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朱賁單身前去西平昌城下挑戰,劉備攔住關羽、張飛等人,不許他們下去應戰。
劉備、關羽、張飛的感情極好,傳聞他三人經常同塌而眠,當然不是斷背那種,但是三人的性格迥異。
劉備豪邁不失穩重,小節拘於謹慎,但遇有大事不能戒急用忍;張飛性格暴躁,陣前殺敵從不退縮,對有學問的人向來很有禮貌,因為他本人就是個較有休養之人,書法很不錯,尤其擅長畫美人。後來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備的兒子劉禪,那是後話了。
關羽性情孤傲,雖能體恤寒苦之人,但對賢能之士全部瞧不上眼。誰本事大,他就不服氣誰,天大地大唯我關羽最大。這樣的人做武聖,敕封之人真是深受羅貫中先生之害(好像這人是康熙,三藩作亂時候封的)。
朱賁指名道姓的挑戰關羽、張飛,劉備懷疑有詐,不讓二人前去。張飛雖然脾氣火爆,但對劉備是唯命是從,不去就不去。卻是惹惱了關羽,一捋長髯轉身離開。
“兄弟,做什麼去?”劉備見關羽一臉不忿的表情,擔心他擅自出城。
關羽正窩了一肚子火,沒好氣的答道:“不讓某家下去應戰,難不成看著這廝慪氣,回去睡覺!”
劉備無奈的歎口氣。在他心裏其實對關羽是又敬又怕,敬他忠肝義膽,怕他不從軍命。與張飛比起來,關羽行事多執拗,常常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恃才傲物最是不羈。
劉備想到此處,轉身命陳到去盯著關羽,命道:“若關羽出得城去,我隻唯你是問!”
其實劉備也就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怎麼舍得真為此事處罰陳到。
劉備手下關、張、趙、陳四員大將。關羽、張飛不必說他們,在涿縣招兵買馬之時就跟隨了自己,張飛更是拿出所有家財資助劉備。
趙雲本是公孫瓚白馬義從,其人俊逸雄偉,身長八尺有餘,一杆亮銀槍罕逢敵手。
公孫瓚與袁紹反目,常山郡人推選趙雲做頭領帶著郡中青壯投奔公孫瓚。
其時公孫瓚勢大,幽州、並州、青州、兗州、冀州都有他的兵馬,說話也就不那麼客氣。正好常山郡屬於冀州,公孫瓚就譏諷趙雲:“你是冀州人本應依附袁紹,怎麼迷途知返投靠我呢?”
公孫瓚此言一者驕狂,二者透露出一種不信任。
趙雲聽了自然不喜歡,但他為人果敢沉毅,遂不卑不亢答道:“當今天下大亂,不知誰是救世之主?百姓有罹難之危,我郡子民經過商議,要追隨仁政所在,所以推舉我前來,這都是大家夥的意思。”趙雲的話再明白不過了,不是我趙雲非要追隨你,是大家夥逼著我不得不來。
公孫瓚聽了,竟然高興地笑了起來,還真以為自己得了民心,沒有聽出趙雲話裏有話。又見趙雲長得身高體大健碩魁梧,更兼容貌俊偉武藝絕倫,便將他留在身邊做了義從。
劉備恰好此時正在公孫瓚處,見了趙雲讚歎不已,屢番交接與他。趙雲便心存投效之意,正好劉備奉命出征青州,趁機向公孫瓚索要騎都尉一名,點名要了趙雲。
公孫瓚本不信任趙雲,也樂得放人,隻是提出要用一人交換,此人便是幽州漁陽郡人田豫,劉備軍中主簿。
至於陳到,汝南人,驍勇忠烈,隨劉備征戰四方。每戰必衝鋒在前,撤兵之時則阻敵斷後,是劉備最為依靠的大將。所以劉備將屬下親兵白毦兵交與陳到率領,趙雲為副將統領騎兵,但仍受陳到節製。直至長阪之戰,趙雲救了劉禪及其生母甘夫人,地位才慢慢超過陳到。
回過頭來再說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