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都”選舉透視(1 / 3)

主題閱讀

作者:彭維學等

閱讀1

“五都”選舉結果及原因解讀

□彭維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2010年11月27日,被台灣視為2012年“總統”選舉前哨戰的“五都”選舉揭曉,國民黨保住台北、新北和台中“三都”,民進黨在高雄、台南“二都”大勝,總得票數比國民黨多41萬。客觀分析選舉結果及原因,對於正確分析台灣社情民意變化、把握兩大黨發展動向、判斷2012年“大選”形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五都”選舉結果解讀

此次選舉是台灣縣市改製升格後的首次5個“直轄市長”選舉,是在兩岸關係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馬當局執政逐步好轉但民調支持度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舉行的一次重要選舉,涉及全台約60%的人口,對2012年“總統”選舉、兩黨政治人物前途具有重要影響。此次選舉選民1066萬多,投票率高達71.75%。國民黨“五都”得票數和得票率分別為336.9萬、44.54%,民進黨分別為377.2萬、49.87%,楊秋興等無黨籍參選人分別為42.3萬、5.59%。市議員方麵,國民黨、民進黨各130席,其他小黨和無黨籍共獲54席。

選後,島內各界對選舉定位、結果勝負等方麵的解讀,看法不一。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麵解讀此次選舉結果。

第一,此次選舉國民黨小勝、民進黨小敗。“五都”選舉以席次定輸贏,國民黨“保三”即為勝選。選前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聲稱未得3席,即使得票數超過國民黨,也是敗選。島內知名政論家沈富雄甚至認為,受全球經濟危機衝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期中選舉,執政黨多數大敗,而國民黨在選情氣勢低迷、馬當局聲望欲振乏力的情況下勝選,“小贏其實是大勝”。

第二,此次選舉是2009年縣市長選舉的延續,是一次重要的地方層級的選舉,其勝敗標準、尤其是得票數的增減,不應完全與2012年“總統”選舉相提並論。國民黨得票大幅下降,在中北部傳統優勢地區小贏,在南部劣勢地區大敗,的確對馬英九執政和競爭連任提出了“嚴重警告”,但這一趨勢不一定與2012年“大選”有直接關聯,即:地方選舉政治板塊的移動,不能完全投射到“中央層級”選舉上。2012年選舉,選舉層級、候選人的對照效應、兩岸議題的重要程度、選民的重視程度,都將發生明顯改變。

第三,藍綠基本盤對決仍是島內選舉常態。兩黨選舉策略的局部調整,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藍綠對抗的政治態勢。這一態勢短期內難以緩解,決定了在涉及台灣前途與方向的“總統”選舉中,國、民兩黨在爭取中間選民的同時,都必須全力鞏固基本盤。從“五都”選舉看,藍綠對決的結果進一步強化了“北藍南綠”格局,但呈現“南綠更綠、北藍趨淡”現象。而連勝文遭槍擊事件,激發了國、民兩黨的基本盤,但在北部對凝聚泛藍基本盤的作用大,在南部對凝聚泛綠基本盤的作用更大。南“二都”投票率明顯高於中北部“三都”,與這一突發事件有著直接關係。

第四,民進黨南部大勝,不能解讀為“台獨”選民的增多和台灣主體意識的上升;國民黨選票大減,也不能解讀為馬當局大陸政策沒有得到認同。事實上,陳菊在高雄市52.80%的得票率,雖比2008年“總統”選舉時民進黨在高雄縣市49.75%的得票率高,但比2004年選舉時陳水扁56.88%的得票率低。如將楊秋興得票進行合理分析,國民黨在高雄市仍然維持泛藍基本盤。

二、國民黨“保三”原因解讀

一般而言,影響島內選舉結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藍綠基本盤、治理能力與經濟表現、候選人實力、選舉策略、意外及突發事件等。國民黨在選情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成功“保三”,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國民黨激發泛藍選民危機意識,使中北部“藍大綠小”的基本盤發揮作用。台北、新北、台中三都的選民結構,長期維持“藍大綠小”格局,國民黨隻要不分裂,就能在單一選區中獲勝。在基本盤鬆動、“五都”選情相當嚴峻的形勢下,國民黨在選戰最後一周訴求2012年“政權保衛戰”危機,集結黨中央、“總統府”、“行政院”力量全體動員,擴大舉辦116周年黨慶,舉辦“為台北而走”大遊行,拉高藍綠對決態勢,吸引大部分泛藍選民回流。選戰投票前夕連戰之子連勝文突遭槍擊,使部分意興闌珊的中北部藍營選民紛紛投票,確保“三都”勝選。

第二,馬當局兩岸政策、經濟複蘇和其他惠民政策,得到中北部選民認同。兩岸簽署ECFA、大陸推出一係列惠台政策,加快台灣經濟複蘇步伐。國民黨重兵拉抬關鍵戰區台北市的選情聲勢,確保“花博會”成功舉辦,有效降低“花博弊案”負麵影響。選前台灣獲得歐洲35個國家的免簽證待遇、擴增國際航班,尤其是陳水扁終審判決有罪,提高了部分泛藍和中間選民投票熱情。

