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從帳外閃進一人。那人身材瘦高,濃眉大眼,棱角分明,英氣勃勃,他見了李淵拱手作禮。禮畢,他便在裴寂身旁的那張團凳上坐定。此人並非別人,正是晉陽縣令劉文靜。他料定裴寂此時一定在唐國公府上談大事,故前來拜見唐國公李淵。劉文靜性豪爽,不拘小節。因此還沒等李淵開口,他就高聲說道:
“唐公,請容文靜冒昧。方才玄真所言確屬我等之肺腑,望唐公能體察我等心願!”
“你們要陷本公於不仁不義之中嗎?”沉吟半晌,李淵忽然沉著臉質問句,兩眼注視著對麵的劉文靜。
“唐公,此言差矣!”劉文靜麵不改色,振振有詞地答道,“今皇上無道,天下大亂,生靈塗炭。若此時唐公能高舉義旗,平定天下,救蒼生於水火之中,此乃湯、武之舉,高、光之為,何言不仁不義?”
“是啊,肇仁說的對。”裴寂在旁進諫道,“當今天下已非隋家之天下,四海之內稱王稱帝者何止十人。故唐公此時舉旗決非王莽之逆行,實為湯、武之聖舉,望唐公深思呀!”
李淵一時默然不語,拿眼看了看裴寂,又瞧了瞧劉文靜。沉吟良久,他才沉著聲說道:
“你等之言,實令本公汗顏。本公才不及高、光,力不如湯、武,豈敢效擬聖賢!”
“唐公出生名門望族,且大智大勇,德才兼備,威名天下。若唐公能高舉義旗,為天下蒼生計,則必將響者雲集,皆肯為唐公誓死而戰。如此,唐公又怎能不所向披靡,掃滅群雄,建高、光之功,創湯武之業呢?”劉文靜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慷慨陳詞,“天欲予而不取,此乃逆天之罪也,望唐公細思量!”
“是呀,唐公,而今是最佳時機,萬萬不能錯過!”裴寂用央求的語氣說道,“萬望唐公能早作決斷,千萬別延誤時機。”
李淵手捧玉杯,慢慢啜飲,一臉沉思狀。劉文靜見李淵不言不語,沒個肯定的態度,便急了,高聲催促道:
“唐公,請你別再猶豫了。現今皇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盜賊萬數,此時唐公若能舉事,充分利用他們,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且太原百姓都因躲避盜賊,進了城內。文靜為令多年,熟知那些英雄豪傑,隻要將他們招集起來,便可得數萬餘人。唐公您手下也有近十萬將士,他們都聽您的。隻要您一聲令下,誰不會全力以赴,誓死而戰?倘若唐公您能率領這麼精銳的義軍乘虛而入關中,號令天下,那不過半年霸業必成矣!唐公,時不待人,機不可失,請您快作決斷舉兵起事吧!”
此刻,李淵的臉上益發凝重,遲遲不肯回複。不錯,此時他正在作艱難的抉擇。他輕輕一點頭或微微一搖頭都將決定命運的重大轉折。對劉文靜和裴寂他們來說,也許隻是個人的前程問題,而在李淵這兒卻事關身家性命。起兵反隋若能成功,自然是稱皇稱帝,享盡榮華富貴,且名留青史。可一旦失敗,必將家破人亡,夷滅九族,自己也因之而遺臭萬年。正因如此,這才使得李淵慎而又慎,深思熟慮,不敢輕易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