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被水浸泡的房間(1 / 3)

昨天晚上,和愛人月華、女兒靜靜為那具絨布娃娃鬧了個不愉快。張大鵬本想把那具絨布娃娃裝進垃圾袋裏扔掉。沒想到遭到了愛人月華和女兒靜靜的強烈反對,沒扔成。不過張大鵬認定這個絨布娃娃是個不祥之物。可又拿不出確著證據來說服那娘倆。就隻好作罷。

早晨,一家人都陸陸續續的出家門,各忙各的事去了。

張大鵬開車來到了局裏。自從買了私家車以後,他就很少坐局裏配給他的那輛車,隻有在上班時,出去公幹,他才坐自己的專車。上下班,他總愛開自己的車回家。一是練練手。而是過過開車隱。三嗎,也有點顯擺的架勢。這是中國人的通病。第一次給家裏裝上電話,就希望讓人知道,更希望有人打來電話。第一次住上新房子,就希望讓親朋好友都知道,也希望他們來自家新房做客。第一次買了新車,有事沒事,就想開上溜兩圈。在人前顯擺顯擺。都是這毛病。

坐到副局長的辦公室,張大鵬又開始忙碌起來。今天上午,他要陪同周副市長去視察即將竣工的靈山公園。這是市政府去年定下的十項惠民工程中的一項。下午,要去參加創建文明城市協調會議。他看了看今天的工作內容安排,就打電話通知司機小吳,將車開到辦公樓下,他馬上要去市政府。

司機小吳接到張大鵬的電話後,馬上就將車子開到了辦公樓口,他拉開車門,等著張大鵬下樓。

一會,張大鵬夾著公文包,和局工程科科長陳曉明一起匆匆的從辦公樓上下來。他和陳曉明一貓腰,就鑽進車內,對司機小吳喊了聲:“走。”

小吳一打方向盤,小車就載著張大鵬和陳曉明向市政府所在地聚仙苑奔去。

這聚仙苑原本是一塊臨河的沙灘地。市政府要從老城搬出來,新址選了有二年,最終,選定了這裏。又過了兩年,這裏一下蓋起了六棟豪華氣派的辦公大樓。辦公大樓前修建了亭台樓閣。山林湖泊。休閑健身,文化娛樂。一到夜晚,花燈初上,彩旗飄揚。霓虹閃爍。水幕電影,音樂噴泉。可謂盛世繁華。賽過京城。更有一橋飛架老河,將南岸的高新開發區聯通。交通阡陌。雞犬相聞。雖古之旺漢、盛唐、繁宋、興明、榮清,皆不及。

張大鵬乘車來到市政府大樓口,下車後,就直奔辦公室,在哪裏。他還要和其他幾個部門的領導一起,陪同周副市長一同去視察。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張大鵬陪同周副市長一行,乘上車,向位於南山山麓的靈山公園馳去。

初秋季節,南山山麓,山花爛漫,草木榮盛。野果滿枝,百鳥爭鳴。溪流淙淙,暗香浮動。好一派人間和諧繁華盛世。

張大鵬與市環保局副局長李國棟、周副市長的秘書馬兵和周副市長同乘一輛車。周副市長和司機坐在前排。他們三個坐在後排。他們的車子後麵,還跟著三輛車。都是市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還有兩名記者。這一行人的車子沿著曲曲彎彎的山路在逐漸接近靈山公園。

在車上,周副市長的秘書馬兵,望著車窗外麵風景如畫的山麓,不禁發出讚美的感歎:“這裏山麓綠化的太好了啊。真可以說是盛世美景再現。”

坐在前排的周副市長,聽到馬兵的讚歎聲,不免皺了一下眉頭。他回過頭來,撇了一眼馬兵,就說道:“這山麓還需要人工綠化嗎?小馬啊,你還是缺乏常識。”

張大鵬和李國棟聽到周副市長一說,兩人都忍不住想笑。可他倆撇了一眼馬兵,發現馬兵臉漲的像豬肝似的。兩人就強忍住,沒敢笑出聲。

車子駛入了通往靈山公園的山道。可以看出。整個靈山已變成了一座人工大花園。盤山公路漂亮,幹淨。沿路兩旁,排排鬆柏,迎風挺立。冬青掩翠。曲柳招揚。花壇錦簇,樓閣飛翔。更有那山頂的琉璃金閣,在秋陽的照射下,栩栩如繪,祥光雲繞。

當車隊來到半山腰的一處名叫含煙閣的八角亭前時,周副市長叫車停下來,他對隨車的張大鵬他們說:“我們今天就從這裏看起吧。”說著。周副市長就拉開車門,走出車。

張大鵬他們幾個,也不敢怠慢。緊隨其後,下了車。

跟在他們後麵的車輛,見狀,也都停了下來。車裏的人紛紛拉開車門,走了出來。隨行的兩名記者也抗起了攝像機,拿起了話筒,走到周副市長的麵前。

周副市長對圍過來的人員說了句:“我們今天就從這裏開始吧”,就率先邁步向山上走去。

張大鵬不敢邂逅。他知道,今天是他顯頭顯臉的機會。自己決不可以出半點差錯。他趕快跟上去,緊隨周副市長的身後。

周副市長一邊走,一邊看,邊看邊詢問身後的張大鵬,這條石階路還有多少天可以竣工啊。那個樓閣是不是已經驗收了啊。上山的水管是不是全部鋪設到位了。彩色燈光及照明設施進行到什麼程度。山頂的休閑廣場水泥路麵硬化的怎樣。等等。張大鵬一邊及時的回答周副市長的提問,一邊望著前麵的記者扛著的攝像機。他知道眼前的攝像機今晚要是在電視台的新聞裏一播出,自己可就露臉了。市裏的熟人就都會看到他春風滿麵的陪同周副市長視察的情景。所以,一定要在鏡頭前保持好自己的形象。

這一行人興致勃勃的東望望,西瞧瞧。這瞅瞅,那看看,一邊讚歎公園建設的漂亮,一邊議論著靈山公園能不能正式對公眾開放,為國慶節獻上一份厚禮。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山頂的靈山觀前。

這靈山觀修建於大明永樂年間。到了明英宗天順元年。已年過二百歲的張三豐曾來到這靈山觀修行。兩年後,張三豐在這秀美的靈山坐化升天。居傳張三豐就是在靈山觀裏中庭那顆高大的毛櫸樹下升仙的。現在,那顆繁盛的毛櫸樹下,還保存著一塊升仙石。上麵有一個模糊的人坐過的印痕。那就是當年張三豐坐化升仙的石頭。旁邊豎著一塊石碑。上麵刻著張三豐的一句詩:要知端得通弦路,細玩無根樹下花。現在,這處遺跡已經被白色雕欄圍起來。遊人隻能站在欄杆外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