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漫畫介入社會
專題
千禧年前,香港獨立漫畫早已默默耕耘。有較小眾的如利誌達的《同門少年》、獨立漫畫雜誌《退地》和《曱甴》等。亦有在報刊刊載的溫馨小品,如草日的普普阿三、麥家碧的麥兜等。同時,香港的政治漫畫人亦在紙媒上努力躬耕,以漫畫諷刺時弊,尊子、馬龍等都是大家熟識的名字。
進入21世紀,香港的獨立漫畫人更是集百家之大乘:他們既如實驗漫畫,嚐試各種形式和語言上的突破和實驗;亦具本土意識、人文關懷,他們吸取政治漫畫的養分,以漫畫反映社會狀況,更探索以漫畫為弱勢發聲、介入社會的可能;同時他們亦如麥兜漫畫般進占主流,在報紙/潮流雜誌有專欄,有廣告商和商場的合作機會,亦有漫畫人物周邊產品的開發。他們並未因身處主流而影響獨立性,作品不避各項社會議題,或直接諷刺時弊,或以漫畫呈現社會、探討問題,甚至以漫畫來展示另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模式的可能。除此以外,他們亦會就一些社會議題自發創作並在網絡上作個人發表,或為他們認為值得支持的活動/非營利機構繪畫漫畫。
近兩三年,香港獨立漫畫又再有新力軍。公民意識覺醒、網上平台流行,造就人們在網上發表與社會及政治相關的漫畫。其內容抵死啜核(注:幽默詼諧、到位),惹得網民紛紛轉貼、流傳,並被主流媒體吸納。
以下為讀者簡略介紹“新漫畫運動”(此概念由湯禎兆於2008年提出)及後的部分香港獨立漫畫人,一窺他們如何以漫畫介入社會:Stella So
Stella So的作品有兩大主題:老少女和老舊建築。
《老少女基地》繪畫Stella本人的“老少女”生活點滴,示範單身獨居的大齡女子也可以生活得豐盛。方法是擺脫主流媒體的教導,不再單靠購物來豐富生活、依賴戀人來給予溫暖。
她常自己動手動腦筋豐富生活:在街上撿拾各種寶貝(包括她的貓)、DIY家具擺設、種植、煮食、拉筋舒緩工作疲勞……她在畫中更生動地繪出製作步驟,鼓勵讀者一起實踐!
而溫暖的關係,則來自舊建築老社區的人情網絡。她的《粉末都市》中大多是大幅大幅的跨頁圖,乍看或許不太像漫畫,但她筆下的唐樓永不缺少窗戶內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風景,它們就如漫畫的一個個黑框,會吸引你慢慢地、一格一格窗戶地讀下去,品味當中生活的自在與鄰裏感情。Stella要呈現的,不僅是舊建築之美,更是此等建築/城市規劃裏所孕育出來的鄰裏關係、地區網絡、空間運用、人情友愛、互助關懷、寬容互信……
大概是出於對這種活潑社區和美好生活的愛,她亦為不少街道保育運動作畫,軟性地告訴人們,這些社區有著比發展和經濟更有價值的意義。
楊學德/阿德
或者大家都是被《麥兜響當當》中的醜樣同學嚇著而認識楊學德,但其實他功力深厚,首本漫畫集《錦繡藍田》中,他以其繁雜多彩狀似零亂卻又描繪細致的畫風,利落地說出七十年代的屋邨(即公營房屋,由政府興建管理並以低廉租金租予低下層市民)人事情懷,叫人驚豔,有“中國當代農民畫的香港沉鬱都市版”之稱。
其後他在潮流雜誌和報章開專欄,並結集成《標童話集》和《不軌劇場》係列。每星期一次的專欄除了可讓他在漫畫語言方麵多作嚐試,內容亦天馬行空:“做乜唧啲夢”(注:哪門子的夢)畫下他奇怪的夢境;“膠報”則畫出世界各地不知真偽的奇珍異事……他亦創作了不少角色如威珍、孖佬兄弟等,搞笑地呈現香港草根生活文化;近年他又創作了“小主人”——一個全球最富有的小朋友——來諷刺有錢人/港孩不懂人間疾苦。
說到底,你我都隻是尋常百姓,楊學德的畫筆不求俊男美女卡哇伊,反而呈現醜樣麻甩(注:粗俗)無聊戲謔繁雜零亂,而這,才是你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