此外,國民黨新北市、台中市候選人實力占有一定優勢。新北市,朱立倫的選舉及執政經驗強於蔡英文,其捷運“三環三線”等選舉政見抓住了選民心理。台中市,胡誌強親和力高,危機處理能力強,個人特質遠強於蘇嘉全,選前民調支持度大幅領先。

三、國民黨得票率下降、南部大輸原因解讀

第一,馬當局施政未能掌握台灣社會脈動,改革舉措脫離政治現實,導致泛藍支持者、中間選民、年輕選民不斷流失。馬執政以來,“六三三”競選承諾跳票;今年雖然經濟形勢好轉,但未能解決南北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島內結構性失業上升、中南部及中下階層未能同步享受經濟增長紅利等問題。馬對陳水扁弊案處置過慢,沒有對李、陳“文教台獨”施政撥亂反正,反而在台灣前途論述上向民進黨靠攏,引起深藍選民不滿。馬改革黨務、整頓派係手法粗糙,對軍公教人員課稅,逼使一些地方派係勢力、基層黨工和軍公教人員與國民黨漸行漸遠。馬英九、金溥聰不重視傳統的組織戰,更不願提供足夠的選舉資源,嚴重削弱了國民黨動員能力。不少藍營支持者聲稱“含淚不投票”,甚至要以“五都”敗選教訓馬英九,直接降低了泛藍選民的投票率和國民黨的得票率。

第二,國民黨參選人郭添財、黃昭順實力明顯弱於民進黨候選人,無法激起泛藍選民投票熱情。南二都選民結構“藍小綠大”,郭、黃基層經營不夠,實力有限,泛藍選民跑票嚴重。加之楊秋興大量搶食黃昭順選票,導致國民黨在南部大敗。

第三,民進黨回避藍綠對決和兩岸議題的選戰策略,使國民黨選戰優勢難以發揮。民進黨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種非典型選戰策略,回避國民黨預設的ECFA議題,刻意渲染“兩岸經貿交流加劇台灣貧富分化問題”,使國民黨“和平紅利牌”收效不大。針對中北部三都“藍大綠小”的選民結構,民進黨避免藍綠對決,突出“地方治理能力”、“城市遠景”與參選人的形象氣質,猛攻馬英九執政無能與郝龍斌“花博弊案”,贏得不少中間與年輕選民的支持。

閱讀2

“五都”選舉對台灣政局和

兩岸關係的影響分析

□彭維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五都”選舉結果“國三民二”,國民黨保住地方執政優勢,民進黨獲得選票優勢,這意味著國民黨基本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連敗陰影,島內“國強民弱”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兩黨政治格局進一步強化。馬英九基本通過“期中考”,執政困境有所緩解,2012年“大選”的嚴峻形勢稍有好轉。馬當局的大陸政策得到多數選民認可,兩岸關係總體上將保持穩定發展局麵,但發展速度可能有所減緩。

一、“國強民弱”格局和“藍大於綠”結構沒有根本改變,2012年馬英九競選連任的幾率仍然較大

國民黨在南部大輸,在中北部小贏,藍綠選民結構繼續朝有利民進黨的方向位移。一是2008年下半年以來“藍消綠漲”態勢持續蔓延。五都選舉國民黨選票整體下降,總得票比民進黨少41萬;比2008年“大選”馬英九在“五都”的得票少120萬;若與2009年縣市長選舉的總得票數相加,國民黨總得票落後民進黨29萬。二是民進黨掌握南“二都”執政權,從國民黨手中奪走台南市、高雄市議會製衡權的機會大增。未來將利用官派鄉鎮市長的機會,逐步排除國民黨的地方勢力,全麵綠化南台灣。由此看來,民進黨挑戰馬當局施政、重返執政的信心和實力有所增加,國民黨“政權保衛戰”麵臨更強勁的挑戰。

但應該客觀看到,國民黨成功“保三”,維係了“國強民弱”政治格局,減輕了馬推動施政與改革、爭取競選連任的阻力。一是國民黨止住2008年以來連續敗選的頹勢,緩解了馬當局的執政困境。馬英九“泛藍共主”地位得到鞏固,“馬金吳體製”得以維繼,馬當局推動施政與改革的環境將不斷改善。泛藍選民借“五都”選舉教訓馬英九後,鞏固政權的危機意識將進一步增強。二是國民黨基礎仍較雄厚。國民黨掌握“中央執政權”和“立院”主導權,擁有3個大都市、13個縣市(含花蓮縣)的執政權以及大多數鄉鎮市長村裏長席位,仍具有遏阻民進黨“地方包圍中央”攻勢的實力。必須指出的是,即使在馬執政最為艱困的時期,國民黨總得票低於民進黨,但泛藍選票仍多於泛綠,“藍大於綠”的選民結構仍未改變。三是國際經濟,尤其是兩岸關係總體形勢有利台灣經濟加快複蘇。ECFA早期計劃清單的逐步推動和兩岸關係的持續深入,擴大了馬當局創造政績的空間。四是馬的清廉形象和改革作為,仍對多數中間選民具有較強吸引力。而民進黨雖然基本盤持續回籠,但難以有效突破在兩岸政策論述和清廉道德形象方麵的發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