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為德勒茲電影思考起點的“綿延理論”(1 / 3)

作為德勒茲電影思考起點的“綿延理論”

學術論壇

作者:劉宗媛 徐韓

[摘 要]柏格森哲學提出的“綿延理論”對後現代哲學思想的啟發是毋庸置疑的,德勒茲可以說是最為顯著的受到柏格森哲學影響的哲學家,他創造性地提出柏格森哲學在根本上是一種差異哲學的著名觀點。他的兩卷本電影哲學著作《電影1——運動影像》《電影2——時間影像》正可以看做是對柏格森哲學的進一步擴展,其凸顯的重要意義在於借助電影這一新生的介質繼續其哲學思考,完成其概念操演的實踐和掘進。

[關鍵詞]電影美學;“綿延理論”;德勒茲;本體

柏格森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不僅其後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受到其思想的深刻觸發,與傳入的德國哲學思想結合形成了法國當代哲學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的理論主脈體係。而且,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形成也是功不可沒的。柏格森哲學提出的“綿延理論”對後現代哲學思想的啟發也是毋庸置疑的,德勒茲可以說是最為顯著的受到柏格森哲學影響的哲學家,他創造性地提出柏格森哲學在根本上是一種差異哲學的著名觀點,他的“差異”哲學理論的提出顯然是對柏格森哲學的進一步推衍和深化,兩者在哲學思想的內在精髓上是高度契合的。德勒茲的兩卷本電影哲學著作《電影1——運動影像》《電影2——時間影像》正可以看做是對柏格森哲學的進一步擴展實踐,其凸顯的重要意義在於借助電影這一新生的介質繼續其哲學思考,完成其概念操演的實踐和掘進。對德勒茲“差異”哲學理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電影這種迥然不同於作為傳統抽象思維工具的語言。哲學作為本體探究的學科,一直以來對於宇宙本體圖景的領會和窮究隻能求助於抽象語言這種象征符號,德勒茲在其電影著作中滿懷理論創新的欣悅指出,電影的出現使這種情形變得大為不同了,電影使表現意識的前語言狀態成為可能,使哲學思考的介質拓展為“大腦電影”形製,也終於使人們直觀地感受“綿延”和“差異”的不斷生成成為可能。在其兩卷本的電影研究著作中,德勒茲把柏格森對時間的哲學闡釋作為其整個研究的理論基礎,並以此構建起他的電影研究的基本理論框架,隻有熟悉德勒茲理論視野中的柏格森哲學,才能更好地破解其著作中的令人讀之蹙額的晦澀難解之處。德勒茲的電影研究的基石正是柏格森的“綿延理論”。

柏格森身處的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哲學領域,“人們對傳統哲學問題和思維模式的質難、批評形成了一種思潮。實體主義、本質主義、絕對主義、基礎主義、二元論等等成為人們攻擊的目標,柏格森哲學就誕生於這樣的背景之下”① 。柏格森認為,哲學研究再也不能固守自柏拉圖以降,試圖建立體大慮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學體係,尋找到絕對真理、終極實在的傳統哲學的不切實際的基礎主義的訴求。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繁榮興盛,受到科學主義精神的感染,在哲學領域相應的出現的實證主義哲學則拒斥一切超科學超經驗的形而上學。對此,柏格森也並不苟同。在傳統與反傳統之間,柏格森對於哲學的諸多核心命題給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見,創造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盡管後人從不同角度對柏格森哲學貫之以不同的命名,但是“綿延”始終是最能標誌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柏格森正是通過其“綿延理論”回答了“真正的實在是什麼?它的真相是什麼?怎樣才能真實地把握這種實在?”這些哲學領域的根本性問題。

繼承著笛卡爾發現“主體”存在的“我思”哲學,柏格森的哲學思辨也是從對意識的厘析切入的。但是,他又與那些與“主體主義”糾纏不清的“意識哲學”有著根本性的區別。現象學認為“意識是對某物的意識”,這個觀點的曖昧之處在於其仍舊沒有從心物二分的窠臼中脫身出來,而柏格森認為“意識就是某物”,是某種本原的存在。比之於那些在追問實在的過程中,最終沒有逃脫把實在實體化、固定化為撬動世界的阿基米德點的吊詭厄運的傳統哲學,柏格森認為重要的不是去追問“為什麼會有實在”,而應該勉力去廓清“實在的真正麵目究竟為何”?對於他來說,“為什麼或怎麼會有……存在?”是一個典型的人類思維方式的陷阱,在曆時久遠的傳統哲學中,這個思維陷阱讓眾多的哲學家折戟沉沙,抱恨終了。其實,在柏格森看來這的的確確是一個偽問題,他的哲學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對虛無的不存在作出論證,認為人類的哲學迷思正是禍起於做“無中生有”之想,事實上,萬有並非發軔於虛無,柏格森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嚴格推證虛無的不存在,認為虛無觀念實際上是人類否定性思維的誤識和副產品,人們太習慣於在深究絕對實在的出身來曆時,用一種否定性思維來為其預設一個內外區分的空間化的誕生地,生造出一個實體化存在的上帝,或是什麼“第一推動力”,而忘卻了去思考去接近實在的本來麵目,那就是柏格森試圖進行反撥和逆轉並加以描述和澄清的世界存在的“綿延”本質。