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選好角度,合理剪輯,恰當運用(1 / 3)

選好角度,合理剪輯,恰當運用

素材運用

作者:何傳躍 趙明

素材展示一

郵票與燭光

二戰期間,德國有支炮兵部隊異常凶猛,曾讓法軍連連受挫,法軍卻一時找不到這支部隊的蹤跡。一次,法軍的諜報人員在小鎮上活動,發現一個少女頻繁到郵局取信。少女異常的舉動引起了諜報人員注意。經調查,少女的未婚夫就在那支炮兵部隊。諜報人員以集郵為名換走了少女信封上的郵票,法軍從郵戳上找到了德國炮兵部隊所在地,這支部隊因此被摧毀了。

少女與炮兵部隊,在一般人眼中根本沒有任何聯係,少女去郵局取信也是習以為常的行為。細心的諜報人員卻通過少女這一尋常舉動發現了德國炮兵部隊的蹤跡,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在尋常之中發現了不尋常。

同樣在二戰中,英國經常受到空襲威脅,警報一響,整個倫敦的燈火都要立即熄滅。據說,如果有一家不關燈,甚至一支蠟燭還亮著,敵機在幾千米外的高空就能看到這漆黑中的一點光亮,重磅炸彈頃刻間就會從天而降,給倫敦城帶來滅頂之災。

蠟燭的光亮是細小微弱的,一陣微風就可以吹滅它,但一不小心讓小小的蠟燭暴露目標,就會被對方抓住機會給予致命一擊。小和大在這裏毫不留情地轉化,難道僅僅是偶然嗎?

多維解讀

1.輸贏常在細微處。到郵局取信的小事,暴露出德國炮兵部隊的蹤跡,導致這支部隊被摧毀;微風就可以吹滅的蠟燭,在某種情況下可能造成一座城市的毀滅。古人有“九尺樓台起於壘土”的名言,也有“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警語,把握細微處,便可以占盡先機而贏得勝利;而對細微處忽略、忽視甚至視而不見,就可能釀成追悔莫及的大錯。

2.透過表麵看實質。少女頻繁到郵局取信似乎無足輕重,但她的未婚夫就在法軍苦苦尋找的那支德軍部隊中;蠟燭微弱的光亮似乎微不足道,但可能招來敵軍瘋狂的空襲。看問題不能隻看表麵,要透過現象去分析和把握事情的實質。洞察事物的發展趨向,站在認識事物的製高點,才能全麵而深刻地認識事物。

3.尋常中發現不尋常。細心的諜報人員從少女取信的尋常事件中挖掘出了不易被人察覺的“不尋常”。經驗告訴我們,想眾人都能想的問題,做眾人都能做的事情,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成功要求你必須具有獨到之處,而具有“從尋常中發現不尋常”的慧眼,無疑就成功了一半。

4.用聯係的觀點看問題。少女與炮兵部隊、蠟燭與城市空襲,在一般人眼中根本沒有任何聯係,卻實實在在存在密切關係。其實,聯係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用聯係的觀點看問題,有時可能讓我們在迷惘中豁然開朗,從“山重水複”到“柳暗花明”。

佳作示例

細微之處有學問

陽穀第二中學張海玲

人生有無數細微之處要留心,因為它往往蘊含著你命運的轉折點。不起眼的細微之處,可能讓你“春風得意馬蹄疾”,也可能使你“一失足成千古恨”。成敗得失,往往就隱藏在細微之處。

曆史是一麵明鏡,為我們照出前車之鑒。二戰時,德國有支炮兵部隊異常凶猛,曾讓法軍連連受挫,法軍卻一時找不到這支部隊的蹤跡。後來,某小鎮一個少女頻繁到郵局取信的舉動引起了法軍諜報人員注意。經調查,少女的未婚夫就在那支部隊。諜報人員以集郵為名換走了少女信封上的郵票,從而找到那支部隊的位置並將其徹底摧毀。同樣在二戰時,英國經常受到空襲威脅,隻要警報一響,整個倫敦的燈火要立即熄滅。據說,如果有一家不關燈,甚至一支蠟燭還亮著,敵機看到黑夜中的一點光亮,就會給倫敦城帶來滅頂之災。

少女取信,這在眾人眼裏是習以為常的,而諜報人員卻由此找到德軍炮兵部隊的蹤跡;一陣微風就可以吹滅的蠟燭,實在微不足道,可倫敦沒有忽視這個細微之處,從而使城市免遭空襲災難。由此可見,細微之處多麼重要!“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百分之一的失誤導致重大的損失,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上海地鐵二號線投入運營後,設計者才發現,同德國人設計的一號線相比,有那麼多細微之處被忽略了。上海地勢平均高出海平麵就那麼有限的一點點,一到夏天,雨水經常會使一些建築物受困。德國的設計師注意了這一點,根據地形地勢,在地鐵出口處設計了轉彎,每個出口外都設計了三級台階,從而有效地阻擋了雨水倒灌,減輕了地鐵站的防洪壓力。而二號線因為缺少了這幾級台階,曾在大雨天被淹沒,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恰恰是這一細微之處,決定了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存有細微之處,而細微之處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殊不知這不起眼的細微之處,看在眼裏便是風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懷裏便是陽光。

遠行時,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裏的一粒沙。生活中並不缺少成功的機會,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留心細微之處的眼睛。

點評

作者圍繞“細微之處有學問”展開全文,選用具體典型的材料,較好地表明了中心論點。開篇呼應題目,開宗明義,明確提出中心論點——成敗得失,往往就隱藏在細微之處。由“曆史是一麵鏡子”,引出二戰時的兩則事例,由“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引出上海地鐵的事例,銜接緊密,過渡自然,行文嚴謹。作者將事例運用和事理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分析深刻到位,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該文選用《郵票與燭光》這則素材,對材料做了恰當整合,作為本文論據應當說是很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