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不是員工的“家”(1 / 1)

卷首語

作者:柳傳誌

2004年在聯想準備和戴爾大打一仗的時候進行了裁員,裁了相當於5%到10%的員工。裁員的方式相當地突然,因為在2000年的時候,聯想市場份額做到了27%,大家知道聯想以前是一個非常小非常小的公司,在1994年的時候外國公司大舉進攻中國,IBM、康柏進入中國,聯想跟他們相比是巨型的軍艦和帆船之比。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帆船確實戰勝了軍艦,我們占據了中國市場絕對第一地位,占了市場份額27%,第二位是11%、12%左右。

從2000年開始,聯想市場份額開始下跌,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個更強的競爭對手戴爾,他開始關注中國,大舉進入中國。戴爾用一種新的業務模式橫掃美國、歐洲,打敗了康柏。到了中國來以後,我們也抵不住。連續兩年市場份額下降,股價也下跌。2003年的時候我們還有一個大的計劃,調整了以前業務戰略,準備想並購IBM,如果我們打不破戴爾股票會繼續下跌。我們買IBM一部分是現金,一部分是股票,所以股票下跌相當於成本要大幅度提高。

我在當時是董事長,在聯想當董事長曆來屬於“弱勢”董事長,主要製定戰略,我是屬於批準類型,更多是做製片人的角色。這時候管理層決定,為了輕裝前進,在當時非常危機的情況下進行了裁員。裁員以後在聯想內網上登了一篇文章,叫“聯想不是家”,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淒婉動人,寫文章的本人並沒有被裁,他看到他身邊左右的同事、朋友一個個被叫走,然後黯然離去,心中非常地鬱悶,就寫了這樣一篇文章。他的中心裏有幾個觀點,其中有一個觀點是很突出的,就是說聯想的領導人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但是要員工承擔。這篇文章發下去以後,在公司裏還是有挺大的反響,使得士氣相對很低落。

在那一次的誓師會上,因為馬上要跟戴爾“打仗”了,我在那次會上作了一篇講演,主要是講針對“聯想不是家”這篇文章講的。我的文章寫得相當精彩,可惜身邊沒有,主要是說你作為企業的角度來講,員工真的不能把企業當做是自己的家。家的感覺是什麼?家的感覺是父母對自己子女,你再錯,你不聰明,你傻,你不上進,但都是自己的孩子,真是要管到底的。但是企業的根本原則是發展,發展才能讓企業活,才能有更多的員工。當發展需要的時候,就會把那些相對弱的,或者不稱職的員工淘汰掉,這時候跟真正家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對於企業戰略上犯錯誤的問題怎麼看?我隻能說對不起。我作為董事長怎麼衡量楊元慶,我要跟他說,十仗裏麵你打勝七仗,其實就是一個好的CEO,你如果過於保守,你永遠不敢犯錯誤,企業反而會死掉。我講了我自己,我說我實際上犯的錯誤更多了,在那篇文章裏舉了一個例子,1997年的時候,本來聯想發展路線曾經一度想做一個郭台銘一樣的製造業公司,在惠州有一片土地本來要做一個工業園區,那片土地價值6000多萬。後來聯想到台灣訪問的時候,整體開了會,重新調整戰略,決心堅決做PC這一個項目,因此把原來的項目砍掉了。6000多萬塊錢,在1997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大筆錢。除此之外,做這個工作的同事其實全都轉向了。我就回想,因為業務不斷地調整,中間不斷地在轉向、調整,應該說有相當多的人因為轉向調整離開聯想,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我覺得這些事情我都應該反省。做企業本身,實際上犯錯誤真的很難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楊元慶能說的話,還隻能是應該鼓勵你,努力地往前進,但是,要盡量記住,盡量不要讓員工受損失,我們能做的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