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是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是十分珍貴的酒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爵在古代是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器皿,三足,有流,有柱。以不同的配套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
爵也是一種封號。
君主國家貴族封號。中國古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爵古同“雀”。《康熙字典·爵》:《唐韻》卽略切《集韻》《韻會》《正韻》卽約切,並音雀。《說文》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雀鳴喈喈,諧音節節,節製飲酒之意,故用雀形)。節足,足也。《字彙》取其能飛而不溺於酒,以示儆焉。《埤雅》一升曰爵。亦取其鳴節,以戒荒淫。《詩·小雅》:發彼有的,以祈爾爵,又酌彼康爵。
在中國古代分封製度中,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製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據記載在中國古代夏商時期按《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不過究竟事實怎樣,也並無實物資料考證。
到了周代,又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襲,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都受命於諸侯。
所以,唐江的用意不可謂不深。看似一件精美的酒器,實際上包含很深的用意。首先,展示了炎帝國的富強,隻有解決溫飽問題後,生產力有了富餘,才會考慮造酒,才會考慮文化方麵的需求,會製造酒器。
第二,如此精美的酒器,說明炎帝國的銅產量很高,不然不會使用青銅作為原料。
第三,把爵做的如此精良,說明了炎國鑄造工藝已經非常高超。才能製作出這樣的酒器,放到現在就是能造出火箭發射衛星,就等同於能夠造出洲際導彈一個意思。
第四,那就是政治含義了。爵可以理解為爵位,而隻有一國之主才能冊封屬下爵位。這個意思就是說,炎帝國才是天下共主,是唯一的主人,才能冊封天下。隻要姬軒轅歸順炎帝,就能給他冊封爵位。威懾作用暗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