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挖中國經濟增長潛力(1 / 1)

深挖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卷首語

作者:林毅夫

發達國家未能真正推進結構性改革。根本原因就在於那些改革需要降低工資福利,會有短期收縮效應,可能導致經濟放緩、失業進一步增加,政治上沒有能力凝聚共識推行必要改革,總是依靠寬鬆的貨幣政策“輸血”避免經濟一再觸底。但他們都清楚,如果不推行結構性改革,就不能真正恢複經濟競爭力。展望未來,結構性改革必將成為世界性命題。

對2014年的世界經濟前景,國際上不乏樂觀聲音,而對中國經濟則是悲觀論調居多。在新的一年,我國應該有長期應對可能出現的外部衝擊的心理準備,也應該樹立起依靠全麵深化改革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

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下滑,2010年至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4%、9.3%、7.8%、7.7%,經濟增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同一時段,發展程度與中國相近的其他新興經濟體如印度,2010年經濟增長速度為10.5%、2011年是7.0%、2012年僅有5.3%、2013年為4.9%;巴西,2010年增長速度為7.5%,2011年和2012年接近崩盤,增長率分別為2.7%和0.9%,2013年也僅有2.2%。顯然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增長速度一起下滑隻能是國際周期的外部因素,而中國和其他國家比,在同樣的外部衝擊下,表現還比較好。

國外不少評論家認為我國經濟增速下滑是我國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因素造成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所致,唱衰中國之聲因此再度此起彼伏。但是,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這既有我國主動調結構的因素,也有國際經濟周期的外因。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被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拖慢,投資則因上一輪反周期刺激的項目基本完成而放慢了腳步,隻有國內消費增長還較正常,增長速度慢於改革開放以來達到的年均9.8%實屬正常。

2014年,外需仍將相對疲軟,但在我國,不論地下鐵路、汙水處理、環境保護還是產業升級等方麵都還有大量的投資空間,這些項目都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率。用好我國與發達國家發展差距的後發優勢、政府相對健康的財政空間以及充足的民間儲蓄和外彙儲備來啟動內需,我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應可保持7%至8%的中高速增長。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須關注的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腐敗等現象則是由於雙軌製改革所保留的一些扭曲所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伊始,我國仍然是一個低收入國家,資本極端短缺,為了保護缺乏自生能力的資本密集型的大型國有企業,而保留了金融和資源等要素價格的扭曲,這種保護在當時是“雪中送炭”,但今天我國已經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絕大多數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繼續給予補貼則成為多餘的“錦上添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麵深化改革,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要把要素市場上殘存的扭曲消除掉,讓非公有製經濟和公有製經濟都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等使用各種生產要素,公平公開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以共同挖掘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發達國家未能真正推進結構性改革,根本原因就在於那些改革需要降低工資福利,會有短期收縮效應,可能導致經濟放緩、失業進一步增加,政治上沒有能力凝聚共識推行必要改革,總是依靠寬鬆的貨幣政策“輸血”避免經濟一再觸底。但他們都清楚,如果不推行結構性改革,就不能真正恢複經濟競爭力。展望未來,結構性改革必將成為世界性命題。我國已經規劃好了改革的藍圖,執行到位,我國就能夠走在世界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