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生活》、《勵誌》、《讀書》四本,合起來是: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就重在內心怡然的喜悅。
66號公路
作者:昂放
出版社:江蘇人民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66號公路,自芝加哥的密歇根湖岸起始,橫穿八個州、跨三個時區抵達洛杉磯的聖莫妮卡海灘,全長近4000公裏。沿途聚集著美國最著名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勝跡。作者的旅程從芝加哥開始,一人、一車、一相機,向西南方向斜穿美國全境,曆時24天,抵達洛杉磯。一路精彩盡收眼底。
本書以八個州作為空間分野,以“一天”作為時間單元。親曆性書寫,自然、人文、際遇,文字與圖片互為見證。從天空到天空,從土地到土地,從大海到大海,從人們到人們。一條路可以給你的,66號公路都能給你。
萬物靜默如謎
作者: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譯者:陳黎 張芬齡
出版社:湖南文藝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辛波斯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享有“詩界莫紮特”的美譽。
辛波斯卡的詩取材於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經驗,甲蟲、海參、石頭、沙粒、天空;安眠藥、履曆表、衣服;電影、畫作、劇場、夢境等等,在她的筆下無不煥發出新的詩意,讓人們重新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事理。《萬物靜默如謎》在台版的基礎上,譯者增加15首經典詩作。
隻是孩子
作者:帕蒂·史密斯
譯者:劉奕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帕蒂·史密斯與羅伯特·梅普爾索普,20世紀紐約最傳奇、最美好的愛情。他們共同的人生,她以此書回憶。
1967年,他們在布魯克林偶遇,她是離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廢學業的男孩;1969年,他們在切爾西酒店蝸居,她是愛寫詩的書店店員,他是愛畫畫的午夜牛郎;1971年,在搖滾樂中她越陷越深,在前衛攝影中他逐漸發現自我;1973年,在CBGB舞台,在攝影暗房,他們於不同的領域各自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搖滾女王,他卻因艾滋病離開了這個世界。
《隻是孩子》像愛情故事一樣開始,如挽歌一般結束。它是向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紐約,向它的貧與富、它的牛郎與惡棍的一次致敬。這是一個真實的神話,兩個青年藝術家共同奮鬥的寫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
行為藝術與心靈治愈
作者:蔡青
出版社:世界圖書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本書從客觀、正麵的角度,對行為藝術作了簡要的論述,以各種實例,向讀者揭示了行為藝術的魅力——行為藝術是最直接與觀眾交流的藝術形式。並且強調了互動在行為藝術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動的各種形式。書中還旁征博引中外實例,探討行為藝術對心靈有治愈的功效。將行為藝術用於生活,是堅持藝術服務於人本,和藝術為人人的善舉,行為藝術的互動如何達成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每一個行為藝術家奮力不疲的努力方向。
讓木乃伊跳舞——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
作者:托馬斯·霍文
譯者:張建新
出版社:譯林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世界上沒有哪個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樣——也從未有人像托馬斯·霍文那樣,對它進行管理,進行變革:從“誘捕”重要的捐贈人,到跨越國界偷運古代珍寶;從與世界上最有勢力的古董商達成秘密協議,到與對手周旋;從舉辦“圖坦卡蒙王”等大展,到贏得委拉斯開茲的驚世傑作。在擔任館長的10年間,霍文使大都會博物館從睡夢中驚醒,將其轉變成美國最有活力的文化機構。
本書作者托馬斯·霍文,衝動魯莽,精力充沛,被稱為“藝術圈裏的神奇小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7任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