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微微一笑:“將軍,既然不能去與主力彙合,也不能後退,那麼剩下的,當然就隻能是------前進!”
半個時辰後,漢軍營中號角聲響起,一隊漢軍隊伍不整的打著各色旗幟出營了。如果你細看這旗幟會發現很有些奇怪,因為這些旗幟居然是好幾個不同的番號,要按番號算,至少應當是不下十萬人了。
一出營,這一隊漢軍就橫向展開,隊形越展越大,整個散布在田野上。這時如果有人從遠處看去,會發現到處都是漢軍,而且是好多支不同的萬人隊。
這支部隊是左二路軍。
顧衛東騎在馬上,氣鼓鼓的往前走著。
他一向的任務就是跟著大部隊行走,前麵有危險了他就走後麵,後麵有危險了他就走前麵,前後都有危險了他就走中間。現在可倒好,衛青出了個餿主意,居然讓他帶領左二隊去佯攻!
這不是開玩笑一樣嗎?他怎麼知道如何佯攻?雖然吳明親自告訴他,隻要一出營,立刻下個“各參將按原計劃行動”的命令,到了南河邊再下個“點火,收兵與主力會合”的命令,剩下的事就不用他管了,他隻要隨軍一起行動就成,但他仍然是十分的不高興。
出營後他一下令“各參將按原計劃行動”,各路部隊就都散開了,他不明白為什麼他的部隊不能全都圍繞在他身邊,這樣他才有安全感。他更不明白為什麼各隊舉的旗幟都不一樣,害的他想找一下自己的衛隊都難。最讓他恐懼的是,他要帶著這一萬人的部隊去南河邊,而且吳將軍還向他的手下參將們下令,要求大張旗鼓的去南河邊!
南河邊,那已經是金軍後方的後方了,而且作戰會議上聽說那裏可能有十萬金軍的援軍,他以一萬人去打十萬人,還深入敵後,還沒有可依靠的將領,這不是要他的命一樣嗎?
部隊的行軍鼓雖響,卻還遠不如他心裏打的鼓響,顧大將軍就帶著這種無比恐懼、無比焦慮、無比鬱悶的心情跟著隊伍往前走著。
漢軍大營內正自一片忙亂。按照吳將軍的命令,所有士兵隻留下十天的糧草,帶上作戰必須的物資,其他的東西能扔的就扔,盡量少帶。於是士兵們可著勁兒的在到處扔東西。
中軍帳內靜悄悄的。現在帳內不再是半個時辰前那種亂哄哄的景象了,隻有兩個人站在桌子前,一個是吳明,正低著著認認真真的看著地圖,另一個是衛青,在一邊安安靜靜的站著,等著吳明可能提出的問題。
吳明的腦袋裏仍在反複推演著衛青的這個計劃,他生怕有考慮不周的地方。這個計劃實在是太大膽了,隻要稍有疏忽,就可能全軍盡沒。
“再推一次。”他低聲自語著,手指在地圖上慢慢移動著:左二隊,最沒有戰鬥力,派去佯攻南河邊的金軍增援部隊,目的是一則把金軍的注意力引開,讓他們以為漢軍打算先搶占河邊有利地形,殲滅金軍增援部隊後再返身攻擊,二則也讓金軍增援部隊不敢快速截擊漢軍,而是在河邊備戰;同時,另外四路大軍穿過朱雀山的小路,急行軍穿過金軍主力的後防線,直接繞到正在追殺漢軍右路軍的金軍左路軍背後發起攻擊。一戰下來,正好穿過金軍左路軍,既消除了金軍的一部分威脅,又與漢軍主力聯合起來。
這個計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十分危險的,而最關鍵的因素則是速度。以左二隊幹擾金軍將領的判斷,拖慢金軍決策和調動的速度,四路漢軍全速衝過金軍主力背後,左二隊要同時返身到金軍左路軍處與另外四路漢軍彙合,然後一起向金軍左路軍發起攻擊。如果能做到這一步,至少是可以指望上漢軍主力的策應了,再不濟也能讓已經崩潰的漢軍右路軍幹擾一下金軍左路軍,這時他們就有希望擊敗金軍,然後,從左側威脅金軍主力,與漢軍主力聯合。
“這不就是聲東擊西嘛。”吳明突然醒悟了過來。說起來,這個計策就是每個將領都很熟悉的聲東擊西之計,問題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以這種方式來使用,卻不是每個人都會的。
吳明心中不由得暗暗對衛青豎起大拇指。什麼叫融會貫通,什麼叫學以致用,這就是!孫子兵法是每個將領的必修課,但能真正會用的,目前為止還真就隻看到衛青一個,連他吳明也一樣是差出十萬八千裏去。
他抬頭看著衛青:“你真是個膽大妄為的將領。但這個計劃,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好,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