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前談中國傳統文化

談天說地

作者:王卓遠

聖誕節即將來臨,這個紮根於基督教文化的西方節日在全球將掀起一股狂潮,在紐約,在倫敦,在台灣,在香港,就連我們這個城鄉結合部,也將迎來一陣文化狂歡的震撼。樂於接受西方的節日絕對是無可厚非的,這是一個國家心態與活力的體現。莫言說:“文學就像頭發,它永遠無法對現實的政治、經濟和戰爭產生影響,也似乎沒有任何價值,但當人們發掘出前世的屍骨陵墓時,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隻有頭發。”同樣的比喻也可以擴展到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生存的根源,是可以長久產生影響的“軟實力”。

我們看美國大片,聽歐美音樂,看NBA、美劇,西方的文化憑借他們建立起龐大的傳媒帝國,以壓倒一切的優勢洶湧而來,而我們的文化理所當然地成了弱勢文化,它們又活在哪裏?

它們活在臆想中,中國的文化在外人看來不過是遙遠而古老的東方王國的故事,就是中國菜、成龍和常人弄不懂的什麼陰什麼陽。

它們活在《甄嬛傳》裏,在那句“賤人就是矯情”中,有了神翻譯“Bitch is so bitch”,有人將翻譯的甄嬛引到了美國,點擊率仍然是零。

它們活在“杜甫很忙”的漫畫中,千年前“無邊落木蕭蕭下”的人生蕭索的悲涼被簡化和異化,成了電子時代惡搞的犧牲品。

它們活在《末代皇帝》《花木蘭》和《功夫熊貓》中,當我們自己的經典被流放、林徽因的故居被拆毀、開封古城被重建時,高鼻子的“蠻夷”將我們的故事拍得風靡全球。

真正的中華文化不是這樣的,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的文化,是幾千年前氤氳在時間中的老莊哲學,是與古希臘的哲人齊名的樸素唯物主義,是古老而悠長的《楚辭》和《詩經》的河流,是蒼涼的湘楚古韻和吳儂軟語,是龍車鳳輦和古老技藝的代代相承,是閨中幽怨和黃河的磅礴,是起承轉合的行文和琉璃瓦,是封存在古老時間中的中華。

在電影《迷失東京》中,幾個美國人看到的日本,是摩登與古典並存的日本,它有不夜城和動漫,也有古色古香的京都建築群,一切傳統文化保留得完好如初,給人以震撼,而這種完整的震撼,在中國,似乎已找不到了。

別忘記了自己的根,別忘了去看看我們的文化。

(指導教師張可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