雋籲了一口氣,不勝感慨道:“我等最害怕的奪位之爭畢竟沒有出現,實乃漢室江山之幸,天下蒼生之幸!”
朱鉉不信新帝能給天下百姓帶來什麼福祉,卻不便講出來,隻問朱雋:“義父,您打算推舉那位皇子為帝?”
朱雋似乎還未想好,良久不回答朱鉉。
朱鉉從旁試探著說:“我看不如就隨了大將軍的意,讓那劉辨為帝。”
朱雋極其認真的審視著朱鉉,這個義子與自己第一次見到他時比起來,去了不少浮躁驕橫之氣,越來越有主見,手下又有不少能人傑士,可自己也越來越看不懂他了。
朱鉉不知道朱雋正在想些什麼,隻是將自己的意思說出來:“劉協年幼且無外援,若立為帝則內有何太後外有大將軍,這皇位必然不穩。若立皇嫡長子劉辨,各方麵都能接受,更有利於朝局的穩定。”
“唉。”朱雋歎道:“我何嚐不知!可是何後不賢,何進又飛揚跋扈小人得誌,我怕他們同流合汙,禍患更甚於十常侍!”
劉辨是何氏所生。靈帝有好幾個兒子接連夭折,他擔心小皇子再遭不幸,便把他寄養在一個姓史的道士家裏。光和元年(178年),皇後宋氏被廢黜。兩年後何氏被立為皇後。次年,王美人生了一子,就是劉協。何皇後氣急敗壞,毒殺了王美人。靈帝龍顏大怒,要廢掉何皇後,十常侍都替她說情,她的鳳冠才沒有被摘掉。靈帝的母親董太後抱去劉協,慎加撫養。
董太後是河間(今河北省獻縣)人,家世微不足道,隻是一介平民。年幼即嫁給了三等侯爵(亭侯)劉萇,生下一子即劉宏。十三歲的劉宏,出人意料的被當時的外戚竇家看中,迎接到首都洛陽,繼承大統。
漢靈帝劉宏於公元一六八年登基後,短短八個月後,宦官發動政變,竇家全氏覆沒。次年迎董氏到洛陽,尊為董太後。
朱鉉略加思忖一下又說:“義父的擔心絕對有道理。但您是否想過,不立劉辨馬上就會禍起蕭牆;若立劉辨則可暫時安撫住何氏一族,然後可在朝中多聯絡一些忠義之士共保幼帝,牽製住何太後與大將軍。再說,還有一個董太後在呢。”
朱雋默然不語,來回的在屋中走動,心內委實拿不定主意,畢竟事關大漢朝的皇位,朱雋雖然身經百戰慣常謀斷,仍不敢輕易地下決心。
直到第二日,朱雋才將朱鉉召來。
“此事也隻能照你說得辦了。你去找何進,朝會上若有人提議皇嫡長子為新君,我會附議的!”朱鉉從朱雋疲憊的神態中可以看出,這位義父可能徹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