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一個理想的中華(1 / 1)

為一個理想的中華

特別策劃

作者:郭霞

了解真實的國外,為的是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去追尋一個更加理想的中華,這才是“海歸”真正的意義所在。

人若不學,行屍走肉;國若失學,其運必殤。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上,最為禁錮、封閉、停滯和落後的時期,也是極度想要“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期。

關國學者肯尼迪在《大國興衰》中寫,18世紀中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的32%,而整個歐洲隻占世界23%,那是在康雍乾盛世,中國兩千餘年封建曆史上最後的榮光。然而,之後不到100年,世界已經大變,歐洲通過工業革命崛起,其工業產值占世界比重提高到62%,中國則降低到6%。一升一降,差了65個百分點,還不到100年的時間!

麵對那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曾國藩說:“治國之道,在乎自強。”李鴻章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麵對人才的匱乏,龔自珍吐槽:“朝無才相,巷無才偷,澤無才盜。”不但缺少有才能的政府官員,甚至連有才能的小偷都沒有,他不禁發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

向天公呼喊終究無用,1847年,“中國留學之父”容閎踏上了通往大洋彼岸的輪船,後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國積極推動清政府選派幼童赴美留學,終於在1872年促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主動利用國際教育資源的大膽嚐試。

容閎發動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在日後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命運和整個中國的曆史進程。

孫中山1878年初到美國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相信當年那批幼童也是如此,就這樣,沉睡的中國睜開惺忪睡眼,終於開始了緩慢的前進。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中國人”之一嚴複、“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以及之後的留學生周恩來、鄧小平等人,都是“海歸”,從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是何等緊密地連在一起,中國的命運改變了他們,他們的命運又改變了中國。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海歸”們又在用一種形式改變著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創立了百度的李彥宏、搜狐的張朝陽等,他們活躍在中國各界,推動著一個大國的複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所講:“近代以來,我國大批留學人員負笈求學的足跡,記錄著中華兒女追尋民族複興的夢想,伴隨著我國從封閉到開放、從落後到富強的偉大曆史性跨越。”百餘年的留學史是一個“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鬥史。

160餘年過去,當代中國的留學厚積而薄發,不同的力量,共同的推動,留學大潮波瀾起伏,自留學事業發展至今,留學人員從拯救中國,到建設中國,再到如今的創業中國,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報國實踐。

進入新時期,“理想中華”有了嶄新的內涵,“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想中華,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自1990年以後,我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走出去看世界成了越來越多學子的共識,自費留學這種更為大眾化的留學熱潮興起。

大眾留學讓中國有了更多利用國際教育資源的途徑,也讓留學有了更多個人化的選擇,如何讓這種資源和個人選擇成為建設理想中華的動力呢?四個方麵不可或缺:走得出、歸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重中之重,當屬在思想上進一步解放,尊重留學生們得風氣之先、開風氣之先的觀念和敢為人先的突破創新,其次要在製度上建立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善於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為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創造良好環境,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日本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渝吉曾經說,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麵的改變,第一是心靈文化層麵的改變,第二是製度層麵的改變,第三才是器物層麵的改變。改革開放三十餘年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當前不缺少“海歸”,也不缺少“器物”層麵的科學技術,但我們依然願意通過他們去了解一個真實的國外,了解那些在“器物”之外的精神、人文內核,技術的東西容易學,製度、思想上的改變更難一些。了解真實的國外,為的是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去追尋一個更加理想的中華,這才是“海歸”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